现在市场上的书法技法类图书可谓铺天盖地。大凡选择一帖,以笔法、结构等分类分析,或名1 00解,或名30天速成等等,不一而足,其内容或曲解古人而为伪技法,或重细枝末节而过于繁琐不可操作。所以,此类图书之作用可谓能领初学者入书法之门,而其使人误入技法之歧途则罪莫大焉。 本丛书《书法技法讲坛>力避上述技法类图书的弊端,以期还原古代书法技法的本真。本丛书以具有基础的书法爱好者:专业学生和教师为读者对象,取中端定位,在撰写和编辑过程中希望达到以下特点和优势。 一、宏观性、客观性、综合性、比较性。本丛书将写作的思路放在书法史的大环境中,每种书体选择书法史上不同时代不同书法家的有代表性的作品lo种,以它们为范例展开比较、分析和综合。立足宏观技法,避免细枝末节,以期通过图片
丰子恺在一篇散文中云:圆满的人格好比一个鼎,真善美好比鼎之三足……,真善生美,美生艺术。而我每欣赏英章法书,皆有艺术享受之冲动。我想,只有真正的艺术方能令人感动,艺术必是真善,而真善必须受美的调节。一张纸上漫无伦次的涂上几个字,真是真的,善也是善的,但是不美,不美者当然不能称为艺术。
《书法教学系列:篆书书写入门》主要内容包括:篆书概述、书写技法分析指导、识篆的途径与方法、名作欣赏等部分。旨在为读者提供必要、准确的知识,找到习篆入门的钥匙,从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学习。
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汉末举孝廉,官至尚书仆射,魏初为廷尉,后进封嵩高乡侯,迁太尉,转平阳乡侯,魏明帝时进太傅,封定陵侯,谥成侯。《三国志》卷十三有传。《荐关内侯季直表》为魏黄初二年(221年)八月钟繇上魏文帝曹丕表。缘为建安初曾效命曹操的山阳太守关内侯季直,因为官清廉,罢任后竟衣食无充,钟繇表请念其旧勋,俾之一州,使野无遗贤。《荐关内侯季直表》,墨迹纸本,高约12.6厘米,长40.4厘米。曾藏贞观、淳化、宣和内府,又经米芾、贾似道、陆行直、高士奇及华氏真赏斋等入藏清宫内府。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被英兵掠挟至广州,为南海岳雪楼主孔广陶购得,后售予霍邱壮陶阁主裴景福,不久为一雇工窃去埋入地下,复出时惜已朽毁。裴氏获藏时曾摄一照片,后为上海
《集甲骨文千字文》作者在书写过程中,在保持原甲骨文点昼清雅刚健、结构错落而具自然天趣的基础上,突出表现着将古人用青铜刀或玉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原型转化为用毛笔书写在宣纸上的笔性墨趣,顺应载体及书刻方式的改变而转化审美及改变技法,可谓古调新弹。新泰兄所书在原生态的甲骨文点画中平添了苍涩之美,结构也发生了顺应笔势的自然变化,既有甲骨文所特有的具有神秘色彩的古趣,又与当代书法创作的表现语言与形式相接轨,在出古人新中,体现著作者的创作理念、笔下功力与艺术才情。
本书为书法技法讲坛丛书的一本,精选历代有代表性的清秀飘逸一路的隶书书法作品,如《曹全碑》《礼器碑》《孔宙碑》《朝侯小子残碑》等,分笔法、线条、墨法、间架、空间、章法等技法进行讲解,力图用图说话,并标注指示符号,解说文字条理分明、切中要害,从多角度、多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让读者轻松掌握更高层次的隶书技法。
本书以笔画、偏旁、结构为宗,对汉字书写进行了科学研究与探索。每讲一法,先介绍此法书写规律,再举出四个例字。例字后面有两格进行毛笔临摹,九格进行钢笔临摹。毛笔临摹分为填墨和对临两种方式,钢笔临摹有描灰和对临两种方式。这样,毛笔书法学习与硬笔书法训练相结合,两者互相借鉴,共同提高,以适应现代工作和生活之需要。
《宣和书谱》马历代书法作品评汇编。未着撰者。《宣和书谱》二十卷。关于其撰者旧有二说:一说马宋代蔡京、蔡卞、米芾所撰,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说为元代吴文贵所编录,见刘有定《衍极注》。从书中极力颂扬王安石、蔡京等人来看,此书当编撰于宋徽宗朝新党当政之时。此书记载宋徽宗时期内府所藏诸帖,首列历代诸帝王书为一卷,次列篆隶为一卷,次列正书四卷,次列行书六卷,次列草书七卷,末列八分书一卷,后制诰。上起汉、魏,下迄赵宋,凡一百九十七家,一千三百四十幅。每种书体作品前各为叙论。并系以作者小传,记载其生平、遗文轶事,并品评作品风格源流,叙论详明,俱极精细,对研究古代书法史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