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京剧(含昆曲)脸谱概述、脸谱图例、经典论述三类内容构成。概述脸谱源流及演变、功能、分类等后,依净、生、旦、丑顺序展示手绘名家脸谱,略加说明,而以翁偶虹、刘曾复、梅兰芳等讲解、阐释脸谱的经典文字连缀其间。京剧脸谱是京剧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一端连接着古典文学对历史或传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端连接着表演艺术家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及再创造;它既是一种传统,一种由一系列固定下来的符号构成的程式化艺术,却也是于细微处变化万千的,是特定表演者的个性化舞台实践。傅学斌先生《京剧脸谱》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既提供一般性常识,为“门外的”京剧爱好者指点出解读缤纷京剧脸谱的入口,而且从名家和流派的角度稍作展开,在同一人物不同脸谱间构建对比,顺带阐述了流派传承及特色、表演者个人风格等等内容,笔墨不
《实战表演》是一本表演教学类图书。作者刘天池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表演实践、表演教学和表演指导的经验,形成特色专业教学体系,并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融入真实表演教学案例。本书旨在找到实战表演的方法与价值,揭开演员的创作思维步骤,解决表演中的诸多困惑,让每一个想和表演存在关系的人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更好地表达自己。所以这不仅是一本写给演员的表演指导书,也可以为非专业人士打开表演的大门。
《“P.L.A.Y.计划”教育戏剧丛书:表演艺术120节戏剧活动课(执教手册)》是我国台湾戏剧教育专家张晓华先生主编的著作,书中所设计的120节表演艺术课程,已在台湾经多年的实践检验,技巧实用而专业,方式有效而成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掌握与运用表演技巧和手段做了详细介绍与多样化练习。当前“教育戏剧”在中国大陆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P.L.A.Y.计划”教育戏剧丛书:表演艺术120节戏剧活动课(执教手册)》为解决学校及教育机构教师对戏剧课无从下手的燃眉之急,是广大教师直接可以应用于课堂的工具用书。
舞台技术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应用技术也比较多。从大的范围来说,剧场的舞台技术、布景制作技术、灯光技术、音响技术、绘景技术(指绘制布景表面效果)等都可以称作舞台技术,从小的范围来说,主要指布景制作技术,此外还包括幕布制作和流动性舞台机械制作技术。 本书从四个方面来谈舞台技术。一是布景制图,着重研究布景制图的方法和对绘制图样和图线的一些约定。二是幕布,重点研究幕布的具体制作技术。三是布景制作,主要研究布景的基础制作和拆卸、安装以及演出迁换的具体方法。四是舞台临时机械设备及特殊效果,这部分研究舞台临时机械设备的制作方法,专为流动演出使用的,属布景的组成部分。
本书收录了黄梅戏经典唱腔共108首,这些唱腔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多个黄梅戏剧团演出过的数百个保留剧目中精选出来的,其唱腔都是经过作曲家们运用多种作曲技法编创的、较有影响的唱腔。为方便读者学习、欣赏,本书还配有部分曲目的CD,收录了欣赏曲目和伴奏曲目,增加了可读性、实用性和欣赏性。
《风姿花传》是世阿弥所著的能剧理论书,也是世阿弥留下的21部能乐理论著作中最早的作品。此论著以观阿弥的教导为基础,加上世阿弥自身领会的对技艺的理解著述而成。 世阿弥在15世纪初完成此论著。全书共七篇,前三篇是在应永7年(1400年)写成,余下的是在其后20年间写作、改订而成。“幽玄”“模拟(物真似)”“花”这些讲述艺术神髓的说法可以在本书里找到根据。它是最古老的能乐理论书,可以说是日本最古老的戏剧理论。《风姿花传》的内容包括能剧的修行法、心得、演技论、演出论、历史、 能剧的美学等。它既可作为能剧的技艺理论来读,也是日本美学的古典。
继《造物有灵且美》《美物抵心》之后,日本轮岛漆艺家赤木明登带来散文集《无名的道路》,再次对“美”发问。 很少有人像赤木明登一样,在人生盛年隐居小岛,单调做漆三十年。这黄金的三十年让赤木明登有足够的时间与自我对话,思索人与世界的关系、活着的意义、人*需要的是什么,以及美是什么,手中器物又承载着什么。 《无名的道路》正是赤木明登的生活美学和造物哲思的精华。 他在松田正平、汉斯·梅姆林、阿尔弗雷德·沃利斯、马克·罗斯科、石元泰博、角尾三郎的作品中看见线条、质感、诗情、童真、细腻,一步步延展对美的感悟。 他在海边*常见的圆石、屋前旺盛的树木、春日大社前流淌的溪水、祭祀时熊熊燃烧的火把里看见生命的循环,慢慢调整生活的姿态。 到*后,一切又重新归于“造物”。对赤木而言,安静上漆,认真做物,这就是活
作者张再峰,为国家一级京胡演奏员,对京剧各行当演唱技巧研究颇深,尤其在气、声、字、腔四技上进行系统的归纳,使之规范法、程式法。经数年潜心香墨,将京剧演唱之法灌入《怎样唱好京剧》一书。全书共分四章:章《气——京剧演唱的气息运用》,第二章《声——京剧演唱的发声与共鸣》,第三章《字——京剧演唱的依字行腔》,第三章《腔——京剧唱腔的音乐特性与润腔技法》,为专业京剧演员和戏迷票友学习京剧,掌握演唱技巧,提供易读易懂的科学架构。
本书对“十七年”时期民间文化与中国传统戏曲改编的关系进行了细致描述和考察,并以为研究语境、理论视野和写作支援平台,从“民间”的维度,对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戏曲改编的发生、发展、性质、功能等做了概括性的梳理,既有宏观的全局分析,又有引人人胜的个案探讨,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民间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重大意义。
这是一套入门的、普及性的、方便于读者学习的初、中级器乐演奏教程,尤其对于准备考级或者准备继续考取高一级的学琴者具有较为实用的功效。与同类教程相比,本套教程在相对“速成”的基础上,又不失循序渐进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同时,为了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力求在练习曲的编排上兼具的趣味性,因此谓之“快乐音乐”。本教程会使你在快乐的时光,快乐地“玩儿好”快乐的音乐。希望你能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玩儿好你的“技巧与练习”,成为一位演奏快乐音乐的快乐音乐家。 本书次以理论研究、结构分析的方法,对京剧打击乐各锣鼓的结构、功能、演奏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细致的分析,使学习者不只是简简单单地学会击打,而是在演奏练习的同时,还能了解、认识该锣鼓的发展脉络,从而为当代京剧打击乐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材范
《京剧说汇/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一书为作者龚和德有关京剧研究和评论文章的选集。收入1988年以来长短文50多篇,论及京剧的形成历史和艺术优势,京剧在上海的分化及其意义,京剧流派的兴衰,若干京剧名家(包括演员和导演)及新秀的评介,京剧新剧目的评论,京剧舞台美术的古典精神和现代探索,梅兰芳出访美国和苏联的学术反响等。
《中国越剧戏目考》共收集越剧戏目达1700余个,50多万字,并配上彩色剧照百余幅。这些戏目中既有越剧史上早期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尹桂芳、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王文娟、戚雅仙、竺水招、陆锦花等主演的《梁祝》、《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春香传》、《孔雀东南飞》、《白蛇传》、《盘夫索夫》、《碧玉簪》、《珍珠塔》、《血手印》、《屈原》、《玉堂春》、《玉蜻蜓》、《打金枝》、《柳毅传书》、《卖油郎》、《珍珠塔》等,也有后期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吴凤花、赵志刚、钱惠丽、单仰萍、方亚芬、陶琪、章瑞红、王志萍、董柯娣、谢群英、箫雅等主演的《五女拜寿》、《陆游与唐琬》、《沙漠王子》、《舞台姐妹》、《莫愁女》、《盘妻索妻》、《梅龙镇》、《陆文龙》、《何文秀》、《虞美人》、《荣华梦》、《北
本书是关于蒲州梆子的大型资料性书籍,全书收集了各类剧种条目1500条,图片近1000张,字数多达154万,分为综述、图标、志略、人物、附录五大部分,书中记载了蒲州梆子的产生、演变、流布、发展和现状等问题。
戏剧教育是美育的踅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素质教育盼有效途径老一。 戏剧教育具有丰富感知、范导人生、陶冶性情、寓教于乐、培养道德、完善人格等功能。 戏剧教育能增强角色意识,提升语言交流能为、想像力创造力及自我表现能力。 戏剧教育能启发思考,促进才艺发展,培养团队含作精神。 戏剧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能对人的个性气质和人生观、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及自我控制雒力的发展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 戏剧教育是普适性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戏剧教育的目标是人格教育,而非才艺培养。 戏剧教育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戏剧教育促进学生全匿和谐发展,是全人发展的良方,也是学科教学的有效方法。 戏剧是教育改革的理想发展方向。
《剧场管理:艺术学理论的新视界》一.书是上海戏剧学院近年来在“剧场、剧院、剧团的运营、管理与发展”领域科研成果的总结性展示,尝试思考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中国现有的学科体制所形成的关于剧场管理的知识体系框架是否足以以及如何充分回应新- -代人才培养及行业实践的客观需要。本书在整体的意义上从艺术学理论的角度系统研究剧场管理,次从与国外、 传统与现代的比较,以技术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剧场管理的完整性,可以使读者获得关于剧场运营与管理的较为深入的系统知识,并得到观察和分析剧场管理的基本视角和方法。这一学术成果的出版,既表明上海戏剧学院拥有推进艺术学理论研究的学术传统与教育优势,也标志着这所办学75年的院校已然形成集艺术创作、艺术展演、艺术史论和艺术管理于一体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生态系统。
《人类表演与社会科学》是辑,今后将每年定期出版两辑,形成系列。为促进我国人类表演学和社会表演学的研究,美国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戏剧评论》编辑部及其出版社(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已将该刊所发表的文章的慷慨地赠予我中心,对此我们深表感谢!从这些文章中,我们选择和翻译了多篇对我国最有借鉴意义的论文,与学者所撰写的论文一起,结辑出版。
本书共三个部分,其中,部分是呼吸、眼神、肋、胯、膝,肢体曲线等元素训练共三节;第二部分是手、臂、单脚、双脚、腿、腰、步法、旋转、舞琵琶等基本动作训练共八节;第三部分是性格组合训练,春中有思维菩萨、莲花童子、舞绸伎乐、武伎、飞天等五种。并附敦煌舞基本训练教学大纲和伴奏乐曲。因为它是一套风格性训练教材,目的是培养学习者掌握敦煌舞风格韵律,不属于功能性训练,即不解决舞蹈基本能力和技巧问题,因此,使用本训练教材要与舞蹈基训课密切配合。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和技巧的完成,主要依靠舞蹈基本技术的训练。在安排、掌握本教材进度时,必须与舞蹈基本技术课很好配合衔接。此外,在教学时要注意它与其他舞蹈在风格上的区别,如傣族民间舞蹈,和敦煌舞的手势、胯部动作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呼吸、步法上截然不同,
《怎样掌握京剧流派演唱技巧》讲的是入门的基本功,是学唱京剧的基础,因而讲的是一般要求,是共性的东西。而《怎样掌握京剧流派演唱技巧》讲的则是,各流派的创立者是如何在其演唱中具体运用这些基本功,因而形成独特的风格的,故这本书讲的是个性的东西。比如,同是用气,各有巧妙:程派对气息量需要特别大,因而特别讲究气息控制,气口安排繁多;而马派唱腔中,用气、调气是一大特点,尤其是气口掌握,偷气、换气,变化多端,运用自如。再如,同是发声吐字,具体各不相同:有的强调字头,喷吐有力;有的则拉长字腹,使其元音响亮;还有的重在字尾,善用鼻腔共鸣……京剧大师们就是善于依据各自不同的先天条件,充分运用各种技巧来修饰、美化唱腔和表演,因而得以各具特色,创立流派。
《粤剧金曲精选》是从已公开发行的唱片、录音带、CD碟、VCD碟中精选出唱腔优美、流行广泛、群众喜欢的粤曲逐一进行记谱整理,分成若干辑出版的。每辑二十首,分平喉子喉对唱、平喉独唱和子喉独唱三个部分,展现了各种唱腔流派和各个名家的唱腔特色。这本书作为广西老干部活动中心粤剧团和南宁市老年大学的教材,对于广大粤曲爱好者依谱自行学唱粤曲也会有较大的帮助。 本书所选之粤曲,尽皆粤剧传统剧目中之金曲,而且配有乐谱。具有“一全、二精、三有谱”特色和优点。
编者在撰写《高甲戏》一书的过程中,除了秉承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剧种研究之史论传统外,也力图在历史性的描述与学术性的讨论中,从高甲戏的行当、表演、音乐、念白及剧目演出形态等诸多方面合力还原、构筑“高甲戏的历史形状与当下品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