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涉及数十种中国戏曲剧种的经典剧目。作者以散文笔法、导赏式评论,用文字营造戏曲演出的现场感,将读者带入戏曲的故事情节、声腔抒情之中;以独特的视角,搜剔挖掘,探幽发微,阐释中国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本书尽量避免学术式评论、教材资料式介绍,文字力戒做作矜持,追求不衫不履,自然松弛的状态,凸显作者一贯的文字风格 辛辣而俊快、端庄又尖新。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有一二处能令人怦然心动,使人读后,或有恍然大悟之感,或有对戏曲相见恨晚之叹,尤寄希望于对戏曲陌生者读后对中华戏曲产生敬意: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读者可在中国华侨出版社微信公众号上欣赏书中涉及的经典戏曲音频。
《实战表演》是一本表演教学类图书。作者刘天池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表演实践、表演教学和表演指导的经验,形成特色专业教学体系,并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融入真实表演教学案例。本书旨在找到实战表演的方法与价值,揭开演员的创作思维步骤,解决表演中的诸多困惑,让每一个想和表演存在关系的人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更好地表达自己。所以这不仅是一本写给演员的表演指导书,也可以为非专业人士打开表演的大门。
《中国戏曲电影理论史》由电影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王怡琳所著。本书以 中国戏曲电影 为研究对象,对各个历史时戏曲电影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电影科技相结合的产物,不同时代背景、政治经济制度、政策导向、地域文化等都会对戏曲电影创作的面貌及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本书以 中国戏曲电影 为研究对象,对各个历史时期戏曲电影创作与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结合时代背景、地域差异等不同条件,对中国戏曲电影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早期戏曲电影理论、 十七年 时期戏曲电影理论全景、 文革 时期样板戏电影、商业化背景下的香港戏曲电影美学、新时期戏曲电影理论以及新世纪以来中国戏曲电影理论发展等。期电影创作与电影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结合时代背景、地域差异等不同条件,对中国戏
舞台技术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应用技术也比较多。从大的范围来说,剧场的舞台技术、布景制作技术、灯光技术、音响技术、绘景技术(指绘制布景表面效果)等都可以称作舞台技术,从小的范围来说,主要指布景制作技术,此外还包括幕布制作和流动性舞台机械制作技术。 本书从四个方面来谈舞台技术。一是布景制图,着重研究布景制图的方法和对绘制图样和图线的一些约定。二是幕布,重点研究幕布的具体制作技术。三是布景制作,主要研究布景的基础制作和拆卸、安装以及演出迁换的具体方法。四是舞台临时机械设备及特殊效果,这部分研究舞台临时机械设备的制作方法,专为流动演出使用的,属布景的组成部分。
继《造物有灵且美》《美物抵心》之后,日本轮岛漆艺家赤木明登带来散文集《无名的道路》,再次对“美”发问。 很少有人像赤木明登一样,在人生盛年隐居小岛,单调做漆三十年。这黄金的三十年让赤木明登有足够的时间与自我对话,思索人与世界的关系、活着的意义、人*需要的是什么,以及美是什么,手中器物又承载着什么。 《无名的道路》正是赤木明登的生活美学和造物哲思的精华。 他在松田正平、汉斯·梅姆林、阿尔弗雷德·沃利斯、马克·罗斯科、石元泰博、角尾三郎的作品中看见线条、质感、诗情、童真、细腻,一步步延展对美的感悟。 他在海边*常见的圆石、屋前旺盛的树木、春日大社前流淌的溪水、祭祀时熊熊燃烧的火把里看见生命的循环,慢慢调整生活的姿态。 到*后,一切又重新归于“造物”。对赤木而言,安静上漆,认真做物,这就是活
本书以国内知名戏剧机构至乐汇为例、以至乐汇的经典戏剧作品为例,分析和探讨了中国商业戏剧的发展模式和探索道路,并对中国商业戏剧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大胆预测,是戏剧人了解中国商业戏剧模式的一手资料,也是戏剧爱好者深入了解戏剧的详实资料。本书以至乐汇团队的视角一起解读中国商业戏剧。孙恒海先生说:"戏剧就是你的起心动念,戏剧即禅,且当修行,且做如是观,如是禅定其中者,皆大欢喜也。"希望演戏的和看戏的,戏里和戏外的人们全都能够在本书之内对戏剧有更多了解,在本书之外对生活能有更多感悟。
《人类表演与社会科学》是辑,今后将每年定期出版两辑,形成系列。为促进我国人类表演学和社会表演学的研究,美国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戏剧评论》编辑部及其出版社(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已将该刊所发表的文章的慷慨地赠予我中心,对此我们深表感谢!从这些文章中,我们选择和翻译了多篇对我国最有借鉴意义的论文,与学者所撰写的论文一起,结辑出版。
本书共三个部分,其中,部分是呼吸、眼神、肋、胯、膝,肢体曲线等元素训练共三节;第二部分是手、臂、单脚、双脚、腿、腰、步法、旋转、舞琵琶等基本动作训练共八节;第三部分是性格组合训练,春中有思维菩萨、莲花童子、舞绸伎乐、武伎、飞天等五种。并附敦煌舞基本训练教学大纲和伴奏乐曲。因为它是一套风格性训练教材,目的是培养学习者掌握敦煌舞风格韵律,不属于功能性训练,即不解决舞蹈基本能力和技巧问题,因此,使用本训练教材要与舞蹈基训课密切配合。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和技巧的完成,主要依靠舞蹈基本技术的训练。在安排、掌握本教材进度时,必须与舞蹈基本技术课很好配合衔接。此外,在教学时要注意它与其他舞蹈在风格上的区别,如傣族民间舞蹈,和敦煌舞的手势、胯部动作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呼吸、步法上截然不同,
编者在撰写《高甲戏》一书的过程中,除了秉承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剧种研究之史论传统外,也力图在历史性的描述与学术性的讨论中,从高甲戏的行当、表演、音乐、念白及剧目演出形态等诸多方面合力还原、构筑“高甲戏的历史形状与当下品貌”。
《王尔德喜剧:对话·悬念·节奏》一书收入其四出喜剧作品,对领略喜剧大师的锦心妙口,并学习现代喜剧创作以及影视剧创作精髓都有极大的帮助。 同时,作为国内市场上仅此一部足本收录王尔德喜剧作品的著作,对于王尔德喜剧作品拜读、研究提供了更全更准确的范本。
《王尔德喜剧:对话·悬念·节奏》一书收入其四出喜剧作品,对领略喜剧大师的锦心妙口,并学习现代喜剧创作以及影视剧创作精髓都有极大的帮助。 同时,作为市场上一部足本收录王尔德喜剧作品的著作,对于王尔德喜剧作品拜读、研究提供了更全更准确的范本。
这是一本曲学方面的论文集,记录了作者从硕士研究生开始在戏剧历史与理论领域耕耘至今的部分历程。具体内容包括《戏曲服饰艺术论》《目连故事与儒家伦理在社会上盛衰之关系》《论戏曲对〈儒林外史〉创作的影响》《京剧名角所演新编剧目之研究》等。 集内的论文先后发表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戏剧艺术》、《戏剧》、《文献》、《明清小说研究》、《艺术百家》、《南京大学学报》等杂志上。
这是一本关于文化回顾的书,以图为主,作一些必要的说明。回顾的对象是戏曲——年画,亦即表现戏曲题材的年画。这也是一个系列书中的一本,其特点都是冠以老字,如《老上海广告》、《老月份牌》、《老香烟牌子》等。一个老字,点出了它的历史的时代与环境,说白了都是过去的旧东西。 中国的戏曲和年画是相互交叉着的两种艺术,两者的结合不仅是文化上的一种奇异现象,而且量大面广,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使艺术与艺术之间相得益彰。俗话说戏剧是人生的大舞台,而中国的戏曲其涵盖面还要宽泛;用美术的形式将戏曲凝结在画面上,张贴起来等于常年看戏,可说是中国劳动群众的一种文化创造。
化妆这个词汇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在人们过去的意识中,总是感觉化妆是舞台的事情、是演员的事情、是戏剧与电影的事情。但是在当代社会,似乎生活与艺术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起来。在化妆领域,舞台化妆常常会以很生活化的形式来表现戏剧情节;而在生活中,又不断地看到带有显著表演痕迹的化妆。艺术生活,生活又丰富着艺术。因此,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可能在化妆造型上,尤为真实地体现着当代的人们对美的感受以及审美观念的变化。也使人们看到了多元文化给戏剧影视许多领域带来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人物的造型与化妆理念;包括化妆造型的样式与色彩表现;当然也包括造型的材料与运用。
本书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所有教师们的集体创作的,在写作上一方面尽可能地把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作素质和掌握创作方法的练习编写进去,另一方面在角色的创造方面将针对舞台人物形象创造的规律性的问题在理论上作出必要的阐述。全书分为基础训练篇和创建角色篇,共八章,主要内容包括表演艺术的创作任务,体验与体现的统一,角色的构思,演员与观众等。
《中国电影史料影印本丛书:影戏学》包含了电影学的方方面面,由于是我国电影发展初期的资料,因此基本每个方面都有涉及,主要包括影戏片的要素、影片剧的形式以及分类、造意与原作者、编剧法及编作者、场面及场面的结构、舞台监督、摄影场及舞台装置、摄影法及影片技术与技师等内容,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对我们了解电影早期发展有重要意义。
本书对“十七年”时期民间文化与中国传统戏曲改编的关系进行了细致描述和考察,并以为研究语境、理论视野和写作支援平台,从“民间”的维度,对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戏曲改编的发生、发展、性质、功能等做了概括性的梳理,既有宏观的全局分析,又有引人人胜的个案探讨,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民间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