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戏八大经典丛书》之一。主要讲述诺桑王子迎娶了仙女拉姆,两人恩恩爱爱,如胶似漆;不料老国王诺钦受人蛊惑,说边关起狼烟,便派诺桑王子带兵御敌,仙女拉姆遭到了其他王妃的嫉恨,只好飞回天界。凯旋后的诺桑王子不见自己的爱妃,便不顾一切地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去寻找拉姆,经过艰难险阻诺桑带着拉姆重回王宫。老国王诺钦又是伤心,又是惭愧,又是高兴,为他们平安归来大摆筵席,庆祝了七天七夜。诺桑继位后,阿丹国国运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该故事体现了诺桑王子和拉姆这对爱侣对爱情忠贞不渝、誓死追随的精神。
《中国戏曲电影理论史》由电影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王怡琳所著。本书以 中国戏曲电影 为研究对象,对各个历史时戏曲电影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电影科技相结合的产物,不同时代背景、政治经济制度、政策导向、地域文化等都会对戏曲电影创作的面貌及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本书以 中国戏曲电影 为研究对象,对各个历史时期戏曲电影创作与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结合时代背景、地域差异等不同条件,对中国戏曲电影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早期戏曲电影理论、 十七年 时期戏曲电影理论全景、 文革 时期样板戏电影、商业化背景下的香港戏曲电影美学、新时期戏曲电影理论以及新世纪以来中国戏曲电影理论发展等。期电影创作与电影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结合时代背景、地域差异等不同条件,对中国戏
色彩是人类经验的基本元素,因此,一本关于色彩的书即是传递人类经验的作品。 本书讲述了20世纪的色彩故事。用引人入胜的文字和美轮美奂的图片评述诸多潮流元素,以色彩的世界标准语言潘通PANTONE?回溯100年色彩潮流,再现社会百态和历史文化。书中收录300余幅具有代表性的图片,以10年为单位,筛选出80个关键主题,辅以80组经典配色组合,涉及艺术、设计、时尚、家居等领域,反映了潮流的走向、时尚的变迁及万千色彩的复兴。 本书收录所有作品的色彩都经过潘通PANTONE?调校认可,并以潘通PANTONE?独有的语言加以诠释,展现了潘通PANTONE?在色彩沟通领域的专业与坚持。
《勾阑醉:昆曲京剧中的风雅与热闹》 以新颖见地,解读经典戏曲的精彩与意韵。本书是一本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主题的作品。昆曲与京剧是中国传统舞台艺术的两座高峰,被称为 雅部 与 花部 。作者作为骨灰级票友,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种种经典意象,从戏文到唱腔、从眼神到身段,作者为我们一一道来这其中不为人知的精彩与神韵,并用画作形式为我们定格其中最为精彩的瞬间。
《说马连良》由中国戏剧出版社编,是“中国戏曲艺术大系”中的一本。《说马连良》主要介绍的是京剧大师——马连良。马连良在京剧舞台艺术方面作出了难以估计的巨大的贡献,从上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一直活跃在舞台上,是一位博采众长而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艺术家,世称“马派”。他在坚守本体、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一戏一格,创作了一批具有鲜明“马派”特色的代表剧目,至今依然保持着旺盛的舞台生命力。
本书围绕演员的创作心理,将心理学、艺术心理学基本原理同演员表演艺术创作相结合交融,围绕“感知表演艺术”、“演员与角色的创造”、“心理与创作心理”等12个方面,对演员创作心理展开了较为广泛的议论和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力图从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方面设想,使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服务于演员表演艺术创作,有助于提高演员的精神素质和进行艺术创作的潜在力量。
本书为论文集。通过二十位理论研究员对迈斯纳方法训练课程进行的理性观察和梳理总结,从表演学及文化学、美学、艺术学的理论视角撰写的论文汇编。 表演实验教学工作室是一个以“演员培养”为中心的工作室,同时也是一个 化的表演教学平台,工作室通过项目实施,进而同 的艺术家、教育家们共同研究和实践,构建起既有 视野又具备中国文化特色的演员训练系统。
刘文辉著的《中央苏区红色戏剧研究》意图 传统研究范式,努力把红色戏剧还原到活生生的苏维埃革命场景中去,采用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戏剧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重新审视红色戏剧的存在方式、主体构成、生产路径、艺术形态、艺术精神及文化内涵。作者强调,乡村革命历史空间里的红色戏剧不是单纯的戏剧艺术“作品”,而是独特的革命生活形式。革命激活了戏剧的本体精神,把戏剧还原为群体生活形式,纳入到革命的组织化程序当中,成为一种仪式化生活方式。革命推动戏剧与生活合一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红色戏剧运动不只是意识形态层面的“革命戏剧”运动,而是艺术精神层面的“戏剧革命”运动。论著在一定程度上补齐了中国话剧研究之短板,为构建 加完整的话剧史创造了条件。同时深入揭示了中国话剧传统的农村来源和革命基因,展现了
服饰造型设计作为综合艺术,它涉及文化、艺术,工艺、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物造型设计的创作也受到一定制约。那么如何遵循整体协调统一,为戏剧影视艺术服务,如何利用设计语言和技术手段
从“身心分离”到“身心合一”、从“心象”到“心境”,身心观念一直是缠绕在表演理论建构中一些无法回避的命题,但鲜少有研究深入对“心”进行解剖、阐释、辨讹误。本书通过从心理学视域切入表演来阐释表演理论中“从演员到角色”的意象生成问题,通过梳理试图捕捉演员如何在“身心合一”的情境下把握表演的神髓,通过剧本、演员、导演、观众、刷场五位一体的角度重新展开“身心命题”,力图建构具有中国美学观念的表演观、导演观,并力图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发展符合当代艺术思潮、空间观念、场景美学的表演的“身心观念”。
《明清的戏曲》是日本学士院院士、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 学者田仲一成的代表作。在本书中,他凭借扎实细致的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以明清以来戏曲如何表现江南地区特有的宗族社会的理念为视角,考察明清时期江南的演剧体系及其产生的戏曲作品,一方面试图揭示组织中的演剧空间的形成过程, 另一方面试图揭示成立于这种演剧空间基础上的明清传奇戏曲的特征。 他将戏曲的上演和流行作为明清宗族社会的表象,通过对社会环境和社会阶层的分析,对戏曲的发展做了社会构造论的把握,并在后半部分对代表性的戏曲进行了逐一的概述。此书可谓别具一格的明清戏曲断代史。从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鸟瞰明清戏曲的研究方法,也是对中国戏剧史研究具有启发性的“他山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