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图史》是一部以文字论述构建历史框架,以大量珍贵图片特别是京剧剧照填充骨肉的反映中国京剧发展史的大型精装彩色画册。全书文字部分约116千字,收入京剧大家、著名演员等的剧照及其他京剧历史图片近2000幅,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被誉为“国粹”的京剧艺术海容百川、吐故纳新的发展史和气度雍容、风华绝代的艺术风采,可谓盛世典籍,为光辉灿烂的京剧艺术立一历史存照。
张国良、王欣编著的《邮戏三国》,是用戏剧及年画等集邮极限明信片,来描述当今舞台上还在演出的传统三国戏和新编三国故事,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叙说近现代有戏文的三国戏。这是一种艺术再创作,它在传统戏的基础上发展,区别于《三国志》《三国演义》,也区别于《宋元杂剧》《金院本》,通过推陈出新,给三国戏注入新的活力,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刘曾复先生在生理学界和京剧界都是人物。他兼顾科学研究与艺术爱好,并都做到了。早年毕业于清华,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一生爱戏,历京剧盛时,博闻强记。他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研究京剧,大大提升了京剧研究的水平。《刘曾复京剧文存》谈名伶、谈轶事、谈唱片、谈剧本、谈把子,篇幅不长,随心所欲,文字简洁,但信息量很大;也讲热闹,但背后都是门道,是最真实、最准确的史料。附录对刘曾复的访谈尤其不能不看。且看刘先生的开篇:“别记录,您就编写,您编写啊,可以给我遮点丑。回头有不对的地方骂您,不骂我。”(时年89岁)那一代知识分子悠游其间的人生,那种散淡从容,深邃和丰富,令人向往。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华文化中很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通过欣赏京剧,可以感悟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艺术修养,充实生活。历史和京剧在很多方面有密切联系,特别是京剧历史剧与历史的联系更加密切。 王亚娟著的《欣赏京剧探究历史》目前为校本教材,编写采取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编写体例,共有十个单元、二十课内容。十个单元依次为春秋、战国、秦、汉、三国、唐、宋、明、清、抗日战争十个重大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精选一出有代表性的历史剧供我们欣赏、探究。本课程旨在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欣赏京剧,用历史知识解释剧中的历史内涵,并能运用相关史料分辨剧情的真实与否,正确判断剧中的历史观点、价值取向,从中学习做人的智慧等。简单说,就是欣赏京剧,探究历史,学会做人!
《京剧长谈-李洪春口述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我的家庭、出科前后、老师王洪寿、搭班时期等等。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旨在将中国戏曲丰厚的资源加以全面地开发、整合、包装、营销,使其规模化、系统化、产业化。在融文献性、学术性、典藏性于一体的宏观编辑理念的观照下,力争使这套丛书既能成为展现中国戏曲艺术魅力的窗口,彰显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的平台,又能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出版品牌。曹其敏、李鸣春编著的《民国文人的京剧记忆》整理、出版民国文人的回忆录,记述了他们对京剧的艺术感悟和戏文掌故,成为民国京剧发展的一段鲜活的历史记录。
《京剧长谈-李洪春口述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我的家庭、出科前后、老师王洪寿、搭班时期等等。
本书通过四个核心章节,以图例为主,配合文字说明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析、记录了《白蛇传》整出剧目中舞台规制的每个细节,四个章节独立成体并各有侧重:章剧目介绍,介绍该剧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剧目信息。第二章人物穿扮,通过分解图详细地解析了每个场次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扮相,并对主要人物的服、化、道、盔进行了全面展示。第三章出箱,将幕后戏曲舞台规制人员的演出前准备工作做了详细概括,并对这些工作进行编目、列表,舞台规制工作者在演出准备时,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第四章砌末检场,是以剧目进展的时间顺序为主线,按场次顺序介绍了每场演出中各个舞台规制部门应注意的准备工作信息,并配以舞台剧照及演出剧本,为演员、导演和舞台工作人员在各个场次的协调配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喜爱中国传统京剧
本图谱收入清代(1644—1911)以来205种京剧传统戏衣的实物图样,囊括了传统京剧演出的服装。本书的戏衣实物皆为作者的私人收藏。 本书收入了中国京剧演出史上出现过的戏衣实物,包括官服、铠甲、常服、衣褂等,也粗略阐述了京剧传统戏曲服装演变的脉络。但本书并不是一部中国戏曲服饰史的专著,而是力图找出在戏曲服装演变大系中的一种特殊研究实践与方法,即从实物搜集出发,印证文献而告终,犹如考古学中的田野发掘。本书也旨在用这种方式补白于中国戏曲形态学研究中的一些空缺,并再次唤起大家对这份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视。
清代京剧史料,并非仅仅是清代产生的京剧史料,也包括民国时期甚至更晚出现的,但记载着清代京剧发展历史信息的史料。对清代京剧史料进行盘点,可以厘清清代京剧史料存佚、整理出版的基本面貌,以便于研究者按图索骥,更为便捷地搜索查找和利用史料进行研究。 《清代京剧史料学》属于史料学基础理论在清代京剧史料领域的运用。 《清代京剧史料学》的出版对于清代京剧史料学的研究者有的借鉴意义。
《京剧长谈-李洪春口述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我的家庭、出科前后、老师王洪寿、搭班时期等等。
苏移主编的《中国京剧史(1790-1949插图本)(精)/中国戏曲艺术大系》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突出京剧的历史形成、发展的主干,结合社会文化背景做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念。是一本较为简约而系统研究中国京剧的发展历程的图书。全书使用约300余张珍贵的图片,增加了海派京剧等内容,充实和补充了四卷本《中国京剧史》。
《锁麟囊》收集了介绍京剧《锁麟囊》的相关文章。作者有的是专门研究京剧的北京文史馆馆员,有的是文学大家、《锁麟囊》剧本的编剧,有的是程派艺术的传人,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深入而细致地介绍了名剧《锁麟囊》产生的原由、经过,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本剧演出的盛况,以及本剧在程派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同时也展示了京剧大师程砚秋的人生经历、程派的唱腔艺术,以及程派京剧艺术的创始、发展及鼎盛过程。
该稿作者经过多年实践经验,反复修正整理出35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京胡曲牌,也有首次挖掘、重新组合的新曲牌,并赋予讲解文字介绍入选曲牌的特点及舞台应用时的入、转、收知识和注意事项。后附两张35个曲牌的演奏CD光盘,为京胡器乐曲演奏初学者及工作者提供了工具书。
《梅兰芳(明信片)》主要内容简介:岁月如金。在浩渺时海中,每一次闪耀都是舒展历史,温故知新,漂向远方。打开记忆的长卷,辉煌似火,肃穆如宇。一段流金的时光,是我们弥足珍贵的回忆与微笑;一羽希望的梦想,是历史透过时光隧道为明天修正的路标。那些年,岁月演绎着无数梦想,一步一个脚印。从艰难处走来,把曾经粗糙的生活,绘成一幅精美的画卷。回首那个年代的那些事儿,都闪烁着无声的温柔光芒。每一张相片、每一个人物、每一枚笑容,都会在趟过时光的溪水里,沉淀下不能割裂的岁月记忆。
《京剧造型艺术研究》由绪论;京剧造型艺术的渊源;京剧造型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三部分组成,主要包括:历代“歌舞”;各地“百戏”;歌舞戏;说唱艺术;杂剧;明清传奇;徽汉合流;角色与行当的承传;京剧角色的特点;京剧行当的特点;装扮的传承等。
《图解京剧艺术》是一本有关京剧艺术的通俗读本。 《图解京剧艺术》以图示解读的方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直观、明了地向读者一一展示京剧的简史、特征、行当、流派、表演、音乐、剧目,以及属于角色扮相的化妆、脸谱、服装等,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京剧艺术的整体。书中270张原创手绘图专业、细致,在同类普及读物中独具特色,具有可读性和观赏性。适合外读者以阅读本书为契机,了解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文化。
本书通过四个核心章节,以图例为主,配合文字说明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解析、记录了《白蛇传》整出剧目中舞台规制的每个细节,四个章节独立成体并各有侧重:章剧目介绍,介绍该剧相关的背景知识及剧目信息。第二章人物穿扮,通过分解图详细地解析了每个场次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扮相,并对主要人物的服、化、道、盔进行了全面展示。第三章出箱,将幕后戏曲舞台规制人员的演出前准备工作做了详细概括,并对这些工作进行编目、列表,舞台规制工作者在演出准备时,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内容。第四章砌末检场,是以剧目进展的时间顺序为主线,按场次顺序介绍了每场演出中各个舞台规制部门应注意的准备工作信息,并配以舞台剧照及演出剧本,为演员、导演和舞台工作人员在各个场次的协调配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喜爱中国传统京剧
《穆桂英挂帅》收集了《穆桂英挂帅》的相关文章。作者有的是专门研究京剧的北京文史馆馆员,有的是文学大家、《穆桂英挂帅》剧本的编剧,有的是梅派艺术的传人,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深入而细致地介绍了名剧《穆桂英挂帅》产生的原由、经过,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本剧演出的盛况,以及本剧在梅派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同时也展示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人生经历、梅派的唱腔艺术,以及梅派京剧艺术的创始、发展及鼎盛过程。
这本唱腔选中的剧目,不限于《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①和《龙江颂》、《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杜鹃山》②九个“样板戏”,而是选编了从上世纪60年代初就产生的如《白毛女》及至1979年创演的《蝶恋花》等19个剧目中较为的唱段100首。将这些唱段乐谱汇编成册,真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我们不仅可以对着学唱,还可反复鉴赏、研究。 为了便于读者查阅有关史料,在每个剧目前面均有剧情简介,并注明演出时间和单位,这样可让读者看到近半个世纪以来京剧现代戏唱腔音乐的延续性和变异性。戏曲音乐的延续和变异,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