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黄梅戏经典唱腔共108首,这些唱腔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多个黄梅戏剧团演出过的数百个保留剧目中精选出来的,其唱腔都是经过作曲家们运用多种作曲技法编创的、较有影响的唱腔。为方便读者学习、欣赏,本书还配有部分曲目的CD,收录了欣赏曲目和伴奏曲目,增加了可读性、实用性和欣赏性。
《粤剧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教材.表演1-4级》由粤剧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委员会主编
《潮玩广彩》由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编
人们提起安徽,就想到了“二黄”:黄山和黄梅戏,且将其并称为“安徽二黄”。虽不知源出何时、何处,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人们口传与媒体报道中,便已流传。后随着旅游日益兴盛,黄梅戏声誉日益扩大,文化与经济的合作日益紧密,这个新词也流传益广,频率益高。黄梅戏一九五二年以前尚未正名,只是一个局限在安庆地区活动的地方小剧种,如今怎么竟和黄山比肩?对她的生存、变革、发展,和在戏曲困境中还能有声有色、常露峥嵘,便在赞叹声中也有疑议:难道真的是天仙女传来的音乐吗?其实,黄梅戏也是凡胎俗骨,而且还像七仙女唱的那样“小女子也有伤心事”呢。
本书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超越,例如:首次专门以传统中国社会最普遍的娱乐形式——戏曲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学、戏曲学、社会学、民俗学的方法和理论,将我国第一项非物质遗产导人社会史研究领域,对其历史和社会价值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以江南昆曲受众为立足点,结合昆曲艺术特色,分析了他们喜好昆曲以及参与昆曲活动的原因和心理动机;阐述了昆曲在江南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及其对江南社会生活的影响等。这些见解有不少是新人耳目的,对昆曲研究向纵深和宽广推进不无裨益。
20世纪末,全国戏曲形式由高峰跌人低谷,粤北采茶戏也不例外。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各种影视、文化传媒、歌舞厅的冲击下,粤北采茶戏的活动空间日趋狭小,有着上百年历史的采茶戏举步维艰,陷入困境,片日耶“唱了花鼓(花鼓戏即早期的采茶戏)十八夜,嫁走寡妇十七人”的风光景象一去不返。目前,粤北地区各采茶剧团面临改制,资金严重匮乏,新剧目难以产生,采茶戏艺人队伍老化、贫闲化,无档案记录,从艺人员大量流失,直接威胁到剧种的生存,使采茶剧种陷入了濒临消亡的危机。作为韶关的一名文化教育工作者,总想为该剧种的保护、传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算是《粤北采茶戏》编写的初衷吧。《岭南文化书系·韶文化研究丛书:粤北采茶戏》从内容设置到体例构思皆有特色,资料翔实,尊重事实。其中,《岭南文化书系·韶文化研究丛书
为了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五周年。充分展示澳门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及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系统梳理与深入探索澳门独特文化现象的内涵,由澳门基金会和澳门特别行政区驻京办事处倡议,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学术力量,撰写了这套从不同侧面反映澳门文化艺术历史发展的专著。经过丛书编撰者一年多的辛勤努力,这套极具特色的《澳门艺术丛书》,终于可以奉献给广大读者。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十五、十六世纪葡萄牙殖民主义者打着“地理大发现”的旗号,将澳门占为其殖民地。四百多年后的今天,澳门终于继香港回归之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盛事。它标志着葡萄牙在澳门殖民统治的结束,标志着中国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再没有殖民统治。澳门的历史也从
《梁伟平淮剧唱腔集》这部淮剧唱腔集,共萃集了他演唱过的36部戏中的68个唱段,涵盖了淮剧近30 个曲体声腔,自由灵动,异彩纷呈。既有悲怆激越的 淮调 、 大悲调 ,如《金龙与蜉蝣》中“不提 防受刑戮祸从天降”,《千古韩非》中的“郁郁飘香一壶酒”。也有优雅抒情、轻松愉悦的 蓝桥调 、 杨柳青调 ,如《长生殿·游园》中的“彩蝶花间舞双影”、《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王九娘带路前 面走”,等等。 张铨编著的《梁伟平淮剧唱腔集》这些唱段正如伟平所说,唱“人”不唱“行”,做到了根据人物的 不同处境和情感状态,唱出人物的个性来,用声音给人物以造型,而不是简单地套用板式、曲牌,一切以 塑造人物为转移,更不是一味地“亮”嗓子,“炫技”。伟平有一副清亮圆润的好嗓子,善于抒情又懂得 控制,同他的表演一样,总能做到起伏跌宕
川剧又称川戏,是用四川话演唱的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四川、重庆全境以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影响大的地方剧种。 川剧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汉的角抵百戏,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唐代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明末清初,随着“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川剧经历了一个声腔流入到融合的过程,到辛亥革命前后,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及四川本土的灯戏在同台演出中融为一体,形成“五腔共和”的现代川剧,一直延续至今。川剧唱腔曲牌丰富、唱念做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精彩,特别是“变脸”“喷火”更是独树一帜,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川剧文化》共收录文稿40篇、图片100余幅。按内容大致分成五大版块:其一,主要记载清末以来营山县的川剧玩友、票友、戏班、剧社、剧团、戏楼
《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是福建社科院刘登翰教授和福建师范大学林国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和“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闽台文化关系研究》的子课题,又是本人主持的福建省“十五”社科基金课题。在整套丛书出版的过程中,福建人民出版社林彬副社长和本丛书主编刘登翰教授、副主编林国平教授为“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丛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十分艰辛的努力,我在此谨表衷心的谢忱!
《昆曲欣赏读本昆曲文本选粹(套装共2册)》包括:《昆曲欣赏读本》、《昆曲文本选萃》共2册。《昆曲欣赏读本昆曲文本选粹(套装共2册)》由陈均主编,北京大学昆曲传承与研究中心编。《昆曲欣赏读本昆曲文本选粹(套装共2册)》关键词:昆曲、鉴赏、青年读物。《昆曲欣赏读本昆曲文本选粹(套装共2册)》由山东临沂新华印刷物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印刷。《昆曲欣赏读本昆曲文本选粹(套装共2册)》开本710mm×1000mm1/16。《昆曲欣赏读本昆曲文本选粹(套装共2册)》为2014年12月版。如发现印、装质量问题,影响阅读,请与印刷厂联系调换。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戏曲音乐,是世界音乐史上极为特殊的音乐现象,它自成体系,独立品格,既有严谨的结构方法和表现体制,也有独特的美学原则和基本特征,还有潜在的理论素质和审美价值。戏曲拥有三百多个剧种,但溯源、辨声、归类也只有三四种,音乐体制也只有两种,所以在编选过程中只能着眼于同一声腔中具有代表性的剧种和具有代表性的剧目,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唱段。本书集中介绍了秦腔、川剧、吕剧、河北梆子等八十多个剧种中的唱段。另外,为了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些现代作曲技法,在戏曲音乐创作中的成功运用,特别选进了现代戏中的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本书在剧种的编排上,以字数为序,方便了读者查找剧种和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