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经典唱段100首(金版)》是作者精心为广大读者朋友们编写而成的此书。《黄梅戏经典唱段100首(金版)》由黄梅戏权威专家选编,从六十部优秀黄梅戏剧目中精选出100段经典唱段汇辑成册,分为 传统曲目 和 现代曲目 两大版块,是黄梅戏曲爱好者的大全宝典、戏剧票友的收藏珍版,又是专业人士教材,兼有实用性、欣赏性和保留价值。
《牡丹情缘 白先勇的昆曲之旅》一书全面收录白先勇先生关于昆曲的随笔,以及与昆曲相关的精彩访问与对谈。自2004年起,白先勇策划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巡演,至2012年共演出200场,成为这一阶段著名的文化现象,有力推动了昆曲在中国社会以及欧美的传播。在这一期间,白先勇形成并表述了其独有的昆曲理念,不仅在众多访谈中披露青春版《牡丹亭》的制作过程、深入的文化,还提出了 昆曲新美学 的概念。本书作为白先勇先生推广昆曲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全面展现了与昆曲的因缘与感想、收获与得失,以及制作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记》的心路历程
《昆曲大观 名家访谈:杭州 温州 郴州》为杭州、温州、郴州三地昆曲名家访谈录,采访对象涵盖汪世瑜、沈世华 、龚世葵、张世铮 、王奉梅、雷子文等二十多位昆曲名家、曲家、学者, 其中大部分是70岁以上的昆曲艺术家,大体按照生旦净末丑的顺序排列,采访内容涉及访谈者从艺经历、对昆曲的感想、昆曲的前尘往事,该书口述历史,如同昆曲活化石。
本书以通俗有趣又不乏专业性的语言讲述宁波戏曲的前世今生。 绪论 概述宁波地方戏曲之于宁波地域文化的意义。后分为四个部分: 戏史记忆 从戏曲发展的角度展示宁波戏曲的历史面貌; 戏种概述 畅谈越剧、甬剧、姚剧、宁海平调四个现存剧种之古往今来; 戏目杂谈 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剧目,用讲故事的方式叙写; 码头 戏事 回顾了一些戏曲名家和旧闻轶事,讲述宁波城这个 戏码头 里的故事。本书既有对宁波戏曲历史发展的宏观叙说,又有对戏种戏目戏事的微观解读,反映了宁波地方戏曲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
《粤剧金曲精选》是从已公开发行的唱片、录音带、CD碟、VCD碟中精选出唱腔优美、流行广泛、群众喜欢的粤曲逐一进行记谱整理,分成若干辑出版的。每辑二十首,分平喉子喉对唱、平喉独唱和子喉独唱三个部分,展现了各种唱腔流派和各个名家的唱腔特色。这本书作为广西老干部活动中心粤剧团和南宁市老年大学的教材,对于广大粤曲爱好者依谱自行学唱粤曲也会有较大的帮助。 本书所选之粤曲,尽皆粤剧传统剧目中之金曲,而且配有乐谱。具有“一全、二精、三有谱”特色和优点。
《中华戏曲选》是一部戏曲剧本选集,书中所收录的戏曲作品为元明清三代比较重要的代表性作品,如马致远的《汉宫秋》、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是为当时的高中及大学国文教学和研究参考所用的参考书,是一部比较重要的戏曲史料编,兼具艺术欣赏与史料价值。
婺源徽剧与皖南徽剧虽同属徽剧,但其音乐以石牌、吹拨为主要声腔,且在发展过程中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地吸收了目连戏的高腔、下江调,赣剧的南词和婺源民间小调等,逐渐自成一体,形成独具地方韵味的婺源徽剧。婺源徽剧音乐还有一大特色就是保存完整。婺源县是明清戏曲的集结地,徽剧传唱声腔众多,现存剧目手抄本多达361种,因而婺源徽剧音乐得以保留许多原始的名称和特色鲜明的曲调。 本书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手抄本资料的收集和口传音乐资料的采集,全面分类整理出了婺源徽剧现存的唱腔、过场、锣鼓音乐,较为清晰地展现了婺源徽剧音乐类别的流变,阐析了它们各自的音乐特点、表演特点,同时也交代了它们的发展现状,开创了婺源徽剧音乐整体研究的先河,为以后的拓展深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本书稿以秦腔艺术的发展沿革为脉络,以较翔实的资料为依据,以近代秦腔发展状况为重点,以传承、普及秦腔舞台芙术的传统美学特征、知识、技能、推动秦腔艺术的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编撰。书中吸收了 《中国戏曲志.陕西卷》中尤宝诚、未养权、许圭元、孙省国、安华、陈建昌、李健、邱宗安、杨志烈、赵家瑞、范德元、赵继荣、陶隆、董一致、董贵生、雷振中、窦培德、蔡恬、蔡鹤汀、樊天佑、樊林等提供的相关图片、资料;《芙术辞林。舞台芙术卷》《中国戏曲志。甘肃卷》《中国戏曲志·宁夏卷》等提供的相关资料;韩印锁、王保易、张宁中等提供的秦腔脸谱及各秦腔院团演出有关剧目的剧照等。
这是一本对昆曲艺术进行介绍和赏析的著作,是作者多年来对昆曲艺术感悟的总结。昆曲,是一份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有天生的优势,也先天地注定不易传承。针对当下人们对昆曲的了解情况和曲艺传承现状,作者立意于解答 什么是昆曲 怎样看待昆曲 如何传承和发扬 等问题,以独特的视觉赏析昆曲珍本,探索昆曲历史,为读者阐释了昆曲文化魅力,分享了在剧本、表演、人物、风尚、演变诸方面的收获。全文围绕昆曲曲本、昆曲文化,昆曲历史、发扬传承等方面,分为 感悟 品味 读史 沉思 行屐 五个章节,帮助读者正确认识昆曲,领略昆曲艺术魅力,进而引发社会对昆曲传承的关注和思考。
2006年,秦腔被列入文化部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继承和发展秦腔艺术的历史责任使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出版一套系统完整地介绍中国秦腔艺术形态和中国秦腔艺术发展历史的图书迫在眉睫。为此,我们精心策划编辑出版了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维护本土文化安全,建设文化强省”为宗旨,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突出思想文化性、民俗艺术性、大众可读性,文图并茂,雅俗共赏的大型典籍《中国秦腔文化丛书》。 《中国秦腔文化丛书:秦腔走进校园》实际上是一项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文化进一步发掘保护的有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文化奠基工程。选题方案提出后,先后经过太白文艺出版社、陕西出版集团、陕西省新闻出版局逐级遴选和论证,上报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委宣传部经过专家评审,将其列入“2009年陕西省重大文
《豫剧板胡伴奏唱腔练习》选录了30余首豫剧不同流派的代表性唱段,同时配有板胡伴奏谱和音响范唱、伴奏二维码,为板胡伴奏唱腔练习提供了可视、可听的资料,为戏曲进校园的普及推广及戏曲爱好者的学习提供了便利。
《 昆曲大观 名家访谈:上海 香港 台湾 》 为上海、香港、台湾昆曲名家访谈录,采访对象涵盖蔡正仁、岳美缇 、华文漪 、梁谷音、张洵澎、王芝泉、计镇华、郑培凯、王安祈、张静娴等近三十位昆曲名家、曲家、学者, 其中大部分是 70岁以上的昆曲艺术家,按照生旦净末丑的顺序排列,采访内容涉及访谈者从艺经历、对昆曲的感想、昆曲的前尘往事,该书口述历史,如同昆曲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