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姿花传》是世阿弥所著的能剧理论书,也是世阿弥留下的21部能乐理论著作中最早的作品。此论著以观阿弥的教导为基础,加上世阿弥自身领会的对技艺的理解著述而成。 世阿弥在15世纪初完成此论著。全书共七篇,前三篇是在应永7年(1400年)写成,余下的是在其后20年间写作、改订而成。“幽玄”“模拟(物真似)”“花”这些讲述艺术神髓的说法可以在本书里找到根据。它是最古老的能乐理论书,可以说是日本最古老的戏剧理论。《风姿花传》的内容包括能剧的修行法、心得、演技论、演出论、历史、 能剧的美学等。它既可作为能剧的技艺理论来读,也是日本美学的古典。
《中国电影美术论》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充实后完成的。在开始写这篇“后记”时,不禁想起了我发表的篇关于电影的文字。我在大学学的是中国画专业,但我次将书写的文字变成铅字,却是关于电影的。那是在上大学前的1982年,我写了两篇极不成熟的文字,一篇是谈当时中国电影不应该只注重戏剧和表演,还应该重视“电影视觉造型”的表现力,记得在文中提到了中国电影应学会运用“视觉语言”的表达。另一篇是谈对“电影是遗憾艺术”的认识和感受。前一篇自觉自己理论水平不够,还不能够把“电影视觉和造型语言”这一论题阐述清楚,就把后一篇当作一篇感想投寄给了当时发行量很大的《电影创作》。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么不成熟的文字竟然在当年的第6期上发表了!而且在下一期上还引发了一篇对我的观点持有不同意见的商榷文章。更令我想
本书是一本介绍相声历史和演变的书籍,它用一种说唱文学的语言与形式去演绎另一种说唱文学的历史。相声艺术博大精深,以“三字经”的形式讲述相声的发展史更是别树一帜。书中不仅详细地介绍了相声的表演技巧、语言习惯,还有相声界的大师、前辈等名人,还请来徐德亮为“三字经”的内容作注释,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便于阅读。
《浪漫时期钢琴名作演奏指导》内容包括历史绘画、名家名言、作曲家原版完整钢琴作品的相关信息,以及书中所有作品的演奏两张。音乐会钢琴家丹尼尔·格罗弗带来了精彩的演奏,使作为示范和欣赏激励学琴者的练习。这些作品包含各种不同的情绪、速度、曲式和风格,钢琴学习者可按任何顺序学习。南希·巴屈斯编著的《浪漫时期钢琴名作演奏指导》通过将音乐与其他领域的知识相融合的方式,生动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采。现在,各种年龄层次的学琴者开始逐渐熟悉音乐与浪漫主义时期社会和政治事件、科学发展、文学和艺术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浪漫时期钢琴名作演奏指导》的部分揭示了浪漫主义时期的社会背景,即政治和社会事件如何影响19世纪的音乐生活。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当时最伟大的作曲家,让读者对于这个时期音乐家的杰出成就和传统钢琴演
《北京评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之一。北京评书是北方评书的主体,形成于北京,盛行于京、津、冀和东三省等地。《北京评书》详细介绍北京评书产生的历史、艺术特征、笔法技巧、结构程式、表演手段、行话术语、传承流变,全面展示代表性传承人艺术风格等。对于北京评书新的发展,并使之保持长久的旺盛生命力,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曲艺曲种繁多,音乐丰富。南北方曾有二百多个曲种,历来有“南弹北鼓”之说,即南方以弹词为代表,北方以鼓词为代表,它们在艺术上各显特色,在价值上又等量齐观。南方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较大,北方的鼓词则以京韵大鼓为侧重。鉴于此,连波编著的《中国曲艺经典唱段100首》以“南弹北鼓”为选编宗旨,选了23个曲种暨100首唱段,通过简要的文字说明,以彰显经典、弘扬流派,倡导交流,达到传承、发展的目的。为专业工作者提供一本可作比较研究的资料及广大爱好者可以此作自修学唱的实例。本书所收集的曲谱资料相当珍贵,采纳曲谱的标准是:具有的历史、美学、实用价值。丰富多彩、精湛优美的曲艺音乐,使人陶醉不已。
我国杰出的戏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在京剧艺术方面的成就,誉满。尤其是梅派唱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新改革,是梅派艺术的精华。而长期与梅大师伴奏的徐兰沅、王少卿以及任莘寿诸前辈的琴艺,同样蜚声海内,被誉为胡琴圣手。为了使梅派唱腔和梅派胡琴进一步的流传和推广,《梅派唱腔琴谱集(卷上)/名派名家名段歌唱系列》作者储晓梅试将消失的声音,记成固定的简谱,提供喜爱京剧,尤其是喜爱梅派唱腔爱好者作参考。或许这也算是一部有关研究梅派唱腔艺术的资料吧。《名派名家名段歌唱系列:梅派唱腔琴谱集(卷上)》也能对学习梅派唱腔和梅派胡琴的人们有些微小的帮助。
?《陕北民间音乐选粹700曲》作者李兴池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风、收集整理陕北民间音乐,本书是在此基础上粹选了700首汇编成册。本书编入了陕北民歌等十个曲种,基本涵盖了陕北民间音乐的全部。关于乐曲的选择,本书本着原生性、艺术性、完整性和音乐的体栽、种类、调式、旋法、曲牌板式等不同因素,经过对近万首曲目的反复对比、分析后,最终收入各曲种代表性的曲目700首。
?《陕北民间音乐选粹700曲》作者李兴池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风、收集整理陕北民间音乐,本书是在此基础上粹选了700首汇编成册。本书编入了陕北民歌等十个曲种,基本涵盖了陕北民间音乐的全部。关于乐曲的选择,本书本着原生性、艺术性、完整性和音乐的体栽、种类、调式、旋法、曲牌板式等不同因素,经过对近万首曲目的反复对比、分析后,最终收入各曲种代表性的曲目700首。
中国曲艺曲种繁多,音乐丰富。南北方曾有二百多个曲种,历来有“南弹北鼓”之说,即南方以弹词为代表,北方以鼓词为代表,它们在艺术上各显特色,在价值上又等量齐观。南方的弹词以苏州弹词影响较大,北方的鼓词则以京韵大鼓为侧重。鉴于此,连波编著的《中国曲艺经典唱段100首》以“南弹北鼓”为选编宗旨,选了23个曲种暨100首唱段,通过简要的文字说明,以彰显经典、弘扬流派,倡导交流,达到传承、发展的目的。为专业工作者提供一本可作比较研究的资料及广大爱好者可以此作自修学唱的实例。本书所收集的曲谱资料相当珍贵,采纳曲谱的标准是:具有的历史、美学、实用价值。丰富多彩、精湛优美的曲艺音乐,使人陶醉不已。
《昆曲口述史》是 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十四五”出版规划项目。通过对150位有代表性的昆曲表演、演唱及场面等相关人士(包括演员、曲家、学者和编导音等人员)进行系统采访,形成采访过程记录,并将访谈内容整理成文字资料,以此展现昆曲在20世纪的百年发展史。 本册为该丛书的研究者、曲家卷(上)。通过对研究者、曲家的采访,对昆曲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挖掘、整理文化遗产。作品采用将问答、被采访者小传、图片资料与采访录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加工整理,在学术性与形式上都具有独 值。
《清代戏曲考论》有曲家曲目的考证、音乐演艺的探索,也有名家名剧的研究。“曲家剧目考”收录了十六篇文章,既有曲家生平的考证、稀见剧目的考遗,也有剧本文献的新发现。曲家曲目方面,之前已有傅惜华、庄一拂、邓长风等专家进行了很多发掘和考订,作者在他们的基础上又考证出这么多新的曲家曲目,是颇为不易的。“音乐演艺考”收录了七篇文章,有档子演艺的探讨,也有音乐声腔的研究,纠正了学术界很多相沿已久的错误,得出令人可信的结论。
本书分传承篇和创新篇两部分,各12篇相声段子文本,共24篇,集结了多年来裘英俊创作改编的相声作品文本以及相声广播界同事们的“透底爆料”。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兼总编辑李英华台长和曲艺理论家、南开教授薛宝琨为其题序。另外作者的搭档以及几位电台的编辑、导播、主持人分别写了各自眼中的裘英俊。
本书是四川省教育厅2018年度教育科研课题《曲艺进校园课程化实践研究——以四川清音为例》(川教函[2018]495号)研究成果。本书响应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相关要求,立足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地方 传统文化“四川清音”进校园,从认识和实践两大维度,概述了四川清音进校园的现状和路径,对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展演传播等进行了深度探索,提出了较好的建设性意见。本书将对我国基础教育“非遗进校园”的研究与实践有指导、借鉴与推广价值。同时,可供中小学、高校音乐教育研究工作者、美育工作研究者、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者、四川清音爱好者等阅读参考。
本书是解读昆曲《牡丹亭》《桃花扇》等经典曲目中的人物形象的随笔集。作者单雯为昆曲国家一级演员、中国第29届梅花奖得主,工昆曲闺门旦和正旦。作者选取了十二种昆曲经典曲目,首先介绍了故事梗概,之后结合自己
修生学兄新著《元杂剧史》出版了。他嘱我谈点感受。我虽浅陋,但也略知著述的甘苦,知道这部著作的分量,本着向他学习的精神,便欣然从命了。 我和修生学兄相知多年了。记得在打倒“四人帮”以后,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准备重新出版。当时,修生兄等一批参加该书修订的年富力强的学者,集中在中山大学,和王季思老师一起研究修改方案。趁此机会,中山大学中文系师生邀请修生兄作了学术报告。那一天,教室里座无虚席,气氛热烈。修生兄声音洪亮,神态从容,条分缕析,新见迭出,使同学们大开眼界。我坐在后座,仔细聆听,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记得听课后,季思老师嘱我认真向兄弟院校的同辈学者学习。我自知一向浮躁,更应多向严谨沉稳、功底扎实的修生兄求教。此后,我们又都担任过中文系主任。常有机会在工作会议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