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曲谱(套装全二册)》由清王奕清等撰。是编详列宫调,首卷载诸家论说及九宫谱定论,一卷至四卷为北曲,五卷至十二卷为南曲,而以失宫犯调诸曲附于末卷。谱中分注孰为句孰为韵,又每字并注四声于旁,其入声字或宜作平作上作去者,亦皆详注。一展卷而可得妆声归韵之法。其所采辞章并于诸家传奇中择其语意雅驯者,而于旧谱讹字间附考订于后。
蒙古族自古以来积攒的旋律音调一贯守护着自己特有的五声性调式结构,充分发挥了其表达情感的深邃震撼力,成为人类音乐文化总体中弥足珍贵的稀世珍宝。这些调式结构独特的体系,其构成原理鲜明地区别于欧洲的大小调体系。 吕宏久教授几十年来潜心研究蒙古族的大量旋律音调,对其调式结构的独特规律有深刻的感悟,并努力从理论上总结这些规律,从而阐明其具有深邃魅力的形态学依据。《蒙古族民歌调式研究》便是他研究的一个成果。
《中医太极三部六经体系:针灸真原》内容简介:田合禄临床医学精华:用中医太极创新针灸新理论:经30年临床验证,集古人智慧,针灸新途径、让您学习针灸少走十年弯路的书、书中很多理论将会针灸学者实践,走向成功、一部叫人读后振奋、爱不释手的中医专著。
本书以时间为序,把蒙古族音乐分为七个时期,即蒙古部落时期音乐、蒙古汗国时期音乐、元代蒙古族音乐、北元及塞北时期蒙古族音乐、清代蒙古族音乐、时期蒙古族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蒙古族音乐等,通过大量史料和田野调查,从歌曲、戏剧、舞蹈、史诗、乐器等音乐形式方面,采取艺术学、宗教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考察蒙古族音乐史发展脉络,梳理和探讨了蒙古族音乐的基本形态,蒙古族音乐的发展脉络。
这是一本详细阐述中国古琴传统制作和修复艺术的书籍。在书中,作者基于多年古琴制作与古代名琴复制的实践经验,以科学量化的角度,梳理出当代古琴制作的详细步骤。全书用十章内容详解,展示了从选材、加工、上漆到琴弦安装等制琴的各个步骤,配以约300张参考图与施工图,给读者提供多角度的古琴零部件观察。此外,书中还向读者展示了传世名琴的修复工艺,大约20张来自故宫收藏的“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古琴的精美图片尤为珍贵,带领读者探索灿若星辰的中国古琴文化。
本书是陈成渤先生习琴二十多年来对传统曲目的心得总结,收录陈成渤个人近十年来的打谱研究成果,录制了《流水》、《梅花三弄》、《广陵散》、《忆故人》等9首传统古琴经典名曲,其中《流水》和《良宵引》是用传统丝弦录制,更是独具古韵。
由泉州师院艺术学院王珊院长主编的“中国泉州南音系列教程”共八部。本书为其中之一。内容包括洞箫的吹奏技巧、特点、注意事项等。 本书会给南音洞箫的学习掌握和普及与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南音洞箫的演奏技法,本教程的出版也填补了长期以来没有南音洞箫教程的空白。 泉州南音这样的传统乐种进入高校的专业设置方向,规范的教材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演奏、演唱方面。编者一方面要在现代高校课堂中传习泉州南音的技艺,实践“口传心授”的精神;另一方面通过统一文化传承理念、建立规范的教材文本、丰富技艺传授手段等方式,试图弥补某些缺陷、进一步完善这一传承方式,以满足现代高校知识、技能传榆模式的需求。因此,必须编著一套包含泉州南音四管、泉州南音演唱以及全面认识指、谱、曲的系列教程,以利
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悠久而伟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民歌数量之多,常以浩如烟海来形容,品位之高无与伦比。其风格的多样性在世界文化中也是罕见的。
阮,其外形“盘圆柄直”,音色圆润清雅、优美动听,是一种饱含中华文化特征的民族弹拨乐器。阮最早在汉代被称为“琵琶”,后亦有“秦琵琶”、“直项琵琶”之称。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阮咸精通音律,善弹此乐器,在演奏技艺和乐器改革上成就卓著,唐代武则天执政时期人们为嘉其功,将阮咸所使用的琵琶以其名命为“阮咸”,后简称为“阮”并流传至今。
金艺风编著的《中国羌族民歌旋律研究》是作者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音乐专业知识全面综合分析羌族民歌的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羌族民歌作为羌族的原生艺术形式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内容主要概述了羌族乐舞文化的传承过程及其现状,提出了羌族民歌的大分类、中分类、小分类、乐曲名等分类体系,将羌族民歌的旋律线型,分为旋律线、节奏型、旋律主题类型三个部分,并进行了实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