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致力于推进竖琴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凝聚了作者在竖琴艺术、音乐教育、音乐美学等当代教育领域中长期耕耘的成果。本书特别针对中国儿童启蒙阶段的竖琴教育而创作,内容包含了系统的竖琴音乐理论的讲解,国内外著名传统儿歌、世界古典名曲改编,以及作者原创乐曲作品等,是一本为中国儿童量身打造的本土竖琴教材。
《钦定曲谱(套装全二册)》由清王奕清等撰。是编详列宫调,首卷载诸家论说及九宫谱定论,一卷至四卷为北曲,五卷至十二卷为南曲,而以失宫犯调诸曲附于末卷。谱中分注孰为句孰为韵,又每字并注四声于旁,其入声字或宜作平作上作去者,亦皆详注。一展卷而可得妆声归韵之法。其所采辞章并于诸家传奇中择其语意雅驯者,而于旧谱讹字间附考订于后。
箫的历史悠久绵长,音色圆润典雅,是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侧重介绍箫的器、技、艺三方面内容:《知于器》介绍箫的历史演变、种类形制和持箫方法,帮助初学者了解箫乐器的基本常识;《精于技》介绍箫的演奏技术,配合大量新创编练习曲和乐曲,帮助习箫者通过基础训练和乐曲实践,加强基本功和实操能力;《通于艺》介绍箫在昆曲、江南丝竹、南音和广东汉乐等戏曲和乐种的应用,精选经典作品作为风格性练习,旨在帮助演奏者扩展对箫艺术的理解,提升音乐审美趣味。
这是一套入门的、普及性的、方便于读者学习的初、中级器乐演奏教程,尤其对于准备考级或者准备继续考取高一级的学琴者具有较为实用的功效。与同类教程相比,本套教程在相对“速成”的基础上,又不失循序渐进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同时,为了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力求在练习曲的编排上兼具的趣味性,因此谓之“快乐音乐”。本教程会使你在快乐的时光,快乐地“玩儿好”快乐的音乐。希望你能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玩儿好你的“技巧与练习”,成为一位演奏快乐音乐的快乐音乐家。 作者在总结二十多年阮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优化学习步骤、丰富学习内容、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作为出发点,研究出了“阮定弦五度递换教学模式”,并根据这一模式规律编创了相应的练习曲和乐曲。全书共分四个部分:一、常识篇;二、入门篇;三、提
基于加强中华传统艺术保护与推广的目的,《民歌》选取了民歌这个传统艺术形式,力求表现其艺术的精髓,展现其经过成百上千年选择与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将这些文化艺术的特质呈现给广大读者,更希望通过它让世界对中国有一个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推动我们传统文化艺术走向另一个。
箫的历史悠久绵长,音色圆润典雅,是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侧重介绍箫的器、技、艺三方面内容:《知于器》介绍箫的历史演变、种类形制和持箫方法,帮助初学者了解箫乐器的基本常识;《精于技》介绍箫的演奏技术,配合大量新创编练习曲和乐曲,帮助习箫者通过基础训练和乐曲实践,加强基本功和实操能力;《通于艺》介绍箫在昆曲、江南丝竹、南音和广东汉乐等戏曲和乐种的应用,精选经典作品作为风格性练习,旨在帮助演奏者扩展对箫艺术的理解,提升音乐审美趣味。
二胡艺术的发展需要更多作曲家和演奏家共同努力创作大量的曲目,才能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我主张二胡曲的创作应当尽可能力求百花齐放,对创作的音乐风格和技法抱以宽松自由的态度。
广东音乐,又称粤乐,足岭南的一大民间器乐乐种。它“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会升华,自成宗系”,几乎在上个世纪的中国民族音乐乐坛上风靡了百年,并以砥砺复兴之势跨入了如今新世纪。本所应广大民间音乐爱好者、民间乐社(“私伙局”)的热切需求,从众多的广东音乐曲目中精选、汇集成《广东音乐200首》,付梓出版。
作为近代有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的刘天华,同时还是一位很好的音乐教育家。他在短暂一生中培育了储师竹、陈振铎、蒋风之、吴伯超和胞弟刘北茂等一批很好的二胡名家,开辟了中国二胡学派。
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悠久而伟大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的民歌数量之多,常以浩如烟海来形容,品位之高无与伦比。其风格的多样性在世界文化中也是罕见的。 多少年来,我们的先辈在收集、整理、传播民歌的工作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即使这样,我们所了解和传唱的民歌也仅仅是遗传下来的九牛一毛。面对这么丰厚的遗产,让我们既兴奋又忐忑不安。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更加增添了一种紧迫感,希望祖先留下的遗产能得以妥善的保存,并世代传承希望这些隽永、率真、苍凉、淳朴的歌声在给我们带来无尽快乐的同时也能在今后的民歌发展中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要在这浩瀚的民歌海洋中撷取一百首实属不易。在近四年的工作中我们只能选出我们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较具艺术价值及易于传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音乐特色,其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民族民间音乐在各民族的交流互动中传承与创新着,并在中国的音乐发展目前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书主要从民族民间音乐的内涵、民族民间音乐的特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分析、民族民间歌曲音乐艺术特征与文化传承、民族民间舞蹈音乐艺术特征与文化传承、民族民间戏曲音乐艺术特征与文化传承、民族民间器乐音乐艺术特征与文化传承、民族民间曲艺音乐艺术特征与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地论述。
你喜欢听音乐吗?你喜欢《青花瓷》《荷塘月色》这样具有浓郁中国风的音乐吗?你知道过去的人们都在听什么吗?你知道老祖宗们都在摆弄啥乐器吗?从8000年前的“远古之音”骨笛,到2000多年前的“黑科技”编钟;从登上太空演奏的传统乐器古筝,到大运会上“会唱歌的石头”磬,中国传统乐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坊间有传言:百般乐器,唢呐为王。不是升天,就是拜堂。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二胡拉一生……不觉间,中国传统乐器已经融进我们生活中了。本书提炼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和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联合打造的同名大型融媒体节目的精华,详细讲述了骨笛、编钟、鼓、编磬、筝、埙、箜篌、筚篥、阮、古琴、琵琶、二胡、唢呐等传统乐器与南音、笙管乐、江南丝竹等中华文化中典型的乐器合奏形式。全书共十余张详细乐器构造解析图
箫的历史悠久绵长,音色圆润典雅,是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侧重介绍箫的器、技、艺三方面内容:《知于器》介绍箫的历史演变、种类形制和持箫方法,帮助初学者了解箫乐器的基本常识;《精于技》介绍箫的演奏技术,配合大量新创编练习曲和乐曲,帮助习箫者通过基础训练和乐曲实践,加强基本功和实操能力;《通于艺》介绍箫在昆曲、江南丝竹、南音和广东汉乐等戏曲和乐种的应用,精选经典作品作为风格性练习,旨在帮助演奏者扩展对箫艺术的理解,提升音乐审美趣味。
赵寒阳老师精心为中老年二胡爱好者定制的自学教程,从乐曲理解到演奏技法,从思想内涵到情感追求,掰开了揉碎了,细细的与您交流,配有二维码视频,读书累了,直接看视频讲解示范!
《古琴重奏曲集(2)/中国民族器乐表演专业本科系列》所选曲目均为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第八届民乐作品比赛古琴重奏作品比赛决赛入围作品。包括孔志轩作曲的《水墨意韵》(琴、笛子、中阮、二胡、打击乐)、王之弋作曲的《舞·殇》(琴、笛子、中阮、二胡、打击乐)、李晨瑶作曲的《空城引》——古琴与琵琶二重奏等作品,这些很好获奖曲目的出版有助于古琴重奏未来的发展,为古琴重奏教学带来了新鲜素材。
甘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为甘肃民间歌谣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民间歌谣丰富多彩。本书以歌谣的不同种类划分整理的的千余首民间歌谣。歌谣主要种类:劳动歌谣、时政歌谣、红色歌谣、劳动歌谣、仪式歌谣、爱情歌谣、生活歌谣、儿童歌谣等。这些歌谣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究竟传唱,兴盛不衰,是中华民族悠久民间文化的鲜活体现。本选题有出版价值,建议出版。
本书融合了魏育茹多年中阮演奏和教学经验,不仅介绍了中阮的演奏方法,还增加了许多技巧训练,帮助学生巩固指法技巧。本书将耳熟能详的儿歌作为入门练习的曲目,在增加学生练习趣味的同时也帮助学生能够快速的辨别音符旋律。收录15首独奏曲目和3首二重奏,“演奏独奏曲应注意的问题”让学生明白他们不仅仅是单纯地弹奏中阮,而是用音乐语言,表现乐曲的内容、情感,用各种表现的手段来完美音乐。
本书由100首深受大众熟悉和喜爱的经典歌曲改编的古筝曲组成。如《甜蜜蜜》《草原夜色美》《桑塔·露琪亚》等。没有刻意用华丽的变奏和复杂的织体去装饰,而是让旋律自然地流淌。演奏这些曲子不需要高深的演奏技巧,只要稍加练习,优美的琴声就会从你的手指间缓缓流出。
在你们打开《简易少儿吉筝教程》学习古筝之前,我想先问两个问题:一,你为什么要学习音乐?二,你为什么学习古筝?你们一定是因为喜欢音乐才踏上习乐之路。那么,什么是音乐呢?在学校里,语文老师告诉我们“乐”字有两个读音、两个意思。一个是音乐的“乐”(yue),一个是快乐的“乐”(le)。要知道,乐(yue)就是乐(le),乐(le)就是乐(yue),音乐就是陕乐,呀!所以,我们学习音乐,一定要保持我们快乐的心情。有的同学弹琴的时候愁眉苦脸,那一定是学不好的,快快乐乐地学琴,在弹琴中体会到快乐,才能学好古筝。 为了让同学们在学习中不感到枯燥,而体会到弹琴的快乐,老师不想让你们先从弹练习曲入手,而是专门选择了一些儿歌、民歌、流行歌曲等同学们熟悉、喜欢的音乐,改编成简单、易学、好听的古筝曲。这样,你们可以一面
近现代民歌文献指1840年至1949年,由民众创作或文人拟作,流行、流传的民歌俗曲,多由各地书坊(书局)、报刊社或个人以木刻、石印、写抄等方式形成。书稿分综论、分论、个案、文化与附录。综论讨论近现代民歌的分期、内容、成就与价值。分论选取北京、上海等地代表性文献,从背景、题材、影响等研究其生成发展。个案讨论抗战题材民歌的兴起、成就,另由“唱春调”“五更调”“绣荷包”等分析与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等的关系,并有专章讨论此类文献的传播与方言、俗字、戏曲、民俗等的互动。“附录”探讨“中国民歌学”的理论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