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建筑地图》属于“城市行走书系”,是一本讲述上海外滩建筑的图书。《上海外滩建筑地图》语言通俗易懂、图文并茂,作者以“故事化”的形式,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上海中山东一路的26栋建筑以及信号塔、外白渡桥、百老汇大厦等城市标识。
《巴别,巴别:不只中外建筑史》不是一册教科书式的中外建筑史,它熔建筑艺术、文化学、史学、哲学和心理学于一炉,对人类文明历程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建筑说到底是一种文化,是构成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巴别,巴别:不只中外建筑史》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侧重于建筑的基本知识,下篇侧重于建筑历史,二者相映成趣。作者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切入,在对“建筑”这一文化对象的诸属性及与其相关的一些文史典故、美学观点进行讲解的同时,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对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总体特征、细部差异及其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细致而生动的阐述。
古代墓葬壁饰,是当时埋葬制度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不同历史时期墓葬壁饰的题材和内容,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反映了人们的宗教信仰与道德观念。因此,关于中国古代墓葬壁饰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它不仅是考古学研究的范畴,也是历史和美术学者关注的课题。 《幽冥色彩:中国古代墓葬壁饰》截取了一些有价值的断面,展现了中国古代墓葬壁饰的时代特点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大体勾勒出墓葬壁饰的发展脉络,让读者感受古代幽冥的缤纷色彩,领略古人精湛的绘画雕刻艺术。或许某段叙述或某些画面,能够激起您一缕怀古幽思,徜徉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1964年到2020年,日本建筑界风云变幻的60年,也是作者隈研吾的60年。他从大仓山脚下的小屋一路蹒跚走来,经历了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憧憬到幻灭的过程,从纽约到东京、再到世界各地,一边工作一边寻求理想的建筑形态,直至今日,终于站在世界建筑的舞台上。作者隈研吾截取了他人生中四个重要的节点,以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为读者梳理了日本现代建筑在社会经济影响下的发展和变化,同时将自己对建筑的理解、自我心态的转变以及对未来建筑的展望一一道明。 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的生活又将如何改变?对人类而言,住所到底意味着什么?人类与建筑的关系如何?而这种关系今后又将如何改变?在这本书里,隈研吾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本书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还
为了满足高等职业师范和普通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园林史”课程的教学需要,农技高师教育工作委员会委托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游泳教授编写了《园林史(第2版)》教材“编写大纲”,并通过他组织、其他有关职技术高师及高等农林院校共九所院校的老师们参加了编写。农技高师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对编写的大纲和书稿进行了审定,认为在教材内容、体系构建上有所创新:一是层次清楚,中国古典园林各章均由三部分组成,即历史史略、经典园林和园林特色;二是重点突出,外园林精品成千上万,《园林史(第2版)》重点谈其代表作——经典园林,突出古典园林,概述国外古典园林;三是语言精练,面对丰富多彩的外园林,《园林史(第2版)》仅用40余万字写成;四是内容全面,《园林史(第2版)》不权有中国园林史,也含国外园林史概要及近代、现代外园林
《园林绿地设计丛书》中每一本均相对独立成册,主要内容包括了某一类型的园林绿地特色与建设发展概述、设计原理、设计步骤与方法,以及实例分析。为便于有志于园林绿地设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掌握。作者在撰写过程中都注意实用性,选择典型例子具体引路,做到图文并茂,剖析深入浅出,易懂易学。尤其是作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举出实例进行讲评,既分析了成功之处,又指出其中不足,娓娓道来理论联系实际,更能使读者感到开卷有益,茅塞顿开。相信会有助于提高园林绿地设计的工作水平。 因园林绿地是属于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技术工作,读者在了解掌握园林绿地设计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地扩大有关园林植物、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建筑工程、艺术审美、旅游和社会行为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以便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设计出符
《与奥雅书》以信念和感恩为名,撷取二十年历程中,与奥雅交汇出“光芒”的人与事、思绪与情感,汇编成集。同时,以人称的视角、生活化的文字和娓娓道来的平实语调,多维度地挖掘和展示奥雅人的生活与工作、思考与践行。这是一部记载着奥雅人过往点滴感怀的回忆录,更是他们对奥雅的一次深情告白与献礼! 《与奥雅书》分为七章。“行深”,源自新千年始,奥雅在深圳蛇口创立,从此开启在中国景观行业“深心修行”的传奇;“乘风”,寓意奥雅矢志不渝地突破与创新,让“美好人居环境”的理想之种洒向更广博的天地;“争流”,刻画出市场、商务、研发、品牌等部门云集响应,形成千帆竞发之势;“明志”,意指奥雅人身上笃定、坚守和奋进的特质,凡为意气所托,必不辜负;“破竹”,聚焦志同道合、势如破竹的新生力量,他们是奥雅常立
《建筑材料(第2版)》共分为13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石灰、石膏和水玻璃,水泥,混凝土,建筑砂浆,石材、砖材和砌块,建筑玻璃和陶瓷,建筑钢材,木材,沥青材料,建筑塑料、涂料和胶粘剂等;为了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结合教学要求和实际情况,《建筑材料(第2版)》还编写了8个建筑材料试验作为3章,以供读者选用。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建筑材料(第2版)》每章后均编有“思考与练习”。 《建筑材料(第2版)》可作为高等院校土建类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成人高校、建设(材)行业培训的教学用书,还可供参加自学考试的相关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建筑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涉及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既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是一种抽象的综合型艺术。《建筑艺术赏析》在阐明建筑学意义的基础上,从分析建筑艺术的要素入手,解析建筑艺术的内涵,阐述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讲解了东西方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粹,概括介绍了现代建筑的艺术特征,并对当代建筑的特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同时也对建筑艺术的发展趋势做出了较为科学的分析。 《建筑艺术赏析》适合作为环境艺术专业、室内设计专业等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广大建筑艺术爱好者阅读。
作者从亲身参与雷峰塔、灵隐铜殿、桂林铜塔等现代铜建筑的实践出发,论述了中国铜建筑的发展历史及发展趋势,阐释了铜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并提出了现代铜建筑发展中面临的理论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