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先生多年致力于文物收藏与研究,在陶瓷、家具等文物领域享有盛名。出版过多本文物研究与收藏的书籍。此次马未都转变了视角,从陶瓷所呈现的色彩,这一直观的角度,研究各种颜色在陶瓷上的成因,不仅阐述其技术条件,更深层挖掘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时代审美心理等问题,并分析其对于中国文化审美走向的影响。这一领域不仅是马未都首次尝试写作,也是文物研究中的空白,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分十二章,介绍十一种颜色釉瓷器(青瓷篇幅较大,分作上下两部分)。配以精美的图片,直观的呈现了,各种颜色在瓷器上因各个不同时代,而呈现出的微妙的色彩变化。并辅以优美的文字,表述上也不同于一般的文物介绍和学术专著,更多的体现了语言的文学性与大众化。
在中国陶瓷史上,明代嘉靖一朝瓷器,形成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时代风格,一方面由于明朝政府加强列外交往和贸易的扩展,使瓷器作为主要外销产品大量倾销海外市场,从而极大刺激了国内瓷器生产,致使其品种和釉色迅速创新。据兰浦《景德镇陶录》一书记载:当时景德镇瓷器“制作益考,无物不有。”其中五彩器的制作,开创了我国彩瓷生产的新局面,质量和数量都蔚然可观。与五彩同时发展的另一类叠饰彩釉瓷,如红釉黄彩、黄釉红彩、绿釉红彩、红釉绿彩等等,釉彩搭配也十分醒目。清代粉彩器上色地、轧道等纹饰,就是在继承这种纷繁的釉彩叠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除彩瓷极具特色外,嘉靖青花由于其钴料改用回青料,所以色调蓝中泛紫异常浓艳,也构成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色调持续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
本书是综合性的艺术品鉴赏与投资的普及读物,收录了目前艺术品收藏市场中很活跃,也很有潜力的投资品种——紫砂壶,书中讲述了紫砂壶的起源和发展、收藏市场现状、鉴别特征、收藏技巧、投资技巧与保养技巧等内容,以便读者能够真正系统、全面地掌握紫砂壶收藏与投资的知识。在向广大读者展现中国紫砂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也向广大读者介绍了众多的紫砂壶鉴赏方法和技巧,使读者能够以图识壶,是一本鉴赏、收藏和研究紫砂壶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如果说要寻找一种最能体现一个民族文明史的物质载体,那么就非陶瓷莫属了——华夏民族犹然。描写一种文明的内涵及其高度,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和标尺,但总离了“技术”(广义)和“艺术”(广义)这两个层面。任何一种文明都必然蕴含这两个层面的内容,否则即不能成其为“文明”。源远流长的中国古陶瓷自始至终都是技术与艺术的接合与交融。可以说,不懂得中国古陶瓷就不懂得中华文明。瓷器是华夏民族的一个伟大创造。这一创造在西方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这种东西始到西人那里,竟被认为是一种天然玉石雕琢出来的器物,他们没有想到除了上帝能用泥土捏成亚当与夏娃,谁还能用泥巴烧成另一种人世间从未有过的物质!但摆在面前的事实告诉他们这决不是造物主义功而确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坚船利炮撞开“四大发明”的原创国的国门后
古陶瓷纹样表现形式多样,有缠枝式、折枝式、团花式、开光式,还有图画式,艺人们匠心独特,奇思创意,妙手巧绘,皆成佳作。一般而言,明清官窑严谨规整,细腻精致,民窑活泼轻快,率意、自然。明清之际的民窑青花纹样大多装饰在日用瓷上,绘出的花鸟有松下起舞的仙鹤、梅枝栖息的小雀,山水图中烟柳春晓,临江远眺,都很有生活情趣。
当前,艺术品收藏作为一种新型的理财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人们希望知晓艺术品收藏的知识。当前流行的艺术收藏品类都是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精华,有几千年漫长历史而自成体系,涉及艺术品的发展概况、历代式样和纹饰特点、工艺、材质、流传情况、交易行情、辨伪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知识的集合,正是对艺术品进行辨伪断代的基础。另外,我国艺术品的仿制和赝品已存在千年以上的历史,各种奇奇怪怪的“作旧”技,巧层出不穷。特别是艺术品收藏热兴起后,作伪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仿古作旧”,更增加了艺术品辨伪的难度。为了便于初学者对艺术品收藏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有较全面地了解,本套书以科学的态度收集整理了有关艺术品收藏鉴赏辨伪所需要了解的各种相关资料,包括收藏方式、材料、工艺、历代式样和纹饰特点、收藏行情
地理问题有两方面的含义,即自然与社会。从自然的角度讲,地理就是地貌和气候;从社会的角度讲,地理则是历史和人文精神。这两个方面都不是独立地展现自己的特性,而是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体。本书从八个方面分析、研究了中国陶瓷的历史地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读者体会中国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