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籍摄影师埃里克·索斯与意大利策展人弗朗西斯·扎诺特开始了一次长时间的、友好性的交谈。通过客观分析自己所拍摄的知名作品,尚未公布的,甚至是无人所知的其他作品,索斯深入地回顾了自己的摄影职业生涯。 埃里克·索斯拍摄了大量的边缘人,但这些人并不是埃里克·索斯有意拍摄的,他们构成路上所见的一部分。他用镜头捕捉着这些人常人的一面,走进他们的生活,甚至进入他们的房子,于是,房子和房子内部的细节都袒露在摄影师的镜头中。 在本书中,针对每张照片而展开的对话都被独立成一部分。索斯的这些作品在书中都被完全打乱,并按照以下两个方面重新排列开来:追溯记忆的开端、探讨相关的文化问题。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排列顺序,作者只是希望能够建立起一种从未预见到的、不可预见到的内在联系。
朱宝霞主编的《百名摄影记者聚焦亚运会》记录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光彩瞬间,记录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作品中有运动员的拼搏奋斗,有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有广大观众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书中作品给读者一个全新的视觉新感受,再一次把我们带回到亚运赛场那让人激动、让人奋起的美好回忆。
《读》这本图册选取玛格南图片社以阅读为主题的历史图片百余幅,与各位读友分享阅读之美。这些图片具备自然、生动的气韵,非传统摄影极具仪式感的摆拍可比拟。所选图片以时间排序,上限始于二战期间,下限终于二十世纪末,涉及诸多国家、种族。 书中有伦敦的流浪汉,巴黎的绅士,纽约的老者,秘鲁的摊贩,印度家庭,难民营中的孤儿,将要入眠的东京少女,湄公河畔巡逻舰上的士兵,意大利T台后的模特,战火中手捧最后一部书的神甫……虽然主人公种族、身份各异,但却有共同的情感和气质流淌在全书之间。
《秘境西藏》画册精选了作者二十五年来深入西藏生活所拍摄的精美图片,内容主要涵盖了三个部分:壮丽的高原风光、神秘的宗教文化和多彩的民俗风情。百余幅倾心拍摄、精心挑选的高质量图片,把西藏这颗傲首中国西部璀璨的雪域明珠生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图片全面展现了藏民心中高原圣地的朝霞暮色,神山圣湖的纯净苍阔,西藏民间节日的丰富多彩,富于宗教特色的传统活动,质朴的藏族人民达观的生活状态,全面反映了在西藏这片高原热土上人们的执著追求与坚定信仰。作者用镜头真挚地记录下这片雪域圣地最动人的瞬间。作品饱含情感,质朴、真切、打动人心。
本书收录了《数码摄影》杂志近5年的有关旅行摄影的信息,并历时6个月采访了200多位摄影名家、摄影发烧友,最终遴选出了中国80个摄影胜地。全书精挑细选了近百位摄影师的300余幅风光、人文类作品,所选地点涉及28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篇是重点推荐,分成壮美山川、河湖海景、乡村古镇、原野林区、鸟禽动物、梯田高地6个部分,集中而详细地介绍了22个经典且的行摄地点,不仅包含多幅景区风光照片,而且还详细地介绍了景区的具体地理位置、如何抵达、当地的天气情况、该景区的拍摄时期和地点、景区的经典行摄路线、景区住宿、餐饮以及当地民俗。第2篇合辑推荐按花卉、鸟类、民俗、晋商的分类分别介绍了景区的拍摄时间、地点、食宿、交通等内容。整本书内容翔实而实用,是旅行、摄影的贴心良伴,让旅途不再迷茫,让摄影更加出彩。
半个世纪过去了,“上海犹太人”和他们的子孙后代如今虽然生活在世界各地,但仍视上海为“故乡城”。他们的精力、创造性和影响已远远超过了他们的人数,而且已成为推动中犹人民之间传统友谊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 愿这本画册能使外读者对上海在犹太民族离散史上,特别是在拯救纳粹大屠杀的受害者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有更好的了解。愿在这座东方大都市度过难忘岁月的“上海犹太人”同上海人民,通过这本画册,建立更深厚的友谊。
从某种意义来说,朱宪民很早就体认到了影像的纪实价值。收集在这《中国百姓生活的影像》里的图片就是明证。作为一种摄影行为,朱宪民始终保持了高度的统一性,他是旁观者,冷眼热风,江天世界。同时,他还是见证者,一点一滴地、一下一下地把空间中的变化凝固成结实的平面,然后呈现给那些对历史永远怀有敬意的人们。如果我们被朱宪民留存的镜头所感动,那就无异于通过观看把隐藏在他影像中的意义给释放了出来。作为一个影像工作者,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也更有成就感呢?
纵观1844年至1949年来华的外国摄影者,他们的摄影活动在反映中国百余年社会的发展进程、记录历史以及帮助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书中介绍了60余位这一时期来华的外国摄影者,他们在中国拍摄的影像,无意中留存了一部关于近代中国的较完整的图像档案,为我们今天研究历史、了解过去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佐证,同时也在中国摄影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不可涂抹的痕迹。 如果说这是一部介绍1844至1949年拍摄中国影像的外国人的书,倒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近现代中国的图像档案,印证重要的历史事件,重现昔日风光、建筑、百姓生活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