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将社会资本理论引入对我国行业组织的研究。作者通过分析历史上的广东会馆、商会,以及现时代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广东行业协会,指出它们不仅承担了内部的协调功能,促进了成员的认同和参与,也推动了组织以外的区域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既印证了社会资本理论的研究视角,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为现实中如何看待行业协会的角色、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思路。
本书主要阐述了我国新时代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分析我国新型城市化建设的路径与成就;从地理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视角,按照东部转型升级、中部开发崛起、东北振兴和西部大开发四个主题,分省(市、自治区)翔实地分析各省的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进而重点论述新时代我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及有关国家安全问题,*后探讨建设美丽中国的工作重点。本书涉及的国家安全仅限于耕地与粮食安全、矿产资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石油安全和国家海洋空间资源安全等,其与目前新修订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相关要求一致。本书可作为普通读者了解我国新时代国家发展基本情况的读本,也可作为高中学生配合高中教材使用的课外读物。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新疆资源优势及开发利用》著作,运用资源学、生态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及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新疆资源家底,客观评价了资源优势,中肯地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明确指出开发前景,为关注新疆大开发、大发展的海内外开发商、投资商、经销商、旅游者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窗口;为自治区各级党政部门提供了相关决策的依据和参考;为宣传和认识新疆提供了一份资料;同时还可作为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地理、经济、生态等专业的辅助教材或参考文献。 该书从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出发,客观评价新疆的自然资源和经济、文化、地缘等人文资源,全新展示了新疆的资源数量,质量和分布,为关注西部尤其是新疆大开发、大发展
《西北民族省区城镇化模式与制度创新》倾注了作者长期在民族地区艰苦奋斗、苦苦求索的心血、经验和理想。全书对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模式这一战略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创新性进展。书中许多观点新颖独到。如“西北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殊环境是多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占较大比重;地形复杂,环境恶劣,生态极为脆弱;市场发育程度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绝大多数进城农民不能享受城镇基本社会保障服务”“城镇的形成,在根本上是物质要素和精神文化凝聚的成果。没有要素的聚集,就不会有城镇的出现”“西北民族省区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模式,应从其特殊
集强调综合性,重视方法性,兼顾前沿性、注重应用性 根孥国际区域规划理论发展前沿及我国的实际,揭示区域济运动规律寻求促进区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教师*,学生 。
东北地区粗放型经济增长过程中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污染。本文在系统构建循环经济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论证了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改造东北地区传统产业,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参考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循环经济理论框架的重新构建。本文并未遵循一般的循环经济研究轨迹,而是针对循环经济主流经济学研究基础薄弱的现状,侧重从主流经济学角度作为本研究起点,提出了“资源分工”理论。认为循环经济是劳动分工向资源分工演进的表现形式,循环经济内生演进的动力在于自然资源的完全价格机制,并推导出了“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经济增长模型”,为循环经济奠定了主流经济学基础;在理论研究铺垫下,以改进的环境伦理观、自然资源价值计量、生态经济理论、制度经济学为基础
本书以京津冀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为线索,从三地的历史渊源入手,通过兄弟情、突围路、新工程、群城记、他山石五个方面,讲述了 京津冀协同发展 战略的来龙去脉、历史背景、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实践路径等,并配以手绘插图,是一本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文化读物。 *章 兄弟情。 将京津冀三地比喻成 兄弟 ,从地缘相近、文化同宗的历史铺陈开来,用充分史料回望来路。 第二章 突围路。 从 环渤海 到 首都圈 ,京津冀的发展可谓 起了个大早,干了个晚集 ,亟待国家层面的 大手笔 破局。 第三章 新工程。 作为新的 一号工程 ,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要实现北京做减法,河北、天津做加法,京津冀一同做乘法的效果。 第四章 群城记。 京津冀正朝着*城市群的目标迈进,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一体化步伐加快。打破 一亩三分地 的思想禁锢,
本书作者范恒山、孙久文、陈宣庆)包括了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国际经验;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问题与评价;区域协调与四大板块区域发展;区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边缘区域未来的发展,取决于正确的发展战略;而制定正确战略的关键,就在于对边缘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作出正确的决策,而任何决策失误,都有可能使边缘区域经济的发展处于更加被边缘化的地位。本书是我国目前专门全面系统阐述边缘区域经济发展的专著,对于我们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入研究中国边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从广域的视角研究、思考和推动中国边缘区域经济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边缘区域经济发展为具体研究和分析对象,并将其置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分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边缘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作者多视角应用生态足迹、水足迹、虚拟土理论与博弈论,对中国边缘
本书以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为研究对象,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内涵,特征、形成机制,构建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现状进行综合评价。深入分析了制约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因素,设计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支持体系的一般框架,提出了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支持体系的具体内容和推进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路径。
由范祚军编著的《区域开发与金融支撑——以环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为例》首先阐述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对当前北部湾经济区开发的支撑条件的优势、劣势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金融支持取得的成效与不足。在对当前经济区金融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经济区开放开发中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进而分析资金瓶颈的产生主要在于资金积累的不足、金融规模总量不足、金融制度安排的缺陷、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创业投资发展缓慢等原因,关键在于各种财政、金融支持方式没有形成有机的体系而产生应有的合力。继而,以金融功能理论、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金融发展梯度演进理论为基础,分别从“需求跟随”和“供给领先”的视角,阐明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金融支撑体系建设的理论依据。针对金融差异存在的客观性和长期性,提出以差异化的金融结构
本书认为,为提升广州的竞争力,要选择以下五大战略性途径:(1)确立国际商贸中心、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和世界文化名城的“两中心,一名城”的发展战略定位;(2)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创新驱动与投资驱动并举的“四轮驱动”的多元化动力机制;(3)建设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实体的和虚拟的战略性发展平台;(4)建设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先导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的“综合+主导”型产业体系;(5)大力发展包括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在内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流量经济。 同时,要采取十大关键措施:(1)创新招商方式,树立亲商观念,优化服务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先进大项目来穗考察的快速反应机制,全力开展招商引资;(2)通过建设创新文化,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格局,形成创新利益诱导机
本书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可持续发展这个时代主题,从研究探索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开辟区域经济发展途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入手,研究探讨了不同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问题,着力解决不同区域竞争能力差异的根源在哪里,如何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怎样发挥区域优势,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缩小不同区域发展的差距,实现地区协调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
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推动观念创新、政策创先、机制创活、载体创特、服务创优,人才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为构筑区域人才高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宁波市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紧缺人才明显短缺,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更为缺乏。治国理政,得人心者得天下;创新创业,得人才者得财富。为进一步提高宁波整体人才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人才观和加强人才公共服务的背景下,宁波市组织人事部门和上海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联合开展了“宁波紧缺人才指数体系”课题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重要成果。这是在去年宁波首次发布“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基础上,组织人事部门自我加压。进一
本书分析和总结世界城市新能源发展的国际经验,构建北京市新能源产业的评价模型,使用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定量研究,评价北京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程度,提炼北京市新能源发展模式、途径和策略,提出加强北京市北京市新能源国际合作的建议。
本书内容丰富,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情况,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着重研究了彭水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若干重大问题,思路清晰,切合实际,针对性强。本书稿对彭水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本书系江西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研究”课题结题之作。本书从介绍核心增长极内涵和国内外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的经验与启示出发,深入分析南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明确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