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谈论中国当下最炙手可热的经济/ 社会话题——新型城镇化。开篇直指中国城市化的“畸形发展”现状:对农村地区“化地不化人”;城市自我现代化,接受外来人口提供的劳力,但决绝他们的进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贫富差距日益加深等现实问题。而后,作者提出现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是造成中国经济、社会结构双重扭曲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应改变本是权宜之计的土地制度,允许土地私有;废除桎梏农村人口发展的户籍制度,从根本上排除农村人口遭到的歧视。最终,中国应尊重全球普遍的城市化发展规律,借鉴“老浦西”模式,发展内生型城镇化,实现经济、社会和制度的三方面转型成功。
“国际城市形态论坛(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Urban From,简称ISUF)”是成立于1994年的国际学术组织,其成员包括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分布于欧美30多个国家的大学和城市研究机构。“国际城市形态论坛”每年在世界不同的国家轮流举办,是目前活跃于国际城市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组织,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本书收录的是第16届国际城市形态论坛文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30多年高速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础设施的改善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本书运用了多种前沿的经济计量学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实证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来验证基础设施(即交通、能源和信息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通过分析得出,中国的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都得益于基础设施(交通、信息和能源)的建设,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揭示了中国“经济奇迹”与“基础设施奇迹”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