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之死》是一部法律史作品。作者爬梳史料,详细讲述了北魏兰陵长公主被驸马殴打流产致死这一经典案例的来龙去脉,以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写作方式探讨了婚姻暴力、性犯罪、亲属容隐、连坐、夫家认同、男尊女卑等重要而深刻的法律及婚姻伦理议题。 通过零星残存的条文、案例和判决,作者分析了儒家官僚集团与皇权在确定涉案人员罪名及刑罚轻重方面的共识和分歧,深刻揭示了汉唐之间几百年里女性的法律地位情况、法学和司法的传承状况,显示出虽然从汉朝开始婚姻和家庭伦理已被纳入法律规范之中,但儒家伦理法制化的进程是曲折的,在胡汉交融的北朝时期,夫尊妻卑的伦理并未 进入法律体系之中。读懂这一案件,对于中国法律“儒家化”或“父权化”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会有 深入的理解。
第一章 法典、法典化与法律体系 br 一、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总体特征论说 br (一) 律令体系 说 br (二) 律例体系 说 br (三) 典例体系 说 br (四)其他观点 br 二、法典化与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发展演变的历史分期 br (一) 法律体系 的界定 br (二)法典与法典化 br (三)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发展演变的历史分期 br 第二章 前法典化与 礼刑体系 发端 br 一、礼之治 br 二、刑之罚 br 三、其他法律形式 br 四、 礼刑体系 与西周 大一统 政治 br (一)西周的 大一统 政治 br (二) 礼刑体系 对西周大一统政治的卫护 br 五、 铸刑书(鼎) : 礼刑体系 的瓦解 br (一)从 以刑统例 以刑统罪 到 以罪统刑 的转变 br (二)从多元立法权、司法权到一元立法权、司法权的转变 br (三)以成文刑法为代表的制定法逐步取得主导地位 br 第三章 首次法典化与 律令体系 成型 br 一
本书聚焦社会剧变的北洋时期,详细梳理了其时民事司法审判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考证和分析了北洋时期民事司法审判制度的基本结构、司法官制度、司法权限和民事审判程序,探究了法制在社会运行与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法律与习惯的关系、法律移植与法律本土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这一时期民事审判制度及其实践对当下我国的司法改革具有怎样的启发和借鉴,以期发掘出 转型 时期社会运行与治理的规律。
欲研究当代中国法律制度之本质与特性,就不能不考量其制度生长史。就这一点而言,中国知识产权法概莫能外。晚清民族危亡之际,改良变革之风渐起。由此,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作为西方法政制度中重要组成部分进入国人视野。本书共有三篇,每篇基本按照 古代萌芽 近代起源 条文释义 法律适用 四个紧密联系、逻辑递进的部分形成框架,进而组织行文、阐释论证。 br 第一部分从法官员额制的概念分析入手,正本清源,首先将其制度内涵予以厘清。第二部分讨论为什么要进行法官员额制改革。第三部分,法官员额制改革涉及法院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如何理解并尊重利益相关方的合理诉求,妥善协调好改革各方的利益关系已成为影响员额制改革成败的关键问题。第四部分讨论在员额制的实施过程中,法官多少才够用,抑或通过什么标准才能确定法官的编
本书精选全国唯一大型法治新闻半月刊《检察风云》深受读者喜爱的“史海钩沉”、“往事钩沉”栏目文章,旧案重提,反省历史,以史为鉴,警醒世人。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本书包含“风云人物”、“往事回眸”、“旧案重提”三部分。涉及的传奇人物既有二次复出时的邓小平、改革开路先锋任仲夷、也有真理标准讨论时的谭震林;列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种种谜团,既有中山舰事件之谜,1943年的献九鼎闹剧,也有赵树理之死、以群之死等。讲述的旧案奇事,既有梅兰芳宅枪击案,中统的美人计,也有名噪一时的上海“行总舞弊案”、京都戏院大血案。
《中国监察通鉴》全书约300万字,共11卷。专家们一致认为,该书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监察制度的学术专,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与其他学术专相比,该书的鲜明特色在于侧重于从资政的视角治史,用大量篇幅总结了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成败得失,阐明了制度反腐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剖析了监察制度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的独值和深刻内涵,为我们学习、了解、研究古代监察制度建设及反腐倡廉的历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珍贵史料。 《中国监察通鉴(五代十国卷)》是其中的五代十国卷,内含五代十国廉洁和贪腐状况;五代十国监察制度;五代十国的反腐机制;五代十国的反腐实践与成效;五代十国监察制度的演变;五代十国的廉政文化、预防和反腐败指导思想;五代十国监察制度的经验教训与启示七章内容。由贺清龙。
本书运用法史学和法理学理论,以藏族历史上的法律文本和习惯法调查资料为依托,以基本法律概念、法律制度为切入点,并就其历史渊源、发展规律、基本内容、文化特点和现实影响作了深入浅出地分析论证。全书共分三部分:部分,藏族古代私法研究。着重就藏族古代法和习惯法中的私法规范作了解析,其中包括财产制度、婚姻家庭制度、损害赔偿制度等。第二部分,藏族古代公法研究。着重就藏族古代法和民间习惯中涉及公法的内容,如行政法、刑律及诉讼规则等作了分析。第三部分,藏族传统法律观与现代社会。着重就藏族传统法律的内涵、形态、特点,以及对藏族现代社会的影响作了分析。本书采用以点带面、各个击破、史论结合的方式,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藏族古代法发展变化的历程,同时,对习惯法的历史作用、现实影响以及传统法律观与现代法的;
以对话体的言说方式,集中讨论了作者近几年孕育发微的政治宪法学诸问题。以中西交汇、古今之变的视野,探索现代中国的法政起源以及内在的动力机制,在晚清以降的三个现代中国的历史演进中,揭示其承转启合的张力结构和升降沉浮的命脉节律。法眼看中国,一部现代中国史就是政治宪法与法律宪法的流变史,在滔滔不尽的历史洪流中,作者愿与读者共同寻找那砥柱中流的转型之契机。
本书系统地评价了一百多年来学者们研究中华法系的成果,指出了他们的成就与不足;论证了相邻国家和地区奉中华法系为母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历史原因,以及该国根据本国的国情特点所做的创新;还比较了中华法系与世界其他法系的主要异同点,以加深对于独树一帜的中华法系的认识。 本书最后从前瞻性的角度阐述了中华法系的价值,以期增加人们对于法文化遗产的尊重。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法系是世界法制文明的中心,因此,复兴中华法系应该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组成部分。本书对如何推进深入地研究中华法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以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为主线,同时涵盖了海洋环境保护的其他相关法律文件,重点对其中涉及的法律制度进行分析论述。正文分为三部分:部分:概述。简单介绍中国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架构。第二部分:根据海洋环境的污染源,分章节就陆源、海洋工程、倾倒、船舶、等带来的污染防治进行论述。第三部分: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和法律责任制度分两章进行论述。
本书收录了作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至二零零六年九月公开发表的法制史学论文共四十七篇。其中50年代2篇,60年代2篇,70年代1篇,80年代12篇,90年代12篇,新世纪之始18篇。这个轨迹从一个侧面具体而微地反映了新中国法律史学发展的历程。这写论文涉及到古代刑法、民法、行政法、、政治制度、官制、近代宪法等诸多领域。 在半个多世纪里,无论学术指导思想还是社会状态,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在我的论著中亦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为了显示我的学术历程的真实性,所收录的论文除个别文字略加改动外,一律保持原貌。
《法史学刊》是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和编辑的专业性学术丛刊。原名《法律史论集》,已出版6卷。推始其前身,则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出版过的《法律史论丛》~3辑。《法史学刊》虽然几易其名,但始终秉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宗旨,以遵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道德、增进学术交流、追求学术创新为原则,力争办成海内外法史学人沟通讯息、抒发心得、切磋学问、阐扬良知的学术园地。
本书收录了中国法律史学会2010年提交年会的65篇会议论文,以及“第四届全国法律文化博士论坛述评”共计66篇文章。2010年中国法律史学会由西北政法大学和宁夏司法警官学院承办,广州东送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协办,主题为“吏治与传统法律文化”。会议共收到了代表提交的学术论文120篇,会后作者根据交流和研讨又对论文进行了修改。本书只收集尚未公开发表的论文。“以史为鉴”是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当代的法治国家建设中,需要全方位总结吏治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