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民法典》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体系化地论述了保证制度和担保物权制度。在保证制度中,本书重点讨论了保证债务与保证责任的关系、保证债务的性质、保证合同的缔约责任、保证债务的范围、保证债务的效力以及共同保证等特殊保证债务。在担保物权制度中,重点讨论了抵押权制度,以不动产抵押权和动产抵押权的区分为纲,分论讨论了不动产抵押权和动产抵押权的设立、效力等问题。在动产和权利担保领域,《民法典》基于功能主义试图统合权利移转型担保与动产抵押,本书基于这种思路,讨论了所有权保留、融资租赁、让与担保和有追索权保理。
《鉴定结论适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一书秉承了当今诉讼法学界公认的一些理论,在程序公正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鉴定结论适用的具体规则,但在具体的论述上又充分体现了作者个人的观点。全书在系统地考察和梳理有关司法鉴定的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指出司法的目的和科学手段的结合是司法鉴定的本质特征。从动静两个角度分析了鉴定结论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以及鉴定结论适用中鉴定材料的收集、鉴定结论的生成、鉴定结论的审查评断的动态过程。明确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是鉴定结论适用的核心问题。在对两大法系国家的鉴定结论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规范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鉴定结论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规范的立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论证了规范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必要性。而后提出了以鉴定之必要性、关联性、科学可靠性、主
本书采取逐条释义的方式,对三个司法解释从制定背景、条文理解和司法实践中应当着重注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目的是为了便于各级人民法院了解和准确适用该三个司法解释,并通过司法解释的了解,正确认识企业破产法的立法本意和制度安排,更好地审理企业破产案件。
《中小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共分七章,内容包括导论、法律制度与中小投资者保护、中小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的量化研究、中小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的决定因素等。
《股权的秘密:司法审判及风险防范研究》列举了十个股权法律专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些专题之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十个专题题中,既有看似传统但实际尚未完全厘清的股权理论问题,也有实践中经常发生又争议较大的难题,还有与股权相关的具有前瞻性的法律问题,例如我国资本市场上的穿透式监管对股权代持所产生的影响这一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另外,《股权的秘密:司法审判及风险防范研究》还研究了股权服务问题,这是一个交叉性的学术问题,同时也是律师实务中有待探讨的问题。
本书为京味作家刘一达先生新著作,介绍了100条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人的老礼儿,比如问路的礼节、称呼的礼节、见面问好、穿衣戴帽、请客吃饭、参加婚礼的礼节等,传承老规矩、老礼儿,讲述礼节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娓娓道来,寓道理以情景之中,是送给孩子不可多得的礼物,是家庭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本书共分为五章,主要包括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转让、股份公司的股权转让、国有股权的转让、离婚时夫妻股权分割、涉外股权转让,涉及股权内部转让和对外转让的限制、股权转让的正当程序、股权转让的完成标志、国有股权转让的特殊规定、离婚时股权分割以及涉外股权转让行为的效力和法律适用等内容。
《中小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共分七章,内容包括导论、法律制度与中小投资者保护、中小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的量化研究、中小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的决定因素等。
本书汇集了金铜佛像的相关资料,介绍了金铜佛造像的时代特点、地域和常见的造像题材,归纳总结了金铜佛像鉴定、辨伪方法,并对金铜佛像的收藏现状作了解读。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为《上篇:历代金铜佛像鉴赏》、《中篇:汉式、藏式金铜佛像常见题材》、《下篇:金铜佛像鉴定、辨伪与收藏》、内容丰富,图片珍贵,让您在鉴赏 中感受金铜佛像的独特魅力,开拓您的收藏视野。
珍奇古树,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是探索大自然的钥匙,是研究林业历史的活资料。在这些亘古子遗、珍贵稀有的古树身上,记载了山川、气候、降水等环境巨变和生态演替的信息,对研究古生物、古气候、古地理、古地质、古文化、古风俗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图文并茂,视觉清新,从不同侧面有选择地展示了300多棵古树的苍朴身姿。本书具有相当的学术研究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推广价值,是一本融科学性、知识性、史料性、观赏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有特点的绿色图书。
李贵连教授完成了近著《沈家本传》,忽然命我作序,让我吃了一惊。论年资,他比我高出一辈;论学识,他更是造诣深厚,佳著叠出,乃当今中国法律史学界治学严谨而最富成就的学者之一,虽然《寄簃文存》我也曾读过,但是对李先生所擅长的中国法制史来说,可以说连置喙其中的资格也是没有的。我不免想起古人所谓“祸福倚伏”的道理来:给我的这位博学同事兼芳邻的大著作序,当然是无上荣光的事情,然而把握不住分寸,不着边际地写一通,却足以贻笑大方,对作者和读者都是很不尊重的。我想,既然推辞不过,较好的办法是谈谈自己阅读本书初稿——也包括此前作者有关沈家本的其他著作——之后的一点粗浅感受,姑且算作与读者的交流吧。 我知道李先生从七十年代末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时便开始对沈家本产生了浓厚的学术兴趣,他的毕业论文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