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由广东省高院编辑的《广东法院裁判文书(共3册)(精)》(作者郑鄂)所选录的13l篇文书,是在全省各级法院的505篇各类裁判文书中,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经严格的审核和评议评选出来的。这些裁判文书涵盖刑事、民事、行政、立案、执行等各项审判执行业务,它们的共同优点是基本要素齐全,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案件事实叙述完整、清晰、繁简得当;证据确实、全面、充分,证明力强;适用法律正确,引用法条准确、完整,实体处理得当;语言通顺、流畅,逻辑严谨,用语规范、准确。
编著者结合丰富的实务经验,将长期从事涉外法律服务中积累的1000余件法律文书,依据其代表性、实用性,从中精心挑选了100余篇,并将其整理汇编成册,从而形成了这套中英文对照的《涉外法律文书范本》。本书在内容上涵盖了国际经贸、涉外诉讼及涉外法律实务等领域的内容,基本能够解决涉外法律业务中经常遇到的法律文书问题。法律同仁可作为工具书使用,企业亦可在经贸往来中借鉴使用。
这次由广东省高院编辑的《广东法院裁判文书(共3册)(精)》(作者郑鄂)所选录的13l篇文书,是在全省各级法院的505篇各类裁判文书中,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经严格的审核和评议评选出来的。这些裁判文书涵盖刑事、民事、行政、立案、执行等各项审判执行业务,它们的共同优点是基本要素齐全,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案件事实叙述完整、清晰、繁简得当;证据确实、全面、充分,证明力强;适用法律正确,引用法条准确、完整,实体处理得当;语言通顺、流畅,逻辑严谨,用语规范、准确。
本书是作者一系列有关学术规范、论文写作文章的结集,大致分为“故事与幽默”“自律与维权”“质疑与商榷”“建议与劝说”“批判与吆喝”“探索与立言”六大部分,既有针对具体论文写作的批判意见,也有一般性的学术规范的探索。本书对论文写作中的常见问题有独到的分析,如区分剽窃、抄袭,剖析引用、注释,评价“一稿多投”“期刊霸王条款”问题。本书对学界的一些重大事件也有关注和回应,如对汪晖、朱学勤、王铭铭的“抄袭”事件,易中天、韩寒的“代笔”问题,方舟子、杨玉圣的批评“事业”等的评论。论文写作基本公式——“张三说,李四说,我认为”,是作者几十年写作经验的总结,也是其研究学术规范的研究成果,更是古今中外学界前辈和同仁精英们心血的结晶。
《理论法学的迷雾:以轰动案例为素材(增订版)》是对最近十年来不断发生的一些热点案例和涉件做出的学术回应,相关讨论追求理论上的突破,而不止于技术层面的案例分析。本书倡导用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分析)的方法来提升法学研究的学术品质,这可以被称作是一种与法律教义学对立的“社科法学”(更恰当的措辞是“法律科学”)的立场。当法律遇到疑难问题时,应遵从社会科学的指导,无需求助于道德哲学;要努力摆脱法律教义的束缚,回到问题本身,细致研究各种经验要素,通过权衡利弊来寻求恰当的法律决策。热点案例或涉件作为疑案法律问题恰好为检验不同学术进路或不同法律理论的功能提供了天然的竞技场。
裁判文书是审判过程的最终有形载体,也是法官业务能力的集中体现。一份高质量的裁判文书不但是法官心血的结晶,还是法院形象的窗口,更是公平正义的化身。再审程序是针对生效裁判的非常救济程序,再审裁判文书不但要对当事人的诉辩理由作出阐述,而且还要对原审裁判文书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进行回应。一份的再审裁判文书既要让当事人看得明白,具备较强的说服力,又要反映法律的时代特色和司法的人民性;既要有娴熟的法学理论运用,又要避免单纯的学术说教;既要让职业法律人读得透彻,又要让人民群众看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