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内七篇析义》是张文江先生关于《庄子》内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的解析与试读。庄学集先秦学术之大成,以后又与传入的印度佛学印证,促进了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形成。庄学已渗入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语言(如 庖丁解牛 游刃有余 踌躇满志 之类),深深影响了知识人的文化性格。今天解析庄书,不仅试图上通中国的古今学术,而且和世界上其他思想流派,也有可以相互比较之处。作者将庄子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阐发深入浅出,见解深刻独到,值得加以留意。本书是《〈庄子〉内七篇析义》的增订本,除对原作的修订外,另增补新作两篇,以修正和丰富原书的不足。
《太乙金华宗 》是 道教丹 派的 ,其整体篇幅不大,内容以修炼内丹为要 ,引申为传统的养生术理论。本书作者对原著进行了通解, 有名词给予标注解释,附加全文的白话翻译,并对原传本的讹误进行了订正。
赵伟的《崂山道教与佛教研究》研究的主要范围是鸦片战争之前崂山道教和佛教的发展状况。崂山道教和佛教的发展与全国的历史、政治和文化之变化不仅同步,而且也有着紧密的联系,甚至曾一度成为全国瞩目的中心。本书全
本书从15个方面对道教知识作了全面、深入的介绍,包括道教释疑、道教名词解释、道教历史、道教教派、道教教义、道教典籍、道教法衣法器、道教神仙、道教人物、道教炼丹术、道教、道教科仪、道教故事、道教养生和道教名山道观。《论道:道教入门600讲》用朴实的语言,介绍了道教方方面面的内容,帮助读者将道教知识尽收眼底。
本书采用故事的形式讲述道教的历史、人物、文化和思想,兼辟“道教小百科”、“道教经典”、“道家名言”等辅助栏目,全方位展现道教知识,是一种介绍道教和了解道教的理想读本。同时,300余幅弥足珍贵的插图和流畅生动的文字有机结合,将一幅道教文化地图立体、直观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使读者在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像空间和愉快体验。
1934年中国有二本道教史出版,一是许地山之《道教史》,二是傅勤家之《道教史概论》。至1937年傅氏《中国道教史》出版,方被视为“我国部道教史”。 东晋史学家常璩之《华阳国志》,记载道教五斗米道创立过程最详,曾被视为“中国最早的一部道教史”。但现代学术框架下的部,还是非傅氏莫属。 学者葛兆光论近百年道教史研究,把傅勤家与许地山、陈垣、陈国符等名家并举。认为他们共同构建了中国道教史研究的“次历史性的变化”。 道教之核心观念,是相信人经过一定修炼,可以长生不死,成为神仙。这是对道家思想中“得道成仙”思想的承袭与利用。 鲁迅以为“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认为懂得道教,也就“懂得中国的大半”。 许地山在《道教史》中说唐之佛教思想、宋之佛儒思想均处“时期”,但其间“道教之势力却压倒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