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是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代表国家水平的权威性文献。我国于1999年颁布了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对其进行了修订。为适应新时代、新经济、新技术发展,2021年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委员会启动了修典工作,本书即为修订后的职业分类大典。本书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一方面紧跟新技术、新职业发展变化,与新职业发布制度和职业分类动态调整机制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特别是人力资源开发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科学在今天已经成为真理的代名词。科技的发达是近代西方强盛的核心能力所在, 得科学者方能得天下 已经深入人心。但如果要问到底什么是科学,能准确回答清楚者即使在优秀的科学家群体中间也寥寥无几。过去对科学的认识散见于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与科学学等几门学科之中,但因它们都未能完备地深入整个科学内部,因此都远远解决不了以上问题。将科学简单理解为 分科而学 ,也使当今浩如烟海的不同科学学科之间隔行如隔山,互不相通。本书总结出了可以贯通一切科学的四大主干学科:数学、测量、信息科学与牛顿力学。并且以过去的学者们非常缺乏研究的测量学科为主,系统研究了科学的内在结构、机理,以真正科学的方式给出清晰的答案。
《全集》册为徐复观先生译著,也是徐复观先生早投身学术的入门之作。第二至第十二册均为徐复观先生专著,涉及思想史、艺术、政治、文学等多种门类。第十三至二十五册,汇集复观先生原散篇文章分类拟题编辑成书。第十六册《追怀》,编入亲友学生及各界对徐复观先生的追思怀念以及后学私淑对他治学理念、人格精神的阐明与发挥。 另有原单行本《公孙龙子讲疏》、《徐复观后日记》、《黄大痴两山水长卷的真伪问题》分别编入《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篇》、《论艺术》、《无惭尺布裹头归?生平》中。 本次将先生各种学术专著、散篇文论以及译著集中编辑出版,读者可由此概观先生治学一生之思想演变,研治思想史、艺术、文学之学人也可借此领略先生之治学门径。
中央强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这部《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正是深入调查研究的成果,是融汇广大农民、乡村基层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思考、思想与立场的著作。 本书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研究团队于2021年在河北、陕西、山东、湖南、浙江5省5县10村深入开展 农民视角的乡村振兴研究 的成果,围绕 关于乡村振兴,农民到底怎么想 这一直接而朴素的问题,以529份农民问卷,154份基层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小农户深度访谈等翔实的一手调研资料为基础,全面呈现了农民对乡村振兴的理解与需求,深入分析了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这些分析和思考能够丰富社会各界对乡村振兴的认识与理解,为乡村振兴的学术研究、政策设计和行动实践提供参考与启发。
史蒂芬·平克对当前世界进行了全景式的评述,让读者了解人类状况的真相,人类面临怎样的挑战,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他呼吁我们避开惊悚的头条新闻和灰暗的末日预言,相反,用数据说话:通过75幅震撼的图表,平克论证人类的寿命、健康、食物、和平、知识、幸福等都呈向上趋势,这种趋势不仅存在于西方,而是遍及全世界。这是启蒙运动的礼物——理性、科学和人文主义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当下的启蒙》凭借智识深度和优雅文笔证明:我们永远不会拥有一个完mei的世界,而寻找一个完美的世界也是危险的举动。但是,如果继续运用知识来促进人类的繁荣,即将取得的进步则是无限的。我们该如何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的?300年来,启蒙运动理念取得了辉煌胜利,这个伟大故事却很少有人提起。平克分析了伟大进步的原因,将拯救几十亿生命的无名科学
增长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一个不言而喻的、明确的目标。增长现象支配着世间万物。小到微生物个体和群落,大到帝国、文明乃至星系,都处在动态的增长变化过程之中。在本书中,斯米尔带领读者回溯了从微生物的感染到动植物的新陈代谢、从早期农业的出现到帝国与文明的兴衰等种种增长现象。 在自然环境中,人类驯化了动植物,改变了它们的生长,使其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家禽、家畜和农作物的生长与它们处在自然环境中的祖先的生长截然不同,而这正是维持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关键基础之一。相比之下,在由人造物和人类行为组成的环境中,增长现象更为可观:技术革命和一系列新原动机的出现,将人类从依赖人力和畜力、增长缓慢乃至停滞不前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了人口、经济和文明的形态。 然而,对任何增长来说,物质基础都是
竺可桢,字藕舫,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 科学史家。1890 年 3 月 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绍兴市上虞区),1974 年 2 月 7 日病逝于北京。哈佛大学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象科学、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等方面,竺可桢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竺可桢全集》24 卷。 《竺可桢年谱长编》集纳竺可桢相关原始文献,以编年体的形式,记载、汇编、收录竺可桢在其所处时代的主要思想、活动、事件,呈现其时代影响、人格魅力与学术轨迹,国内外各界人士与竺可桢的函电往来,提供《全集》未能涵盖的文献资料,以及选辑竺可桢本人拍摄、收藏的照片,为研究竺可桢的思想、事业、人格、精神等文化遗产(拟议中的 竺可桢学 )奠定基础。 《
本书是一本经典的社会学教材,本版是2017年*修订的第3版,与前2版相比,内容有大幅调整。全书共24章,把社会学家分为三篇。*篇主要阐述经典大家包括马克思、韦伯、齐美尔、杜波依斯、帕森斯等人的社会学思想及其*发展。第二篇主要阐述默顿、埃利亚斯、戈夫曼、加芬克尔、阿尔都塞、哈贝马斯、布迪厄和福柯等学者的社会学思想。第三篇主要讨论多萝西 史密斯、斯图亚特 霍尔、乔多萝、吉登斯、曼恩、鲍曼、霍克希尔德、拉图尔、亚历山大等人的社会学思想。该书该版的特点在于,覆盖了西方社会学理论*前沿的发展,并对各位思想家开创的理论领域的前后发展都做了详细介绍。同时,对教学来说,不仅重视理论的学习,而且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论能力以及将理论与现实结合的能力。各章均由当代*著名的社会学家撰写,每一位作者对所介绍的思想家都有精深
《论衡》一书为东汉思想家王充(27-97年)所作,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年)。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论衡》细说微论,解释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 实 为根据,疾虚妄之言。 衡 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的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 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 。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本次出版据宋乾道三年绍兴府刻宋元明递修本影印。
本书是一部系统、全面研究为什么犹太人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到几乎民族灭绝命运的著作,作者回溯了从犹太人起源一直到20世纪初的犹太人的历史命运,清晰勾勒出了犹太人在西方文明进程中的地位起落 犹太教的兴盛与衰落、犹太人的形象如何被歪曲。犹太人已经足够悲惨的历史命运,为20世纪希特勒治下的德国的种族灭绝政策奠定了基础。作者详细地叙述了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政策从思想起源、制度认可到实施的整个过程。
现代人虽是国家化生存,但未必理解国家如何与自己 心理 相通。本书揭示了以合法性与有效性增强为轴心的国家治理如何以文明为根基,以政治理念为宗旨进行政治体制构建、制度设计、治理方式选择、人财物资源配置、协同发展以及达成共同体理想的心理机制。本书采用 中国本位 问题中心 的研究取向,创新性地跨越了 个体 的心理学与 公共行动者 的心理机制、组织的 管理心理学 与国家治理的心理规律、西方的 国家在社会中 的知识系统与中国的 社会在国家中 的治理实践之间的三重知识鸿沟,构建了体系性的国家治理心理知识原理。
本书共包括五部分内容。其中,*部分(*至第四章)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以及与医改有关的理论和概念;第二部分(第五至第七章)介绍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历史阶段划分,并着重探讨了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典型模式 三明模式和深圳模式;第三部分(第八、九章)分别就效率视角和政策行动者视角下的试点卫生政策评估方法进行简要说明;第四部分(第十、十一章)综合分析了三明市和深圳市医改经验扩散和推广成功的原因,并总结了一般性经验;第五部分(第十二、十三章)作为全书的总结,对医改试点的经验、启示和问题进行了汇总分析,并提出了推进医改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政策建议。
《田青文集》共 9 卷,正卷 7 卷、附卷 2 卷。其中正卷计 2600 千字,收录了田青先生绝大部分的文章和演讲录,除已出版的专著、文集,还包括过去几十年散见于报纸、刊物、网络的学术论文、讲演、访谈及其他各类文章。卷一、卷二为宗教文化与宗教音乐领域的专著和论文合集,卷三为中国音乐史论领域的论文与专著合集,卷四、卷五为非遗保护与原生态领域的论文合集,卷六为散文与评论,卷七为文学与创作。 附卷 2 卷,为《田青印象》和《田青年表》。由张振涛主编的《田青印象》计 500 千字,收录了近年来文化界、新闻界有关田青先生的研究、评论、采访等文字,囿于篇幅,因已出版的专论田青的《佛心学侠》独立成书,本文集没有收入。翟风俭编著的《田青年表》以年表的形式记录了田青自 1948 年 4 月至 2018 年 4 月的生活、治学履历
这是一本旨在研究中国诉讼社会史的论文集。有一些欧美学者认为,传统中国社会不是植根于法律,而是建立在儒家伦理或礼治的基础之上,甚至认为未曾存在过解决民事纠纷的法庭。这是一种误解。为了纠正这一误解,中日两国的相关学者深掘各种文献资料,结合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民间生活状态,阐释了传统中国作为诉讼社会的不同侧面。同时,本书还对中国历史上诉讼的过程、诉讼对于民众所具有的意义,以及历代针对诉讼的频发采取的应对之策进行了深入具体的研究。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书中还考察了日本江户时代的诉讼。
探索真社会性的起源,揭示人类成为地球主要力量的进化逻辑。对于人类处境的探索和追问一直是很多学术大家关注的主题,每次探讨都会引发社会各个层面的热议。本书英文版在出版后引发了学术界的巨大震荡,它颠覆了在学界广受认同的亲缘选择理论,重新讲述了人类的进化故事,证明群体选择才是人类进化的首要推动力。威尔逊用他广博的博物学视角,融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带领我们深入人类社会的核心区域,给出了少见的解释。可以说,除了爱德华·威尔逊,没有人能够给出如此宏大、深刻的阐释。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个问题给出有史以来蕞为清晰的解释!作者借用“高更三问”做骨架,勾勒出人类演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我们是谁三个问题的大画面,将群体选择、真社会性、基因-文化协同演化等关键概念悉数囊
四十多年以来,中国在市场繁荣和经济增长方面屡创佳绩,成为世界上优选的市场经济体之一,而宋代中国在一千年前也获得了类似的地位。刘光临在这部大胆而精彩的著作中,利用非常珍贵的11世纪市场和人口数据,首次使用定量方法来探讨中国早期市场经济。宋代市场经济的繁荣与明初管制体系导致的衰退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根本性的变化不仅使市场规模缩小,也导致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这是对中国市场周期的一次里程碑式的研究。八个附录组成的庞大数据集展现了宋元明三代的经济发展周期,本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朝制度的运作效率和市场规模的长期变化,并启发人们思考当代中国在经验和理论层面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