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梁漱溟晚年寓居时期与小友陈维志的部分谈话集录,由陈维志根据个人笔记和回忆整理而成。全书以八个章节记录了1970-1976年间梁漱溟对陈维志的部分谈话内容。这些谈话多简短而零散,但涉及广泛,包括自我认识、治学与著作情况、哲学与宗教、人物评价与回忆、东西文化与历史的比较、对社会与政治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健康与养生等。以上内容因系对梁漱溟日常聊天的记录,不同于梁漱溟其他系统的学术专著,故读之轻松活泼、通俗易懂;同时也是梁漱溟晚年思想的独特呈现,对于了解、研究梁漱溟晚年生活和思想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为方便读者了解谈话的背景等具体情况,本书在每段谈话内容下附梁漱溟当天日记,以资参考。
季羡林先生精通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古代印度和中亚语言,通过这些语言,他对于印度和中国的古代宗教、文化和文学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其范围他人常无法涉足,所以成果独特,为中外学者所一致推崇。他的三篇论述原始佛教语言问题的系列论文,是他的重要论著之一。在广泛征引多种印度古代语言和汉译佛藏例证的基础上,他指明了佛陀在世时的语言政策是信徒各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学习佛说,而早的佛典,则是用古代半摩揭陀语写成的。
《宣纸上的中国》系列图书是对中国艺术史上一些经典作品和人物的文化解读,既有人物纪传的风华遗韵,又有纪事本末的完整钩沉;既有百家讲坛式的引人入胜,又有艺术评论般的深入透彻。中国的艺术是文化的映照,亦参与到文化的创造之中。本书通过温暖书写而发现艺术中的心灵,既在探讨艺术之美、文化之魂,又在探讨艺术的观看之道。《宣纸上的中国》出版后,很多篇章被《文摘报》《中外文摘》《解放日报》以及人民网、光明网等多家媒体转载。
本卷精选季羡林先生关于比较文学和民间文学的研究文章 13 篇,理论文章 14 篇,分为两类编排。他就写出了《〈列子〉与佛典》这样功底雄厚、学风严谨、考据周详的文章,深受他的学术前辈胡适和陈寅恪先生的褒扬。在解放后,他孜孜以求,翻译了印度民间文学名著《五卷书》和《罗摩衍那》,同时也写出了相关的研究文章,取得了不朽的成就。从而也使他的译作和论作成为这个领域研究者的书。
流放 在中国古代刑罚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术界对此鲜有深入的研究。清代流放具有流放类型的多样性、流放法规的复杂性、流放对象的普遍性和流放历史情境的独特性(流放至清代制度臻于完备,又在清末的法制改革中被废止,成为一种过去时的刑罚)等特点。作品以有关档案、官书、律例为基本资料,采取以史为经,以法为纬的分析方法,力图从史的视角考察清代流放制度形成、发展变化及其成因,从法的视角考察清代流放制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制度规范及其实施情况,以期 重新认识传统法律制度,尝试重建清朝的 法制帝国 ,不仅有裨于深化对清代法制与社会的认识,而且对当今法制建设有借鉴意义。
有不同的道,从前有不同的道,现在有不同的道,将来还有不同的道。重要的问题不是找到wei一的道,而是这些不同的道之间怎样呼应,怎样交流,怎样斗争。你要是坚持说,哲学要的就是wei一的真理体系,那我不得不说,哲学已经死了。哲学,尤其今天的哲学,不是宣教式的,不是上智向下愚宣教。我们之所求,首先不是让别人明白,而是求自己明白。我个人想要的是,认真思考,认真表述这些思考,召唤爱思考的人来一道思考。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 哈佛大学,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 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 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本卷编选的文章涉及梵语文学的有 17 篇,涉及印度其他语言文学的有 10 篇,后一篇文章《印度文学在中国》则论述印度文学在中国的流传和影响。深奥的《梨俱吠陀》、宏大的史诗《罗摩衍那》、伟大诗人迦梨陀娑垂为典范的诗剧、具有世界影响的民间故事集《五卷书》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泰戈尔等作品和作家,都在季羡林先生的研究范围之内。与一般的研究者不同,季羡林先生对印度文学进行研究具有非凡的语言优势和深厚的翻译基础,因此他的这些文章充满真知灼见。读者通过这部选集不但可以获得关于印度文学的丰富知识,而且可以增强对一些里程碑似的作品和作家的理解。
《人一生要读的经典》中收录的散文、诗歌、杂文和演讲词多为名家名作,思想性、艺术性俱佳,在体例编排上通过 入选理由 、 作者简介 、 作品赏析 等栏目多角度解析名作,引导读者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为了让读者深入、具象地了解作品,我们还为作品选配了同内容相契合的精美图片,与极具艺术美感的版式设计有机结合,在给读者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的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
他是中国二十世纪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和学术宗师之一,他与梁启超、鲁迅并称为中国近现代影响力的思想家,他用毕生的实践与思考构筑了一个自己终生梦寐的理想国度,他用自己的赤子之情与悲悯之心书写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天下情怀。谈时势与社会,寻一个不受人惑的人。感受“五·四”思想家们最本真、最激烈的文字,体悟他们澎湃激荡的爱国情怀。
本套全集以1934年商务印书馆的《王文成公全书》为底本,同时参考了上海古籍出版社和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王阳明全集》。为了让读者阅读方便,本全集依据文体之不同,将原来分散于不同编章的内容重新做了编排,分为五册:*册:语录(《传习录》),书信;第二册:序、记、说,杂著;第三册:奏疏,公移;第四册:诗、赋,墓志、祭文等;第五册:年谱,世德纪。同时,我们邀请了当代中国新儒家代表人物陈明教授做审校,对其中的关键文字做了注释,是目前市场上*套名家注释版《王阳明全集》,我们希望让每个中国人都读得懂《王阳明全集》。
宋型文学是指以宋代社会和文化为背景的,以新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理性,追求博洽,突破传统审美惯性的一种文学类型,与唐型文学形成鲜明的对比。文学类型的迁移变化与唐宋之间社会经济与文化重心的南移有著密不可分的联系。北宋*初百年间南方经济的全方位地崛起,以及这种崛起带来的深刻的社会文化心理、价值取向、人文素质的变化是宋型文学建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推动力,详细地分解这种推动力,我们将能够为中国文学中*重要的一次文学转型找到关键性的锁匙。 本书研究所涉的 北宋前期 指宋兴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 南方 地域范围则限于北宋至道三年划定的天下十五路中的江南、两浙、福建以及广南东诸路,这也是传统中原视点中的南方之地。这既是一个经济社会概念,也是一个区域文化概念。 文学转型 是
本书是中国近代出版家、版本目录学家、图书馆学家、藏书家——张元济先生的书信集,内中具体收录了:《致严复(又陵)》、《致李文奎(煜堂)》、《致杜子桥(海生)》、《致李泽彰(伯嘉)》、《致杨廷栋(翼之)》、《致励延豫(建侯)》、《致吴永(渔川)》等。 本全集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理论精辟,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晚年美学思想成熟之后的重要作品。深入探讨了美学、艺术、文学中的美和美感、审美范畴、形象思维、文学创作及人性论等一系列问题,对冲破文艺创作与美学的一系列禁区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学习美学与文艺创作的重要参考书籍。他选择以书信的方式来谈论美学的基本问题,包括美的本质、主体与客体、人性与人道、美和美感、美与思想、美与生活、文艺创作与欣赏的基本规律等等,不仅分析问题的由来与演变,而且结合当代发生过的严重歪曲,辨明指正,使读者得以寻到正确的门径和有益的启发。该书出版以来,深受各界读者欢迎。
思想(上、下)是张承志短散文集,以“思想”为主题,收录作者相关的散文作品。张承志的散文是中华散文的翘楚,美文与华照相得益彰,是品味欣赏之佳作,也是珍藏馈赠之上品。张承志的文章深入地平静地表达着人民的生活和思想,一点点地关注着人内心无法表达的正义与良心。他的作品时刻透射出,大自然、宇宙、无限中存在的那颗良知之心。
本卷共分两个部分。部分收录的是他1946年自德国回国后直到1993年,近五十年学术生涯的回忆。读后我们会知道,这既是一次催人奋进的学术之旅,也是一位伟大学者辛勤跋涉、难以磨灭的人生轨迹。这中间所承载的,是一位知识分子的崇高使命感和对真理的毕生追求。第二部分是《总结》,讲的主要是学术方法和学术道德。这不仅是他一生做学问的深刻体会,也是他做人的基本准则。其中现身说法、谆谆教诲,显示了他健康的心态、高尚的人格,闪烁着永不熄灭的智慧之光。
在复杂多变的时代狂潮中,有一位坚守本性,不为物使的文人贤士。他温文尔雅,文笔细腻,却甘愿为他人作嫁衣裳,默默地坚持自己对文学的执着与热爱,编辑成就了一本本针砭时弊、还原历史的期刊书卷;一份份丰富多彩,赏心悦目的精神大餐!他,就是褚钰泉。为表达对褚钰泉先生的缅怀和敬意,现由文化界人士写下对他的点滴回忆,集结成纪念文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