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三书 是一套关于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彩塑艺术的通识性读本,是我国敦煌学的开创者常书鸿先生的匠心之作,由《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组成。常书鸿先生作为zui早一批投身敦煌石窟保护的艺术家和潜心钻研敦煌学多年的学者,兼具画家的审美眼光和学者的细致研究,成此一套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敦煌艺术入门指南,将敦煌跨越千年之美尽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套书以生动鲜活的文字和珍贵绝美的影像带领读者走进敦煌尘封已久的历史,感受莫高窟这颗 塞外明珠 的盛世流光与至暗时刻;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壁画珍品,将图像主题技法源流和画里画外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细数各类 神采具足 的彩塑,全面揭示其时代特征和艺术奥妙。 《敦煌莫高窟艺术》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对敦煌艺术的各个侧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几何原本》是欧氏几何的奠基之作。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系统地总结了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及智者派等前代学者在实践和思考中获得的几何知识,建立了定义和公理并研究各种几何图形的性质,从而确立了一套从公理、定义出发,论证命题得到定理的几何学论证方法,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一几何学。《几何原本》确立了一种借助数学理解世界的思想体系,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近代科学、现代世界的格局等,无不是在这种思想体系的框架中产生的。
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 不能作无本之学,无根之木易到,无源之水易涸。 吾人论学求真非求胜也。 陈垣 《陈垣全集》二十三册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被列入国家 十一五 重点出版规划项目资助出版,共一千余万字,是陈垣先生全面、系统的著作汇编。 陈垣(1880.11.12-1971.6.21),汉族,广东新会(现广东省江门市境内)人。字援庵,又字圆庵,出身药商家庭。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教育家。 陈垣先后创建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北京孤儿工读园、北京平民中学。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1]1926-1952年,任辅仁大学校长。1952-197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1949年以前,他还担任过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历任一
《施蛰存译文全集 诗歌卷》,共1册,总字数约40万,汇集了施蛰存先生自20世纪20年代起陆续翻译发表的域外诗歌作品三百余首,包括单行本《域外诗抄》和集外篇,是对其诗歌翻译成果全面、集中的展示。包括英国诗抄、美国诗抄、法国诗抄、西班牙诗抄、古希腊诗抄等辑,涉及叶芝、庞德、弗罗斯特、桑德堡、波特莱尔、兰波等诸多位著名诗人的作品。
《施蛰存译文全集 散文 评论卷》,收录了施蛰存先生平生所译的各国散文和文艺评论文字,约计40万字。散文卷中,收录施蛰存先生20世纪30年代初翻译的《外国文人日记抄》,分别出自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英国作家曼斯菲尔德、法国作家乔治 桑、法国画家高更等。评论卷中,收录英国艺术评论家里德的《今日之艺术》,述及对象为近现代西方绘画及雕刻艺术。集外散篇收录的有美国作家罗蕙儿的《我们为什么要读诗》、曼宁的《叶赛宁底悲剧》、康恩的《高尔基对于社会主义的写实主义的观念》,英国作家赫克斯莱的《新的浪漫主义》,法国作家纪德的《拟客座谈录》等。
赵元任编著的《赵元任全集(第7卷上下)(精)》力图通过迄今为止所能搜集到的所有作品,全方位反映赵元任的学术成果以及他的人文精神。《赵元任全集(第7卷上下)(精)》,共计20卷,附载若干张光盘。前10卷基本囊括他的语言学、方言学著作(中、英)及译作;后10卷分别收录他的音乐著作、文学译作、科学作品、自传、书信、日记和音像制品等。
内容提要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谱名传豫,字伯涵,号涤生;清朝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人,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胡林翼并称曾胡,因讨伐太平军时,有大肆屠杀平民之事,而与其弟曾国荃被称为曾剃头或曾屠户,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 晚清四大名臣 ,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谥文正。
张志鹤一生致力于浦东及上海地方事业,尤其于教育及同乡会上贡献最多,他与黄炎培关系最为密切,系黄炎培的得力助手。张志鹤著有《我生七十年的自白》《浦东同乡会史料一斑》《我生七十年后自白续编》《周甲自述》《友声集》《晚嘤草》等书,均未刊印。这些著述对研究上海地方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经张剑容的收集整理,汇编成《张志鹤文选》,除著述文稿外,还选录有往来书信和诗歌,书稿15万字,并有历史照片10余幅。
岁馀以前,余先后撰中国政治思想史七册及中国教学思想史六册,历时四载,全部毕事。时余精力尚健,馀勇可贾;原拟就中国经济思想深入研究,续有撰述。适同学周道济博士,方主商务印书馆,以该馆有七十馀年历史,蝉联不断,对我国文化教育不无贡献;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因力劝余提前撰该馆馆史,以垂永久。 余今以该馆老成凋谢;硕果仅存,唯余一人,是举舍余莫属,只以创始之二十五年,余尚未参加,此段资料,搜集不易,姑努力为之。于是自一九七二年开始,尝试计画搜罗,,从事撰著,期以一年完成。不料老病旋即突发,疲惫万分;甫及半,即搁笔半载。近病况渐趋稳定,决以馀生完成是举,健康生命,在所不计,卒于去年终全部脱稿。唯后段系扶病写作,资料排列,不无颠倒;且属文潦草,初校势须自任。幸而因病鲜外出,得以全日
本书为AOI世界插画大奖得主、全球的《小熊很忙》作者本吉·戴维斯夺奖之作。入围凯特·格林纳威奖品。让大人重新审视生命、离别、陪伴、尊重的含义;让孩子告别敏感、脆弱,直面孤独、失去、不被理解、友谊破裂等成长难题,一生都被暖暖的爱和童年治愈。大师手笔,画风细腻而磅礴,富有艺术感染力,唤醒孩子的想象力和艺术审美力,对美与爱的感知与吸纳。
《朱谦之文集(套装共10册)》是朱谦之同志的文集。收录了南方文化运动、历史哲学的概念、史学的意义、黑格尔观之批判、考今、什么是现代、现代史学思潮等文章。《朱谦之文集(套装共10册)》坚持忠实于历史的原则。文集所收著作,除对一些明显的文字差错和引文出入进行校订之外,一律保持原貌。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尊重那个时代语言文字的习惯,保留其时代风格;二是要使文集能够准确地再现作者一生的政治社会思想和学术文学思想前进的轨迹,也藉以客观真实地反映作者所处的时代:自“五四”运动至“文化大革命”,半个世纪中国社会思潮的风云变幻。 作者涉猎十分广博,著作卷帙浩繁,《朱谦之文集(套装共10册)》对其文集进行分类编排,尽力勾勒出作者的学术思想体系,寻绎其内在关联的脉络;同类中大体以写作时间为序。
《柯达杂志》由上海柯达公司出版发行,沈昌培编辑,旨在普及摄影知识,提倡摄影大众化的商业性摄影期刊。1930年创刊于上海,32开,月刊,1937年8月终刊,出版8卷共86期。为提倡摄影学术,鼓舞摄影兴趣计,柯达公司特出此刊,一方面宣传摄影学术,一方面为该公司产品做广告宣传。 该刊设有 初学者的一页 柯达杂志摄影月赛 柯达游记 照片分析 批评 问答 余墨 拾零 读者信箱 等栏目,发表了众多普及摄影知识、研讨摄影技巧和文化游记类文章。刊登的摄影作品包括风景名胜、乡村生活、城市建筑、人物肖像、自然界动植物、社会生产和生活等。摄影者有吴中行、敖恩洪、骆伯年、刘旭沧、吴印咸、冯四知、薛子江、蒋炳南等一大批中国近现代摄影的先驱人物。该刊对于研究二十世纪30年代中国摄影发展、在华柯达公司情况、乡村和都市生活、各地名胜旅
该套丛书精选了建国以来未单本刊行的近代著名海外汉学家名作,由郑培凯先生主持并邀请当今各学科领域*秀的专家、学者来甄选、整理、梳理版本,以原书原貌重新整理出版。全套书共97册,63种,分为 古典文献与语言文字 、 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 、 中外交通与边疆史 三大类。所选皆为纯学术论著,学人独到的观点、扎实的学术作风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必定为当今学术界提供宝贵借鉴。
施蛰存先生的 北山四窗 影响深远,在每一个领域都为后辈学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翻译成果也见证了我国现代文学起步之初对于域外文学的引进与借鉴。《施蛰存译文全集》是我国出版界首次全面整理施译成果,将其以完整面貌展现在读者面前,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译文全集将成为研究施蛰存先生的文学思想、翻译实践的基础文本,也是研究中国现代翻译史、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参考。 《施蛰存译文全集》按照译作体裁进行分类,分为小说卷、诗歌卷、散文卷、戏剧卷、史传卷五种。其中《施蛰存译文全集 戏剧卷》1册,收录单行本《丈夫与情人》以及 外国独幕剧选 、 集外 。 其中, 外国独幕剧选 较为特殊。《外国独幕剧选》是上世纪80年代,在施蛰存先生推动、主编下,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大型外国独幕剧剧本选丛书,一共出版有六册(
本《张舜徽集》是继国学大师、历史学家、历史文献学家张舜徽先生的著作《张舜徽集》辑推出后的第二辑。第二辑7部5册,内容涉及面更广。本书为其中一册,是张舜徽先生研究经学的代表作。对郑玄的文献学成就和经注体例,张舜徽先生认真梳理,尤其是对郑玄经注中的训诂名物部分,他用《尔雅》类例,撰成《郑雅》19篇,为郑学研究开出一片新天地。该书内容丰富,思想精粹,创见甚多,是一部高质量的学术文集。
《赵元任全集(第4卷)(套装上下册)》以论文发表时间的先后为序,全面反映了赵元任先生的语言学研究成果。其中既有对以往研究语音学、语法学、方言学成果的厚积薄发,还包括通字方案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这些研究历程在本卷中都有十分显著的反映,占了近四分之三的篇幅。
本书对《快雪堂日记》进行校注,属于古籍的深度整理。
《思想国》 本书精选了作者在巴黎留学及驻欧采访期间所撰写的部分文字,记录了一个游子置身异国的所见所想,及其身在中国转型时期的种种乡愁。 “柏拉图要理想国,熊培云要思想国”、“从理想国到思想国”、“从刀剑共和国列思想共和国”。“思想国”是本书的价值指引。自作者2005年提出建设“思想国”以来,“思想国”一词立即风靡网络。如何建设一个人道的、人体的、宽容的、进步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思想的新中国,是本书探讨的重点。 《重新发现社会》 本书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以“中国,重新发现社会”为大脉络,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如何超越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