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是心理学导论类教材的典范之作,半个多世纪以来,在全世界心理学界一直享有盛誉。1937 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弗洛伊德 鲁赫(Floyd L. Ruch)博士撰写了本书的第1 版,大获成功,并独自修订至第7 版。从第8版起,被誉为 当代心理学的声音和面孔 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 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开始加入本书的作者团队,并自第9版起成为第一作者。进入21 世纪,认知心理学硕果累累,日益成为心理学的主流方向。为了使这部经典之作永立时代的潮头,自第14版始,津巴多教授盛情邀请耶鲁大学的认知心理学大家理查德 格里格(Richard J. Gerrig)加入,作为本书的第二作者。自第16版始,格里格任第一作者,主持本书的修订工作,并在最新的第20版成为唯一作者。 我国心理学界许多教师多年来一直将本书作为教材或主要教学参考书,北京大学自199
《福柯的生死爱欲》不是传记,虽则它大体上遵循着福柯的生命足迹。它也不是关于福柯著作的综述,尽管它的确对福柯的大量作品作了诠释。它毋宁是在叙述一个奋斗的人生,这种奋斗旨在实践尼采的箴言: 成为自己 。
《历史的观念译丛: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是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1931年在耶鲁大学所做的斯多尔斯讲座的文稿。这本才华横溢、妙趣横生的小书提出:伏尔泰、休谟、狄德罗和洛克等通常被视为近代意识形态先驱的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他们所缔造的“理性时代”实际上远不是理性的。这些“哲学家”从中世纪的舆论气候出发,以新的材料重新建造了另一座中世纪奥古斯丁式的“天城”。 本书出版后,在学界引起轰动,被《美国历史评论》誉为20世纪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
编辑一本分析哲学经典文选,有许多种不同的编法,例如按主题,如语言哲学、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科学哲学、心灵哲学等。经反复考虑之后,本书的编选按大致的年代进行,选择篇目所秉承的原则是:一是在分析哲学发展过程中造成某种重要的影响;二是其思想具有某种原创性。但实际编选过程中还有一个技术性考虑:有些经典性论文,例如罗素的《论指谓》,斯特劳森的《论指称》,蒯因的《经验论的两个教条》,塔斯基的《真理的语义学概念和语义学的基础》,戴维森的《真理与意义》,在已经出版的多个中文选本或译本中都可以见到,由于篇幅有限,我们遂把它们略去了,而选择了其他先前尚未译成中文的重要文章。
或许您正经受着生活中的困难;或许您总体感觉良好,但期望进一步开发自身潜能;或许您的职业生涯发展要求提高人际处理技巧; 那么,格式塔疗法定能助您一臂之力! 格式塔疗法是继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疗法之后的第三大治疗流派。本书展现了在格式塔框架下对人际接触的理解,强调关系圈子的影响,重视情绪、身体等以往被理智压抑的力量,并系统阐述了如何丰富人际圈子的主要技巧,是该领域内不容错过的入门书籍。
在传统形而上学以及本体论神学之中,身体还并没有自己的语言,如何让身体表达自身,让身体以身体的方式言说自身,回应尼采让生命返回大地的召唤,20世纪西方思想开始了艰难的冒险。 《身体——从感发性、生命技术到元素性》试图从身体的感受性出发,展开自身感发、它异感发与无感之感的结构。同时,通过身体的现象学重新思考身体与意识的关系,通过技术的历史生成展现身体的外在代具性,通过身体的欲望展布思考身体的谱系学,以及通过身体与自然的元素性的关系展开了身体的不同面相。《身体》的书写本身也体现出身体感,即试图让身体的诸多器官,口、耳、手以及乳房等,来表达自身的生命形式。
本书以作者独有的学术领悟,将维特根斯坦这样一个仅有的具有两种哲学体系的哲学大家的思想进行分门别类的专题解读。是极好的分析理解维特根斯坦思想观点和体系的辅导性读物,也是开创了对经典文本阅读评点的新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