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幸福的科学,它弥补了心理学研究领域一直以来只注重人类心理问题的探讨,致力于将积极向上的心理传递给众人,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然而如何将这一门科学与教育相结合,为众多学子创造出更加积极的氛围从而使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呢?教育者还应该如何改革自己的教育方式呢?本书将积极教育所提倡的 非认知教育 与当代只关注 智力、知识、技能 的认知教育相结合,旨在将当代教育与积极心理学有序结合,帮助莘莘学子认识自我,丰富内心世界,感悟生命的美好,* 终实现自我价值,拥有蓬勃发展的人生,同时帮助每位老师都体验到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和事业成* 感,从而使他们致力于积极创建积极和谐的校园,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好孩子。本书作者是国内积极心理学领域中的领军人物 曾光、赵昱鲲等。本书适
95后是 代进入青春期时不断接触互联网的人群,即Z世代。“手机式童年”取代了“玩耍式童年”,构成了这一代孩子的“新童年”:一方面,父母在现实生活中的过度保护,这让孩子无法在成长中获得足够的挑战。另一方面,社会对孩子在网络上的保护不足。这对孩子产生了4大伤害:社会剥夺、成瘾、注意力碎片化、睡眠剥夺。Z世代数字原住民在虚拟世界遭遇成长危机:对女孩来说,社交媒体让女孩重度焦虑:①滤镜、美颜、社交媒体经过美化的生活会让女孩产生外貌焦虑,加剧青春期女孩的不安全感。②女孩 容易分享情绪,让焦虑情绪传播。对男孩来说,游戏和视频让男孩深陷孤独:网络游戏和智能手机让男孩有 多途径逃避现实,沉浸在虚拟世界中。高度依赖手机和社交媒体会导致人类的精神退化,已经成为一代人的危机。作者呼吁要全社会共同行动来结束
本书作者斯滕伯格教授是当代美国的心理学家,被认为是20世纪全球的心理学家之一,第二作者威廉姆斯博士也由于在众多心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而享有盛誉,其科研成就曾连续两年荣获美国教育研究学会一等奖。 本书是近年来教育心理学领域不可多得的好书,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全书行文流畅,深入浅出,内容丰富又一脉贯通,对于所涉及的人类发展,个体差异、思维、学习、记忆、激励、教育以及评估等领域,既有经典理论论述,又有研究成果介绍尤其着重于对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探讨;同时还提供了思考情境,有助于读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
本书作者对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作了分析研究,对当前学生心理现状作了普遍的调查,并且总结了中小学心理辅导的实践经验,贯彻国外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从学校心理辅导的概念、目标、内容、途径,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概括与总结,是目前国内不多见的颇具特色的一部专著。 本书共分三大部分。部分为现代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包括心理辅导的概念,心理辅导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心理辅导目标,心理健康标准,以及国内外学校心理辅导的历史与发展。第二部分为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与途径,包括学习辅导,人格辅导,生活辅导,职业辅导;心理辅导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第三部分为学校心理辅导的支持与保障,包括学生心理档案和心理测评,学校心理辅导管理,教师心理健康,家
本书全面涵盖了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详细介绍了从胎儿期到老年期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深入剖析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众多心理学巨匠的经典理论,为读者搭建起坚实的理论框架。同时,大量生动的日常生活实例穿插其中,像婴儿的咿呀学语、幼儿的游戏活动、青少年的自我探索等,让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书中还巧妙融入心理学测试,帮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状况。 发展心理学并不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或理论,它更像是一座知识宝库,里面收藏着生活的智慧。这些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妥善地处理家庭、工作和个人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为人父母者,看懂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逻辑; 迷茫的年轻人,找到自我认同的钥匙; 面对衰老的年长者,在生命周期中看见生命的韧性。
林崇德教授用心修订《发展心理学》,他结合自己*的理论观点与实践成果,在首版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前沿研究成果,让这部经典著作再次焕发光芒。此书的结构体例乃发展心理学教材之典范。全书十章共分为两个部分,前两章是*部分,研究发展原理,并评价诸多心理学派关于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后八章为第二部分,系统地论述个体心理各个发展时期的特征。由于发展心理学研究发展心理的原理和研究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是相互交叉的,因此,前两章也涉及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问题,后八章在讨论每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特征时,也作了一定的理论阐述。
本书是一线有心理咨询经验的教授结合数千例心理咨询案例以及数百场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实践,针对新时代大学生面临的成长新困惑撰写而成。主要分为心理学与高等教育篇、积极自我与成长篇两部分, 包含重新认识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发展积极情绪、发展积极自我及优势探索与发展六章内容。
《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靠前作者黛安娜?帕帕拉是专门研究人类毕生发展的教授,在个体老化和毕生认知发展方面颇有建树。自靠前版面世至今,其在美国市场上一直是同类书中的品牌,深受广大读者欢
《儿童发展(1版)》讲述了儿童从受孕到出生,从婴儿到儿童乃至到青少年的成长、养育和教育的全过程,并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健康成长,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种族、经济、文化因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比较和研究。《儿童发展(1版)》不仅可以为综合性大学、高等师范院校心理学和相关专业学生作教材或教学参考使用,而且也可以为广大儿童事业工作者、儿童的父母打开了解与把握儿童心理的一扇窗,传递科学的儿童观与儿童心理发展知识,并提供可操作的解决儿童成长中常见心理问题的技能。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变化加速、压力普遍变大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遭遇心理危机。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转折期。无论是大一新生的“成年”,还是大四毕业生的“成人”,都对他们提出了各种身份要求,而这些身份的适应和整合并不总能顺利进行,继而可能导致心理危机。显然,在这个青少年发展同一性的关键时期得到引导和及时帮助是非常有意义的。然而,随着我国新精神卫生法颁布,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尽快鉴别心理障碍、尽早转介以及如何在新精神卫生法的范畴中更好地承担学校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且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和预防工作,都向高校提出了问题。 “医教结合”无疑是对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和新要求的呼应。本论文集总结
本书是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材。全书共十一章。主要内容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基础,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高等学校教学心理,高等学校德育心理,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本书的特点是内容全面、体系完整、观点新颖、资料丰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对于大学青年教师掌握心理科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教书育人等具有重要价值。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材,也可供一般高校教师和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学生和普通心理学工作者阅读。
《每天学点教育心理学》从用教育心理学去发现学生、呵护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塑造自己、打造日常教学亮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心理素质等方面出发,以一个个经典的小故事、小案例为切入点,加以简明而深刻的心理学分析,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总结了教师如何在教育中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如何利用心理学的知识使自己的教育更加有效的方法。对广大一线教师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与借鉴作用。
本书是作者从心理学研究道德教育的理论思考,内容新颖、观点独特;既有古今中外道德教育心理学理论的深刻评析,又有大量的实证研究作为科学依据;既有对儿童青少年品德心理发展和品德心理结构的系统分析,又有对道德内化、道德责任心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课堂教学中的道德心理学和家庭、学校与社区道德一体化的宏观理论分析,又有从心理测量角度对个体道德心理的微观科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