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班固撰。今本为元大德中刘世常所藏,凡四十四门,然仅分四卷,视诸志所载又不同。据《后汉书》固本传,称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书中征引,六经传记而外涉及谶纬,乃东汉习尚使然。又有《王度记》《三正记》《别名记》《亲属记》,则《礼》之逸篇。方汉时崇尚经学,咸兢兢守其师承,古义旧闻,多存乎是,洵治经者所宜从事也。
清王坦撰。自来言琴律者,其误有五。一在不明《管子》五音四开之法,而以管音律吕定弦音。一在不知以五声二变明弦音之度分,而以律吕分徽位。一在不知《管子》百有八为倍徵及《白虎通》离音尚徵之意,泥於大不逾宫之说,而以大弦为宫。一在不知三弦为宫,而以一弦十徽为仲吕。一在据正宫一调论律吕,谓隋废旋宫,止存黄钟一均,而不知五声旋宫转调之全。惟御制《律吕正义》一书,考定详明,发古人之所未发。坦作是书,本《正义》之旨,而反复推阐。其《五声数论琴说》,谓丝乐弦音,其体本实。
汉班固撰。今本为元大德中刘世常所藏,凡四十四门,然仅分四卷,视诸志所载又不同。据《后汉书》固本传,称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书中征引,六经传记而外涉及谶纬,乃东汉习尚使然。又有《王度记》《三正记》《别名记》《亲属记》,则《礼》之逸篇。方汉时崇尚经学,咸兢兢守其师承,古义旧闻,多存乎是,洵治经者所宜从事也。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规模庞大的百科丛书,按经、史、子、集四部44类编排,并因唐玄宗在长安及洛阳分建四库贮藏四部典籍而得此名。 它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历代的主要典籍,共收书3400多种、79万卷,是中华传统文化 丰富、 完备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为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完整的文献资料,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所以又被称为“千古巨制,文化渊薮。” 纪昀所著、鸿雁主编的《彩图全解四库全书精华》在保留四库的风格、韵味的基础上,在卷帙浩繁的四库书海中细心拾撷,精选篇目,按照经、史、子、集的四 排法,进行了有重点、有选择地收入,力求既突出四库的博大、精深,突出它的历史厚重感和凝重感,又基本上不遗漏各家代表作。同时,书中对原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由纪昀等高官、学者编撰的中国历 规模 的丛书,它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历代主要作品,共收录3503种图书,合计79337卷。《四库全书》体例清晰,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是中华传统文化 丰富、 完备的集大成之作,中国的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四库全书(典藏版)》是四库全书的选本,以原著的分类方式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甄选这部传世经典著作中 经典的文章汇编而成,书中的每篇文章、每段文字都有准确而传神的翻译,对艰深的字词、人名地名、称谓、典故等作了注音和注释。
《四库全书艺术类:书小史》中所载,自庖犠迄五季。凡卷,载帝王为五十一人,传九卷,首后妃十人,附以诸女十三人。次诸王二十七人。次仓颉至郭忠恕共四百三十人。如中间闺秀一门,自宜依史例退置史末,乃以厕於后妃诸王之间,殊为乖舛。又如北齐彭城王浟本无能书之名,惟史载其以岁时书迹未工为博士韩毅所戏。思因此一节,遂一概采入书家中,尤属泛滥,迥不及《书苑菁华》之详密。特其排比薈萃,用力亦勤。
《四库全书传记类:唐才子传》元辛文房撰。是书原本几十卷,总三百九十七人。下至、女道士之类,亦皆载人。其见於《新旧唐书》者仅百人,余皆从传记说部各书采葺。其体例因诗系人,故有唐名人,非卓有诗名者不录。是书明初尚有完帙,故《永乐大典》目录于传字韵内载其全书,今传字一韵适佚,世间遂无传本。然幸其各韵之内尚杂引其文,今随条摭拾,裒辑编次共得二百二十四人,又附传者四十四人,共二百七十八人,谨依次订正厘为八卷。较计有功唐诗纪事,叙述差有条理,文笔亦秀润可观。传後间缀以论掎摭诗家利病,亦足以津逮艺林于学诗者考订之助。
《洛阳伽蓝记》简称《伽蓝记》,是北魏迁都邺城十余年后,抚军司马杨衒之重游洛阳,追记劫前城郊佛寺之盛,概况历史变迁写作的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历史和人物故实类笔记,成书于公元547年(东魏武定五年)。后世将《洛阳伽蓝记》与郦道元的《水经注》、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并称为中国北朝时期的三部杰作。
《四库全书政书类救荒活民书》介绍:是书前有自序,谓上卷考古以证今,中卷条陈救荒之策,下卷备述本朝名臣贤士之所议论施行可为法戒者。书中所序,如以常平为始自隋,义仓为始自唐太宗,皆不能远考本原。然其载常平粟米之数,固《隋书》所未及志也。其宋代蠲免优恤之典,载在《宋史》纪志及《文献通考》、《续通鉴长编》者,此撮其大要,不过得十之二三。
《四库存目子平汇刊(3):命理金鉴附李虚中命书》一书为清末志于道先生日常所批命书之汇编。全书以日干为纲领,收录命书共计一百又三十五篇,具体为:甲日十二篇、乙日十六篇、丙曰十篇、丁日十三篇、戊日十篇、己日十二篇、庚日十二篇、辛日十篇、壬日十一篇、癸日九篇,另有杂论二十篇。全书宗干支体象及神峰张楠病药之法,兼采五星、演禽等术;部分命书批断包含具体大运、流年吉凶,并提供官场流年通用活套等,极富借鉴意义。是书行文流畅,旁征博引,堪为清代命书范式,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案《爱日斋丛抄》散见《永乐大典》者共一百四十三条,俱不题撰人姓氏。其《说郛》有而《永乐大典》脱去者十条。取以参补,实得一百五十三条。虽原书卷目已佚,而裒辑排订,尚可考见大略。观其论先儒崇祀一条,有咸淳年号,知为宋末人所作也。书中大旨,主子辨析名物,稽考典故。凡前人说部如趟德麟、王直方、蔡縧、朱翌、洪迈、叶梦得、陆游、周必大、龚颐正、何薳、赵彦卫诸家之书,无不博引繁称,证合同异。征摭既富,中间订讹正舛,可采者亦多。于考证经史,颇有裨益。其论诗诸条,尤抉摘深微,时能得古人之意。谨掇拾编次,厘为五卷,间有节录故事而不及论断者,盖《永乐大典》原本脱佚,今无可参考,亦姑仍其旧录之焉。
明董其昌撰。其昌有《学科考略》,已着录。是编第一卷论书,第二卷论画,中多微理,由其昌于斯事积毕生之力为之,所解悟深也。第三卷分纪游、记事、评诗、评文四子部。四卷亦分子部四,一日杂言上,一日杂言下,皆小品闲文,然多可采;一日楚中随笔,其册封楚王时所作;一日禅悦大旨,乃以李赞为宗。明季士大夫所见,往往如是,不足深诘,视为蜩螗之过耳可矣。
《妙绝古今》由(宋)汤汉编
元吴澄撰。据澄年谱,称大德十一年澄辞疾归。自京南下,留清都观。与门人论及《老》《庄》《太玄》等书,因为正厥讹误而着其说。澄学出象山,以尊德性为本,故此注所言,与苏辙指意略同。虽不免援儒人墨,而就彼法言之,则较诸方士之所注,精邃多矣。篇末有澄跋云,庄君平所传章七十二,诸家所传章八十一,然有不当分而分者,定有六十八章。上篇三十二章,二千三百六十六字;下篇三十六章,二千九百六十二字;凡五千二百九十二字。然大抵以意为之,不必于古有所考。盖澄好窜改古经,故于是书亦多所更定,殆习惯成自然云。
《四库全书 别集类·知稼翁集》宋黄公度撰。黄公度,字师宪,号知稼,莆田(今福建莆田)人。绍兴八年(1138)进士,除秘书省正字,坐贻书台官言时政,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过分水岭时,因题诗中有“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句,得罪秦桧,令通判肇庆府。桧死方召还,终考功员外郎。其诗文皆平易浅显,在南宋之初,未能凌驾诸家之上,但其词“气恬静而轩爽,无一丝腆涩龌龊之态。”著有《汉书镌误》,已佚。《知稼翁集》二卷今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