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官场崇尚金石文化,清朝大臣端方痴迷于此,并且收藏大量珍品。《陶斋吉金录》共计八卷,收录了商周至隋唐时期的青铜礼器、兵器、权量、造像等359件,还有很多珍贵的金石碑帖。书中不仅勾勒出了每个器具的形状,而且摹出相关文字,标注尺寸大小,多方面地展示该文物的细节特征。《陶斋吉金录》是古代藏品绘图很好之作的代表,为研究古代考古与国宝鉴定提供了重要的物证与史料。
《西泠印社(总第35辑)》共分为:主编导语;印谱联展;印谱研究;新书介绍;西泠往事;印社信息;来稿选登几部分,主要内容包括:“朱痕积萃——中华珍藏印谱联展”在杭州举行、《朱痕积萃——中华珍藏印谱联展.西泠印社藏品集》前言等。
《刘艺草书观音宝相重光记拓本》是书法家刘艺先生书蔡学士所撰之《明万佛延寿寺千手千眼观音宝相修复重光记》,其文不足九百字,却对重塑的千手千眼观音宝相的描写精致而华丽,对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宏气。刘艺先生之草书相离相带,连贯通畅,笔意奔放,体势连绵,给人赏心悦目的审美感受。它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意义,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为书法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值得读者、尤其的书法爱好者收藏,品鉴。
《赵绍祖金石学三种》收录上古三代至元代安徽地方与人物的各种金石文字共27卷,包括《安徽金石略》十卷、《泾川金石记》一卷、《古墨斋金石跋》六卷。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民风习俗等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三十二篆体金刚经》是佛教大乘般若类的重要经典。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分。集的三十二体分别是玉筯篆、奇字、大篆、小篆、上方大篆、坟书、穗书、倒薤篆、柳叶篆、芝英篆、转宿篆、垂露篆、垂云篆、碧落篆、龙爪篆、鸟迹书、雕虫篆、科斗书、鸟篆、鹄头书、麟书、鸾凤书、龟书、龙书、剪刀篆、缨络篆、悬针篆、飞白书、殳篆、金错书、刻符篆、钟鼎篆,每一体写《金刚经》一分,用楷书对照。在使用每一种篆体字前,都有一个简要说明。此经艺术性————大于科学性。此次出版,以明万历三十九年本为底本影印。
许嘉璐主编的《石屋余渖石屋续渖(精)》为《马叙伦全集》的一册,收入两种著作,即《石屋余渖》和《石屋续渖》。两书为掌故类笔记,记载了马叙伦先生耳闻目睹的晚清民国掌故,颇具史料价值。两书收入民国丛书,后又有上海书店单行本。此次排印,根据上海书店单行本整理,并参校民国丛书本。
《赵绍祖金石学三种》收录上古三代至元代安徽地方与人物的各种金石文字共27卷,包括《安徽金石略》十卷、《泾川金石记》一卷、《古墨斋金石跋》六卷。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民风习俗等诸多方面,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林畏庐先生学行谱记四种(外一种:文微)》是繁体竖排影印本,影印了朱心佛先生两部著作:《林畏庐先生学行谱记四种》《文微》。其中,《林畏庐先生学行谱记四种》以世界书局1949年版为底本,《文微》以民国三十三年双流黄氏济世堂刻本为底本。这两本著作主要是朱心佛对其老师国学大师林纾的学术思想和讲课笔记的整理。书稿有较高出版价值,尤其是《文微》,因其体量较小,所以较少能为世人所见。
《夏承碑》,东汉建宁三年立。书体为隶书。宋元祐中,洺州治河堤,始得之。此碑书法奇丽娴熟,精彩飞动。为汉之名碑。隶法中参篆籀笔意,意趣盎然。笔画使转圆润,精巧秀美,颇多变化。也有人疑为后人伪作。 元朝刘有定说:《北海淳于长夏承碑》,在今洺州。宋元祐间因治河堤,于土中得之,刻画如新,奇古浑厚,郑回溪所谓篆体八分者。(《衍极注》)清朝王澍:此碑字特奇丽,有妙必臻,无法不具。汉碑之存于今者,唯此绝异。然汉人浑朴沉劲之气,于斯雕刻已尽,学之不已,便不免堕入恶道。学者观此,当知古人有此奇境,却不可用此奇法。(《虚舟题跋》)清朝翁方纲:是碑体参篆籀,而兼下开正楷法,乃古今书道一大关捩。(《两汉金石记》)清朝刘熙载:《延光残碑》、《夏承碑》、吴《天发神谶碑》,差可附于八分篆二分隶之说,然
史晨碑该碑分为二,刻于碑石阳面的为《鲁相史晨祀孔子奏铭》,俗称《史晨前碑》;刻于碑石阴面的为《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俗称《史晨后碑》。东汉建宁二年(二八九)立。今在山东曲阜孔庙。前碑隶书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隶书十四行,行三十六字。该碑书法遒厚紧密,气韵高古,法度森然,为汉隶碑刻中的精品。 今据旧拓本影印,供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