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有读书的优良传统,热爱读书、崇尚读书之风绵延数千年。古代先贤关于读书治学的观点和论述内容非常丰富,许多至理名言流传至今,不少读书故事家喻户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引领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读书风尚。本书共选取70位古代先贤关于读书治学、作品赏析的观点和论述110则,以年代为序,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先秦时期,中篇为汉代至两宋时期,下篇为元明清时期。书稿详细阐述了古人读书治学的一些方法和观点,同时也有作者本人阅读的一些心得体会。对广大读者如何阅读一本有非常实用的指导、借鉴和启发作用。
本书是基于作者长期对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作者从 2001 年开始关注民族文化旅游以来,每年花费不少于 3 个月时间深入民族地区进行人类学、民族学田园调查,并选择贵州省西江千户苗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十三寨、广西阳朔县作为跟踪观测点,作为考察、分析、研究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动态变化过程。本书正是基于这一研究范式,整理编辑了作者从 2005 年至今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通过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窥见我国民族文化旅游发展不断演变的历程及各阶段的主要特点。
《*之美》(全彩精装版)详细解说了 举世独有的三项文化:书法、昆曲、普洱茶 。任何文化都会有大量外在的宣言、标牌,但在隐秘处,却暗藏着几个 命穴 ,几处 胎记 。这三项,就是中国文化所暗藏的 命穴 和 胎记 。之所以把普洱茶也列入其中,是一个提醒性的学术行为,借以申述一个重大趋势:从当前到未来,文化的重心正从 文本文化 转向 生态文化 。普洱茶,只是体现这种趋势的一个代表。《品鉴普洱茶》这篇文章曾在《普洱》杂志上发表过,一下子就轰动了整个普洱茶行业。从生产者、营销者,到喝茶者、研究者,都在读。我在文中所排列的普洱茶级别序列,也引起了广泛重视。全国的茶庄、茶客在品鉴和流通那些*普洱茶时,都会来参考这篇文章。可见,在今天,生态文化的地位确实已经提高。 为此,余秋雨教授故意把三篇文章的次序做了
本书是2009年出版的《概括的力量》的全新修订版,是 本关于概括力培育的著作。全书从概括的力量有多大,概括的层级是什么,怎么掌握概括的语言策略、思维过程,到概括在写作中的运用,明确、发展、完善了概括的思维过程,并且为概括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方法。本书内容紧跟 版中学语文教材,用经典范文作为案例,并大量运用文本思维结构图,将概括的过程可视化,让读者快速提升概括的能力。
本书可以使读者理解交流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掌握交流所涉及的基本要素和常用手段,并通过大量的模拟案例促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亲身实践相结合,增强他们进行言语交流、非言语交流和跨文化交流以及处理与媒体关系的能力,由此培训大学生进行沟通的良好习惯、态度和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舆论对我国的报道和看法出现了一些好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报道较为客观。然而,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成见仍然很深。要想改变这种状况绝非易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这本书的问世,必将会改善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搞好外宣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
《京剧之变迁》是系戏曲理论家齐如山的作品,是《京剧之变迁》与《清代皮簧名脚简述》《谈四脚》等三种作品的合集。 《京剧之变迁》系作者通过自身在梨园中的经历,总结其所知的戏班状况、京剧中角色的变化、梨园里的规矩等信息,集于一本书中。 《清代皮簧名脚简述》以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武旦、净、丑、票友的顺序,分门别类介绍清代皮黄腔的戏曲名角。 《谈四脚》为作者漫谈谭叫天(谭鑫培)、陈德林、杨小楼和余叔岩。
《周思源看红楼》以著名红学专家、作用周恩源先生在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所作红学系列讲座为基础,并加以修改增订,选配清人绘制红楼梦精美图片200余幅。 本书以解说人物为重点,在红楼人物中,又着重突出了对小人物的介绍和分析。以作家解读作家为特色,以解密红楼创作方法为核心,关注人物塑造和艺术表现的优劣,重在分析形成这种优和劣的深层原因,从而实现了以解释性研究带台评价性研究。为一般读者提供了进入红楼艺术世界的钥匙。
《周易》为群经之首,是我国现存古老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源头活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体现,易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潮、主旋律。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问,易学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在各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周秦诸子易学、两汉象数易学、魏晋玄学易学、宋代理学易学、明代心学易学、清代朴学易学及近代科学易学等,都各有千秋,各有特色。不同的易学家和易学派别从各个角度对《周易》和易学进行解说、诠释和弘扬,从而形成了异彩纷呈、博大精深的易学文化。顺应新时代发展,《中华易学》力倡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整合多学科、多方面以及海内外的资源和力量,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易学文化研究,始终坚持正确的治《易》理念和宗旨:繁荣学术,强化学科建设;古为今用,传
本书的作者通过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习,尤其是在践行《弟子规》的过程中感悟出传统文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告诉我们要心怀感恩之心,日日自省,并不断改过。本书通过作者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例,向广大读者介绍如何将伟大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下的生活,并希望读者能够依照传统文化教导的方法修正自身的错误,进而获得幸福完美的人生。
本书以认知语法理论为基础,提出典型及物性的概念基础为经典事件模型,并以此为依据从事件特征、施事和受事三个维度构建及物性判断参数,探讨及物性偏离典型的方式、涉及的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认知机制以及认知识解对及物性的调控作用,为及物性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揭示及物性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客观世界和人类认知之间的关系。
本书全面梳理了流行文化和艺术社会学领域的大量文献,以及传播学、文学批评、电影研究、美国文明、经济学和艺术批评等学科的相关原始材料,考察了二战以来文化生产性质的转变及其发展趋势,使用清晰、简洁的语言和事例描述和分析了在文化研究内部构架“文化生产”观点的中心问题。同时,作者也追溯了社会划分类型影响文化消费的日益复杂的方式,概述了媒体文化中主要的“意义”阐释理论,并回答了“媒体是怎样塑造和架构文化的,创造和传播这些产品的广义语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都市环境是如何扶植或约束都市艺术文化的”等等问题。
内容简介 许倬云细数人类文明发展变迁的历史过程——从宗教革命到民族国家的兴起、从启蒙运动到工业革命,再到近代资本主义大发展,让我们看到,由西方文明主导的现代社会正怎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这一过程充斥着大国霸业的兴衰交替,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变迁,以及人类从愚昧到理性的不断转变,直到今天,整个世界又陷入一种物质主义的狂热中难以自拔,人类社会也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普遍的精神空虚和对生命的迷茫。
《谜米机器》呈现的是一个科普与科学与哲学与人生有机统一的世界和和谐的境界。 任何一种理论,作为理论,都必然隐含着巨大的潜在魅力,并因而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将它的潜在魅力充分展示出来,这就是苏珊·布莱克摩尔在这本书中为谜米学理论所做的贡献。作为她的导师,我有幸先睹为快,并欣然命笔,向读书界热忱她的这本著作。 本书视野开阔,背景恢弘,引人入胜,它结束于直面我们人类本性的最深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乃是在内于我们每一个人之中的自我的本性,正是这个自我构成了我们的意识的核心,体验着我们心灵深处的情感,拥有着我们的记忆和信仰,并为我们的种种生活任务做出抉择。苏珊·布莱克摩尔的结论出语惊人:那个内在的自我,那个“内在的我”,其实不过是一个幻觉而已,不过是谜米为了它们自身的复制而虚构出
“文化”显然是现代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本书以这一热门范畴为研究对象,从哲学的高度和视角,系统地探讨了文化的生成与功能、构成与形态、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文化批判及中西文化对比等问题,几乎
本书为作者2020年以后对文化、文艺界名人的访谈实录,共收录了二十篇,访谈对象包括王立新、莫砺锋、米博华、赵振宇等学者专家及王尧、马国川、十年砍柴等 当红 作家。作者在文中提出的疑问 人文如何才能有用 自始至终贯穿在访谈中,对于这个问题,受访者有着不同的解答,汇聚在一起成为我们这个焦虑时代的一剂良药。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 当重新谈论人文 乡愁向左,诗意向右 生活人文化,人文生活化 站在文脉的延长线上 ,访谈人就各自研究、关注的领域产生的新问题,发现的新视角,涌出的新主张进行了阐释、判断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