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先生忧思于当今世界的疫情,以及瘟疫蔓延下混乱的世道人心。先生在这本书中围绕时代特色、思想与文化变迁、多元文化的融合、科技智能的进步转变、中外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展开,选择各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节点,以对话的方式,还原鲜活案例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源流,生动展现先生作为史学大家立足中国、放眼世界的史学观念与关注时下的人文关怀。本书堪称许先生90年人生思想之总结,亦可视为他对这个时代的问题和出路的总体性回应。
本书是浙江省社科联人文社科出版全额资助项目,全书从悠久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传统食物、名人名家等方面,全方位介绍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历史发展与中国牵连较深,更在 一带一路 的推动下,经济政治生活越发联结紧密。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部分介绍哈萨克斯坦的悠久历史。第二部分介绍哈萨克斯坦现在的经济生活。第三部分介绍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的经济交流往来,以及当下 一带一路 的合作,并展望了两国合作的未来。
本书是走进 一带一路 丛书的一本。本书旨在通过对吉尔吉斯斯坦历史、现状及中(浙)吉关系三个部分介绍,加深读者对吉尔吉斯斯坦及对中(浙)吉关系的认识与理解,促进新时期中吉两国之间增加共识,加强合作,为浙江 文化走出去 贡献历史记忆和故事。
本书稿是走进 一带一路 丛书中的一本,概述了斯里兰卡的历史、现实,以及中国与斯里兰卡的关系。上篇为斯里兰卡的前世,主要介绍斯里兰卡的地理位置、文化遗产、民族历史等。中篇为斯里兰卡的往生,主要分为殖民时代(1502 1948)、民族独立(1957 1982)、内战纷纭(1983 2009)、1949 2009年间中斯经济互助交往。下篇为斯里兰卡的今世,介绍斯印外交历史和印度 季风计划 、斯与美日外交。
本书是2020年浙江省社科联 浙江与一带一路 科普读物项目的成果。本书首先回顾了古巴的殖民史以及中古关系的滥觞;随后,本书系统分析了古巴革命、古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更新、中古外交和友谊。*后,本书通过大量的访谈,对浙江企业与古巴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进行了案例研究。
仅以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来说,我们就可以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来形容,那么如果再把诸多国家的文化知识加在—起,其广博之程度,穷其一生,也让人望洋兴叹。 海量的知识。有限的生命。时常让人觉得有学海无崖之苦。编者有鉴于此。特编写《受益一生的6000个文化常识》一书,将古今中外的知识精粹熔于一炉。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体,希望为读者获取各类知识提供— 个便捷途径。书中内容都是常识性的文化知识。细读本书,可以增加你的知识储备,提升你的文化修养。古人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坚持翻阅本书,与人交往,会让人惊叹你广博的知识面,油然而生敬意。
岚山光三郎著孙玉珍、林佳蓉译的《文人偏食记》是岚山光三郎历时五年写就。文人是从五官感受世界,再将之形诸文字的能手,舌头与咽喉的构造自然也与常人不同,他们在吃方面的嗜好,和作品的生理有直接关系,每天的餐点就是文人秘密纪录的一部分。从料理深入追究文人的嗜好,可以看到作品中至今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 从漱石的饼干、鸥外的手抓饭团到太宰治的鲑缶、三岛的牛排,了解文人饮食生活的话,就能看到文人们的秘密。文人的饮食充满各式各样的故事,和作品之间保持着微妙的温度感。文人的餐桌绝非等闲,将食物在体内中过滤之后,方有作品的诞生。
印度河流哉和恒河流域,早早便显示了人类的文化觉醒,然而,它却长时期消逝和封存在断垣、残壁和沉沙之下,直到“死亡之丘”被发现,才慢慢撩开那古文明的面纱,原来,它也曾经是人类的又一个古老家园,有过遥远的喧哗,并一直沉浸在以“苦行”达到“永恒”的求索之中。
现代性与现代化、高科技、全球化,“文明冲突”与恐怖主义,生态和环境危机……二战后至今,人类在手造巨大文明的同时也手造了自己的牢笼。世界如何演变?人类文明向何处去?这一严重而现实的问题已经摆在所有人面前,到了人们不得不严肃思考和认真对待的时候了。
如果这本书能够早几年面世,介绍的重点会是到底有没有“黑手党”的问题。在过去几年间,一直存在一种错综复杂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否认黑手党的存在,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否认有组织犯罪的存在。不仅美籍意大利裔团体否认黒手党的存在,J·埃德加·胡佛和众多官员以及大量学者也这样认为。当然黑手党成员们也十分赞同他们的观点。但是到1986年底,这样的争论已是明日黄花。在陪审团面前,黑手党犯罪集团头目和高层成员的私人律师开始承认黑手党的存在,他们的委托人可能曾经就是黑手党的成员。 从此,美籍意大利人和其他人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他们不否认黑手堂的存在,而是辩解说有组织犯罪比黑手党更可怕,政府和记者对黑手党的关注使反意大利情绪一直延续。在过去,偏见成为促使黑手党暴露的一种动机。自19世纪90年代令人憎恶的约瑟夫A·莎
巴洛克与洛可可是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两种艺术风格,二者都属于贵族艺术。巴洛克是17世纪欧洲艺术的总称,发源于罗马,而后迅速在意大利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并传播到当时的法国、荷兰等国家。它主要体现在教堂建筑、绘画、室内装饰、庭院设计等各个方面。到了18世纪,轻快、秀气、纤细典雅的洛可可风格取代华丽、夸张、矫揉造作的巴洛克风格,成了全欧洲艺术风格的主流。 本书作者以艺术史家的独特视角,将巴洛克与洛可可这两种艺术风格置于当时欧洲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以通俗、轻松的文字描绘了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的丰富世界,介绍了相关的艺术理念,而书中大量的珍贵插图则会带给我们直观的印象和审美的享受。
面条是一种古老的食品,吸引了世界各地所有人的味蕾。面食为何会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东西方深得人心的大众美食?早是什么人发明了面条?初的面条又会是什么模样?为什么面条是条状的?个中玄机竟然能从木乃伊的面具中窥出蛛丝马迹?面条是怎样走进意大利而被称为pasta?对日本僧侣来说,面条又是怎样一种特别的佳肴?为了解开这些谜团,摄制组走遍中国大陆、乌兹别克斯坦、韩国、日本、越南、泰国、不丹、土耳其、意大利等欧亚十几个国家,以各种确凿的考古证据和文献资料,全面展示了面条——这一承载人类三千年文明的古老食物所走过的奇妙之旅!
在巴黎,生活不是为了工作,但工作是为了生活。对于成千上万的艺术家和有创造力的人来说,巴黎一直是他们的家和灵感之源。他们来到巴黎,在此生活,希望实现自己的梦想。本书采访了20位巴黎名人,透过他们的故事,我们能看到一个真实的巴黎,是他们将巴黎变得如此特别、如此珍贵。他们用非凡的建筑塑造巴黎,用艺术、时尚、美食、绘画、摄影使巴黎变得更加精致,用电影、书籍和艺术作品描绘巴黎,使这座城市成为永恒,不被世人忘却。他们帮助创造了一片富饶、多元、美丽、有趣而不朽的乐土。这座城市的确很好具有魅力,它拥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瞬间、记忆、景象、梦想、生活写照和独特的经历。
人类如何从原始状态向文明过渡? “文明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神话”、“宗教”和“理性思维”起了什么作用? “文明意识”的形成是否就是“文明理论”的诞生? …… 《世界文明通论》丛书是在《世界文明大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世界文明这个重大课题进行综合的、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研究,提出我国学者自己的文明理论框架;用相当多的篇幅来分析现实中的问题,主要结合国际格局的变化来探讨当前世界文明的发展,剖析西方文明理论和文化思潮,研究经济全球化对文明发展的影响,并着重探讨我国的应对措施和文化战略,以及我国在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本书为该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分为四编,主要介绍了古代世界的文明,近代西方的“文明”概念,近代西方文明理论的发展,20世纪西方的文明理论,文明起源与轴心期
伊藤左千夫的牛乳盖浇饭,寺山修司的 马克西姆 ,稻垣足穗的厕所手握饭团等,这是一部从饮食习惯来看37位作家的作品。本书中还记载了许多令人吃惊的逸闻趣事。了解文人饮食生活的话,就能看到文人们的秘密。被称为野人、怪人的南方熊楠*青睐的食物居然是面包;兼任牛奶店店长的伊藤左千夫喜欢吃牛奶拌米饭;若山牧水其实是重度酒精患者;谁能想到美食家折口信夫年轻时吸食可卡因竟导致味蕾失常 饮食塑造了人。本书从三十七位文人的饮食癖好角度出发,折射出日本近代饮食文化和日本文学的发展史。
介绍不仅仅是罗列现象,而是为了营造一种意境。《世界文化十二讲》采用多元的视角,突破地域、时间、国别等固定的界限,在内容上,跨过文学、绘画、音乐、宗教等学科的领域,而以思潮变化为线索,来反映世界文化的内在联系。陈述的内容有时是概括性的,有时又比较深入,这种行文也着眼于让读者深入浅出地了解世界文化概况。 《世界文化十二讲》有助于读者了解世界历史各个时期文化的概貌,有助于读者从世界范围的宏观视角深入了解文学、哲学、科学等各学科领域,及音乐、舞蹈、建筑等各艺术门类的历史发展脉络,从而对世界文化有一个较为整体的把握,对文化演进的规律能有一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