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路是近代以来上海闻名世界的商业街,既是百年上海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也是上海商业文化传承的载体,至今仍是上海中外品牌的聚集之地。本书选取100个代表案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叙述南京路商业品牌的百年变迁过程,同时分析餐饮、食品、旅馆、医药、百货、服装等各大品牌形成的内在理路和外部影响,勾勒出上海中心的商业文化地图,并讲述其间发生的精彩生活故事。本书力求学术严谨,文字活泼,图片精炼,既有学术深度,又具备可读性,呈现给市民大众一部具备历史深度又趣味十足的读物。
本书按政治动员、土地革命、群众路线、党的建设、军队建设和政权建设等专题,展示井冈山斗争时期反映红军战斗生活、政权性质、对敌斗争、宣传群众等方面内容的红色标语,并进行必要的解读,是研究井冈山斗争历史的重要历史资料。
本书利用在莆田、仙游、福清、惠安等兴化方言区和东南亚兴化人聚居区两头实地调查所得一手资料,考察兴化人的庙宇系统和仪式传统从福建割火分香、漂洋过海播撒南洋的历程及其与原乡祖庙、沿途兄弟庙呼应互动的方式,揭示跨越福建和东南亚的中国文化网络的形成过程与内在结构,探讨近代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文化传承机制及其与侨乡社会变迁之关联,发现不同于普遍关注的高高在上的国际政治、国家政策、儒家文化和华商网络,日常生活中共同的庙宇、仪式、演戏等才是海外兴化人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自我认同和群体表达的主要形式,根植于侨乡基层的民间信仰、祭祀仪式、祠堂庙宇、祖厝祖坟、契约族谱、家族组织等传统民俗资源才是联结海外华人与中国的文化媒介和情感纽带。
有唐一代,以都城长安为中心的陕西大地,汇聚了众多文采风流的文人雅士,他们疆场驰骋,建功立业,登山临水、抚今追昔,友朋赠答、把酒言欢,演绎着属于唐人的自信与浪漫。举凡述怀明志、科举仕宦、乡愁旅思、人情世故、赠答唱和、民生疾苦、衣食住行等反映唐代陕西社会生活和人文风貌的内容,在他们笔下都可以信手拈来,化而为诗,便成千古绝唱,更成为我们了解唐代陕西社会风俗的活化石。作为 唐诗陕西 系列之一,本书精选反映唐代陕西人文风尚的唐诗作品二百余首,每首诗都有详尽的注释,以便于读者了解唐代陕西社会的人文风貌和生活状态。
作为唐代都城所在地,陕西在唐诗中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独一无二的。本书作为 唐诗陕西 系列之一,主要从唐代不同时期的诗歌中反观唐代历史兴衰,以求史诗互证。自唐代开国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直至唐朝灭亡,以及唐代社会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社会风貌,在这些作品中都有真实、真切的记录和反映,可谓一部波澜壮阔的唐代诗史。这些经历和见证过唐代兴衰荣辱的唐代诗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后人留下了更加真实可信的唐代史料。本书从《全唐诗》中精选相关作品二百余首,每首作品都做了简明扼要的注释,尤其对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山川地理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为读者阅读和理解诗歌作品扫清了障碍。
刘福铸、黄瑞国主编的《妈祖文化研究论丛(4)》主要从“ 妈祖文化史实考论”、“区域妈祖文化研究”、“妈祖文化传播与产业探讨”三个面向来研究妈祖文化。其中,妈祖文化研究中诸多史料的进一步考证、妈祖典籍的编辑考订,区域妈祖文化研究的蓬勃开展及海外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琉球妈祖信仰研究的兴起,以及妈祖文化与旅游、妈祖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妈祖祭典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妈祖文化发展的保障体系和发展趋势、妈祖信仰及妈祖文化对两岸关系发展和华人世界观的影响及现实意义等内容,涉及传播学、民俗学、航海交通、区域地理、建筑文物、文学艺术、历史、旅游经济等诸多学科,内容丰富,材料翔实,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详细论述了完善妈祖文化研究和促进妈祖文化发展对沟通海峡两岸和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历史与现
浙东宁波地区历来被誉为“东南佛国”,佛教文化积淀深厚,徐剑飞编著的这本《东南佛国(宁波佛教文化)》以抒情的笔调再现了宁波佛教发展的历程,通过对天童寺、阿育王寺、保国寺、金峨寺等佛教丛林的历史沿革的故事化阐述,和雪窦重显、天童如净、宏智正觉、大慧宗杲、圆瑛法师等高僧大德的宗系及住持宁波寺院时留下的颂古、偈语、公案,让读者对宁波佛教文化的宗系源流的发展有个系统的了解之余也有了些许启发。
《北京文化探微一脉相承:北京中轴线》本书以通俗的语言,简洁而又较为全面地描述了中轴线的确立、完善及改造、延伸,介绍中轴线上一座座宏伟的建筑,展现了这条世界上长而宏伟壮丽的城市中轴线的文化风貌、艺术魅力以及内涵价值。
《唐诗陕西 京城长安》是 唐诗陕西 系列之一。长安是唐代的都城和当时世界上为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大多数唐代诗人都曾到过长安,写过与长安有关的诗作。唐代长安雄伟壮丽的宫舍建筑、车马络绎的旅游名胜、比肩接踵的各色人物、春花秋月的四季美景等,在唐诗中都有诸多反映,诗人们用手中的生花妙笔记录下了唐代长安繁华兴盛的宏大气象与开放包容的时代胸襟。本书共选录涉及唐代长安的唐诗作品近二百首,从不同角度对唐代长安进行描写和诠释。每首作品都做了简明扼要的注释,尤其对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长安地名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便于读者阅读。
《唐诗陕西 秦岭风情》是 唐诗陕西 系列之一。东西绵延数千里的秦岭是中国的重要山脉,位于陕西段的秦岭主要包括蜀道、太白、终南和华山等。喜欢登山临水的唐代诗人们对秦岭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赞美秦岭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诗歌作品。尤其是位于长安以南的终南山,更是诗人们看不足、写不完、歌不尽的名山。本书精选200余首描写秦岭风情的唐诗佳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秦岭的真实风貌。编选者对每首诗都有详尽的注释,尤其对诗作中涉及的本事、背景和秦岭山名、峪名等考证详实,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又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第二辑由上海通志馆主编,立足 新时代,新上海 ,采取 专业学者写大众通俗读物 的方法,图文并茂地讲述上海历史的故事,也反映了上海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向读者展示上海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的城市面貌。 本书为 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 第二辑之一种。陆家嘴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的黄浦江畔,隔江面对外滩。1990年,国务院宣布开发浦东,陆家嘴成为上海蕞具魅力的地方之一。本书分为六个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过全面展示陆家嘴的历史沿革、金融开发区的建设历程,反映了浦东开发开放的伟大成就。
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著名的革命老区 表里山河,伟岸气魄的三晋大地,散落着先人灿若繁星的智慧,也凝结着无数文明传续的印记,她被赋子了太多的历史标签。 不到山西,不懂中国;到过山西,才知华夏。《山西省 十四五 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挖掘和弘扬优秀三晋文化,突出山西华夏文明植根地位,深人研究梳理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开展黄河文化、长城文化、太行文化系统性研究。为了讲好山西故事,我们策划了此套丛书。丛书以 文化 历史 旅游 为主线,以讲好山西故事、弘扬中华文化为目标,依托山西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围绕 黄河 长城 太行 三大品牌,从 表里山河 悠悠长河 文明根脉 民族脊梁 边塞烽火 〝晋商寻踪 土木华章 薪火相承〞八个维度 品游 山西,让更多的人了解山
衢州地处金衢盆地西部,钱塘江的上源,南为仙霞岭,北为千里岗山脉,境内降水丰沛,众多河流汇成衢江,穿境而过。因其西邻江西,南接福建,历来为水陆交通要道,兵家必争之地。衢州的江河湖港、河道变迁、码头桥渡、古城水韵、船民与排民、农耕经济、民俗文化、文化心态,无不与衢江之水密切相关。途经此地的历代文人的题咏诗文也多水相关。衢江之水形塑了衢州地方文化。本书共分十二章:浙西母亲河、江名话古今、迢遥说水路、桥渡码头与塔幢、古城水韵、当代水利工程、水上三民、水与农耕经济、水与民俗文化、水与历代文人、水与衢州人的文化心态、水善若水复返自然,后附有三个与水相关的个案评析。
本书选译自奥野先生二十世纪三五十年代有关北京的随笔文集,记录了他先后三次在北京学习、工作和访问的见闻,回顾他在北京生活的往事,亦侧面书写了北京的风物与人情,见证了这座城市在时代浪潮中的变革。奥野认为,北京有着沉淀数千年温雅而高贵的古都气质,同时也不免被时代席卷,处在新旧交替的变迁和震荡中。他的文字表现了他对古都生活的眷恋、对北京朋友们的惦念,以及对古都风物深情的怀想。从中真切地感受到,奥野先生作为一个日本人,是怎样怀有深厚的 北京情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