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传》是 丝路百城传 系列丛书的重要作品。天津素有 九河下梢 河海要冲 之称,是 一带一路 的海陆交汇点、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天津传》从天津的历史落笔,记录天津与丝路千丝万缕的历史与生活联系,以及它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南北粮绸北上的码头、五大支流汇合的河海要冲、最大人工深水港;通商口岸、租界与历史遗迹;泥人张、杨柳青、相声,铺演热气腾腾的俗世悲欢 一本书,一座城,这里是天津。
《赵焰文集卷一:徽州文化散文精编》该卷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徽州的历史、文化、人物、风情等,充分描摹出徽风皖韵之代表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行走新安江-徽之味》着重介绍徽州予人的文化印象,以新安江的流向为线索,从其源头六股尖写起,一路逶迤而来,描写了沿途的山水人情、风俗典故、历史遗迹、人物事迹,用细腻的文笔,刻画了徽州的自然、文化与历史面貌,牵引着读者踏上一条文化和精神之旅。同时,介绍了沿途的经典徽州美味及其发展传承,不仅有传统的徽菜代表,更有街头巷尾的小吃,将舌尖上的徽州细细道来,由此折射出徽文化的博大精深。《思想徽州-徽商六讲》重在从精神层面解读徽州。从徽商的起源、发展、特点、代表人物、经典事迹六个方面讲述了徽商精神与徽文化的关系,并且通过徽州文化、徽商状况和
《走读宁波》是一本宁波历史文化普及图书。全书贯通历史节点为经,串联宁波影响力的旅游景点为纬,缀珠编玉,交汇时空,以文学性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插图,展现了宁波各个历史阶段的名胜古迹及其文化特色,通过介绍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故事,体现文旅融合、以文促旅的文化旅游新风尚,呈现宁波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通过生动的语言,流畅的叙述,精美的图片,在走进古迹胜景的同时也走进宁波的历史文化,在空间和时间的交汇处品读宁波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因。
桐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浓墨重彩的篇章,自明清以来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桐城文化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的现实意义。高开华编*的《桐城文化八讲》包括“桐城派的源起”、“桐城三祖”、“姚门弟子”、“桐城派的中兴”、“曾门弟子”、“桐城派文章”、“桐城派与新学”等内容,以较为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朋友讲述桐城派的发展演变及代表人物的主要成就。同时,客观分析桐城派自明清以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独特魅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桐城文化的思想精髓,加大宣传、出版力度是理论界和出版界的一项重要使命。
《符号江苏》丛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江苏**公认度和代表性的特色文化资源,其中不少已列为世界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标志性符号,体现着江苏这方水土独有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基因,展示出江苏文化的源远流长与灿烂多彩。《淮扬菜》这本书,从淮扬菜的源起、风味流派、原料、名馔、苏点、名宴诸方面入手,娓娓道来,成为地区发展的 文化名片 。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位于山东济南市西南泰山北麓长清县万德镇灵岩峪方山之阳。自东晋开始创寺,佛图澄的高足僧朗在此建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灭法,佛事遂废,至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再兴。正光元年(520)法定禅师来此游方山,爱其泉石,重建寺院,逐渐兴旺。此后,唐、宋、元、明各代为寺院盛期。盛时有僧侣500余人,殿宇50余座,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直至清乾隆十四年(1749),仍有殿宇36座,亭阁18座,无一不显现出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 海内四大名刹 ,并名列其首。灵岩寺,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区。本书以
本书是杨国桢教授1989 1992年对福建龙岩盆地社会文化的田野调查报告。龙岩介于 福佬与客家之间 ,即地理位于闽西山地与闽南平原的接合处,行政管理曾在客家人主导的汀州府与闽南人主导的漳州府之间流移,语言也受客家话和福佬话(闽南话)的双重影响。作者选取龙岩盆地中心和边缘的三个百年古村落,基于明清以来的民间文献和300位老人对1949年以前历史的回忆,运用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视角和方法,分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宗族与民间组织、婚姻、家庭与妇女、宗教信仰与礼仪等六章展开,记录日渐式微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抢救基层民众对晚清民国的集体记忆,彰显龙岩文化几百年来在福佬海洋文化和客家山区文化交融互动中形成的独特个性。 1988 1994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厦门大学、台湾 中研院 民族研究所联合开展 台湾与福建社会文化比
本书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2022年入选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 ,并强调,边境地区是国家安全屏障的道防线, 要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族群众扎根边陲、守护国土、建设家乡 。西藏社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稳定;西藏边境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作者10余次进藏采访采风。书中用大量事例,多角度、全方位,书写时代、讴歌英雄,饱含深情地讲述了在雪域高原,西藏各族群众、武警官兵、援藏干部、边防战士克服高寒缺氧等条件,扎根边疆、守护边疆,在各自岗位上,为了祖国的安宁,爱国敬业、默默奉献的感人故事。这其中,既有 绝不能把祖国领土守小了、受丢了 的边防战士,又有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祖国领土,一寸也不能少 、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习近平总书记
红色文化在江南社会的形成与拓展是党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但是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仍较多集中于红色景点的形成、党史人物的革命事迹以及红色文化的国际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探讨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红色文化通过上海这一五四运动中的中心城市向江南社会传播的过程。在这一传播过程中,重要的媒介是各种发行量极高、传播范围极广、接受面极宽的报刊。此外,红色文化在江南社会的形塑并非单纯地、被动地受之于上海、北京等五四运动中心区域的辐射,其亦有主动选择以及自我生发的过程,二者是双向互动,互相形塑的过程。因此,为了充分呈现这一双向互动的过程,避免单独研究一份刊物所带来的研究盲点和缺陷,本研究利用五四运动中在上海五份著名报刊 《民国日报》特别是其《觉悟》副刊、《学生杂志》、《东方杂志》、《时事新报》
本书是一本关于宁波文化符号的文化随笔,选取33个独具宁波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标志、地标建筑和先民创造的符号,由点及面地挖掘宁波人文基因,呈现宁波的文化历史脉络,提炼宁波城市精神,概括宁波传统文化IP。与传统介绍宁波历史的书籍相比,本书采用年轻生动的语言和视角,介绍每个符号的前世今生,为读者提供 按图索骥 的便利和 研学 方面的参考,同时增加历史文化叙述,确保 字字有出处 ,在经得起考证的基础上保持文字的可读性。
南京城墙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为了保卫京师而建筑的重要防御工程,是中国筑城史上成熟时期重要的代表作,也是南京城市*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符号。它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为我国古代城市军事防御系统工程、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 南京城墙已被列入中国申报 世界文化遗产 备选项目 中国 明清城墙 组合项目之一。
苏州园林是苏州山水园林建筑的统称,以私家园林为主,已有2500多年历史。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19处。1997年,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盛誉为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苏州园林主要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沧浪亭、怡园等。
北京西山文化带内,文化资源丰富,集中展示了多元的中国文化;传承弘扬西山优秀历史文化,打造首都名片、坚定文化自信,是民族使命,更是时代担当。为更好地将西山文化带所蕴藏的深厚底蕴向世人展示,编撰出版 西山文脉 丛书适时,且意义重大。 西山文化带内有众多珍贵的古建筑,潭柘寺、云居寺、大觉寺等深山古刹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古刹,历史悠久,建筑技艺精湛,是不可多得的传世瑰宝,本书以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的多年研究为基础,图文并茂地反映西山古刹之美,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对其建筑工艺进行简要说明,带领读者走近古刹,读懂古刹,并投入到对古刹乃至古代建筑的保护中来。
京西古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一笔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重要组成部分,京西古道已然成为门头沟区一张金色的文化名片,在实践过程中,愈加发挥显示其文化张力与价值魅力。 本书以人文视觉、文化审美的叙事角度,通过时空感、历 史感、生命感、价值感强化调动,来展现京西古道文化魅力,强调古道文化审美体验。展示了京西古道的起源、演变及其历史文化,阐述其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并对古道文化的发展及利用进行了有益探讨。书中精练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卓尔不群,使人耳目一新,油然而生前往踏勘体验之念。
《岭南画库:林良》是大型画册和绘画史丛书《岭南画库》系列作品中的一部,通过可靠的画史文献和相关传世作品,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查证了明代宫廷画家林良的生平行状,剖析了产生林良其人其画的诸多社会因素特别是历史文化背景,从粤文化、官宦文化和宫廷文化的角度对林良的艺术特性进行宏观定位、微观探究。如分析其文化成因和艺术类型,鉴定他的一批传世作品,理清 l5 世纪宫廷花鸟画的派系脉络及其艺术影响,并揭示出被尘封百年的艺术史实,使林良在中国古代艺术史的形象更加具体和鲜明。
湘西十八洞是党中央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地方,本书讲述了各级领导干部与十八洞村民一道,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将大山深处积贫落后的边远村寨,逐步建设成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模范村的故事。作者彭学明五年八次实地走访,从十八洞一个个鲜活的身边事例入手,展现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乡间村里的具体施行,以及十八洞村民在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后,实现自身命运的转变。
《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本书是作家、学者朱鸿 长安 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作者将长安视作中国文化的一个标本,通过长安透视中国文化,探求其本质和特点。随着 丝绸之路 文化重回大众视野,长安作为唐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丝路上重要的经济、文化的聚集点,两者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吸引人们的眼光。本书是一部极具特点的精彩的文化散文,通过描述丝绸之路及其起点长安的历史发展概况,展现了丝绸之路的兴衰史,汉唐时期长安城的发展以及与丝绸之路发源、辉煌的内在联系,丝绸之路在文化传播、融合中的重要历史意义,以及丝绸之路对促进民族融合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