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是明朝思想家袁了凡所著的诫子书,他以自己一生如何改变命运的亲身经历,为我们奉献了一本透视人生命运真相的家训经典。因其作者真有其人,所述真有其事,流传称颂至今。然而,要真正理解《了凡四训》的内涵,需要有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的基础才行。本书作者郭继承曾多次给青年学生、企业员工、政府机构公务员等群体讲授《了凡四训》,他的释义和阐发,融汇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精髓,同时针对现代人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做了很多外延性的解读,深入浅出,精妙独到。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性之学的宝贵,更让人明白了中国传统的命运观绝不是听天由命,而是 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每个人都可以力争做自己命运的主人,走好人生路。
《游戏的人:文化的游戏要素研究》为引进公版书。 作者赫伊津哈(1872-1945)为荷兰著名的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作为20世纪的杰出文化史家,赫伊津哈对文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提出了 均衡论 ,认为文化可以视作物质和精神的力量的之间的和谐均衡。两者关系的失衡就会导致社会危机的发生。他还提出了 游戏论 ,认为文化始终具有某些游戏的成分和特征,倘游戏成分在文化中衰退,势必会危及整个社会的存亡。 均衡论 游戏论 是他的文化思想中的核心内容。 《游戏玩家》(HOME LUDENS)(原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译为《游戏的人》)是赫伊津哈的代表作,其影响经久不衰,是西方文化史研究的经典著作。该书从游戏的角度阐述了游戏与人的文化进化的相关性。赫伊津哈认为,游戏作为文化的本质和意义对现代文明有着重要的价值。人只有在游戏中
《菊与刀》的前身是一份战时的日本研究报告。1944年,德日败局已定,鲁斯?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委托研究对日政策。她根据文化模式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 菊 与 刀 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从而进一步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得出以下结论: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有并利用日本的缘由行政机构??战后美国的决策与作者的结论一致。 1946年,作者将此报告整理出版,反响巨大,亦成为日本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因其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60多年后依然长销不衰,成为文化人类学的典范之作、了解日本民族的绕不过的经典读本,被称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弗兰克 富里迪广泛借鉴历史学、教育学、文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哲学乃至医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自苏格拉底以来的数百位西方思想家有关阅读(reading)和读写能力(literacy)的经典论述,系统地考察了阅读人群的历史变迁,阅读对不同文化处境中的读者和社会的影响,以及不同时代的主流文化观念和技术变革对阅读之地位和读写能力之意义的影响等。 在此基础上,他还将关注的焦点落在当下,针对人类社会从印刷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的重大历史变迁,对当代阅读文化的独特性及其面临的真正挑战进行深入剖析,对各种贬低阅读和读写能力的倾向及试图回归口传文化时代的幻想加以有力驳斥,对各种功利主义的阅读观和工具主义的读写能力观予以深刻批判,进而主张重建一种 以寻求真理和意义为旨归、拥有改造人类
《中国文化的性格》是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解读中国根性文化与国民性的重磅力作,荣获 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 社科类推荐图书。作者立足当下社会现实,对照世界文化底蕴,对中国文化展开了辛辣而富有思辨性的剖析。通过宏观历史观察与微观文本解构的双重路径,深入解读中国文化的特质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从儒家思想与朱元璋权力逻辑的冲突、清朝高压统治下的民间文化韧性到民国双面性,串联起中国文化的演进逻辑;同时深入《诗经》《红楼梦》《聊斋》等经典,以林黛玉 吃醋 折射的礼教秩序、唐诗宋词背后的社会隐喻等生动案例,揭示文艺作品中的精神密码。此外,本书还有对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世道人心的深刻追问与思考。本书不仅是一面映照中国人精神的棱镜,而且能引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辩证思考,更能为当代人寻找文化归属提供启
在没几个人是干净的大宋社会里,大家都有原罪,那么行事的规矩就是权力的比拼、阴谋的比拼、金钱的比拼,这样比下去没有*的胜利者,*后要分输赢,只有用暴力解决一切。这样一个社会,没有谁有安全感。这样的社会只可能是猴山,奉行的是丛林法则。丛林中的动物互相伤害,所有的生灵,不知道明天太阳升起后,它还会在哪里。 这种丛林法则,暴力为王,没有公平正义。
本书是一本散文集,林语堂在书中谈论了庄子的淡泊,赞扬了陶渊明的闲适,诵读了《归去来辞》,还讲解了《圣经》故事,谈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等等。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方式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中国文明源远流长,延绵千年而未有断绝,造就中国这个超大规模文明型国家的内生动力是什么?本书提出从历史脉络着手,提出“中国韧性”作为贯穿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线,并认为这一意识亦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本书在对比中西文明不同特征及其成因的基础上,通过考察几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和时期——殷周之变、周秦之变、唐宋之变,由元而清以及古今之变,来梳理“大一统”国家的历史脉络,进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坚守“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识底线提供有益支持。
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于1978年设立了 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 ,由新亚书院的创办人钱穆先生首讲,之后三十多年来,每年一次邀请学者到院主持讲座,成为学院的盛事。讲座意在从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对中国文化阐析发挥,以彰显中国文化千门万户的风貌。我们精选了其中八种,形成了这套讲座系列读本。钱宾四先生通过中国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为我们勾画出了中国的民族性,以及中国文化的特征。论述了中国人的性格、中国人的行为、中国人的思想、中国人的文化结构,并将其与西方文化作比较,指出了中国文化的价值所在。得出 中国人要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中国文化 的结论。作者意在唤醒国人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识,以期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文化事业。...
◎内容简介 传统文化的入门读物,一部中国古代文化的说明书。 吕思勉先生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做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衣食、住行、婚姻、族制、阶级、政体、选举、官制、兵制、文字、语言、学术、宗教等,旨在说明文化的变迁, 而推求现状之所由来 。作为吕思勉先生的经典之作,经典性无需赘言,每读一遍,都能带给你新的收获,助你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本次,新增10余幅精美插图,从视觉上直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更有助于阅读理解。
1853年,法国国王路易 拿破仑指派塞纳河省长乔治-欧仁 奥斯曼开启了一项庞大而雄心勃勃的市政改造公共工程。这项改造计划 尽管其间夹杂着战争、革命、腐败和破产 不但让巴黎的面貌焕然一新,还为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城市规划树立了一个典范,并开创了现代巴黎经久不衰的城市布局。 林荫大道、公园、广场、火车站、百货商店,以及全新的公共卫生系统,缀成了它的生命。这场历时十五年的城市革新项目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今天的城市建设者能从中吸取什么经验,让城市变得更宜居、更人性?本书作者鲁伯特 克里斯琴将带领我们回到一百五十多年前的巴黎,看它如何从一个污水横流、贫民窟遍地、疾病缠绕的中世纪破旧城市,一跃成为了举世闻名的 光之城 。
《书法创作过程研究 书法创作论之六》是 书法创作论 系列的一种,该书作为作者书法创作实践中书法理论理论研究,阐述了作者独到的艺术见解和创作思想。作者认为,书法创作就是前识意图与形式理念的相师与相搏,前识意图反映了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和生活状态等等,是创作者生命的表现。书法创作从点画到结体再到章法,整个过程都是通过 以他平他 的形式理念展现出来。
《 唐女郎鱼玄机诗 史话》,是 中国珍贵典籍史话丛书 之一种,本套丛书旨在 为书立史 为书修史 为书存史 。本书介绍鱼玄机生平,诗歌创作,与文人交游,身负命案,死后其诗歌流传及被后人整理收藏鉴赏情况。鉴藏则是本书的重点。作者张波精心构思每一章,章名也都是精雕细琢:*章小字流芳说幼微:故事;第二章 才调情思五十篇:诗话;第三章 故纸数番存宋椠:版本;第四章 解得有情胜无价:鉴藏;第五章 传到千秋尚爱渠:影响;结语 从私人之藏到无尽之藏。张波还将鱼玄机所做49首诗歌附于书后,并撰写精短赏析文字,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鱼玄机诗句。书末附参考文献。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彩插26幅,随文黑白插图76幅。图文并茂,可供清赏。
书名:鲁迅的设计 编著者: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定价: 48.00 ISBN:978-7-5013-7381-9 出版时间:2021-11-30 装帧:精装 【内容简介】 此为以鲁迅先生所做的装帧设计作品为题材的笔记本。收录了鲁迅设计作品32件,其中既有图书的封面设计,也有著名的北京大学校徽设计,也有为书籍封面题写的书名,还有早期鲁迅先生临摹的德国书脊图案,显示了鲁迅先生高超的审美水平和广泛的爱好,是研究鲁迅先生多维度生活及民国时期中国书籍装帧设计史的珍贵材料。 【前言】 鲁迅的书籍装帧是美术界众所周知的,凡有书籍装帧设计的教科书,无不以鲁迅的书籍装帧为例。鲁迅的书籍装帧是以他从小对美术的热爱和多年的美术修养为基础的。在书籍装帧史上,鲁迅也是一面旗帜。 1907年夏天,鲁迅与周作人、许寿裳在日本东京拟办一本杂志《新生》。鲁迅为之付出了不少心血
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影响广泛深刻,成为世界各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特例。本书立足从世界的眼光来观察和研究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互动,以此给我们一个全新的 世界的中国 之新视角。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内容虽然都指向中国文化深植日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的事实,但角度多元,层次分明,侧重不一,内容不尽相同,兼具理论性与故事性。从本书由古推今的讲述与剖析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影响的历史事实及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以认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具体化解读和吸收,这对了解和研究中日文化的交流互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书力图以高屋建瓴的宏观眼光来展现西方文化演进的基本历程。本书由若干篇系列论文和相关演讲录构成,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系统地阐述了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基督教与希腊文化及罗马帝国的张力关系,基督教对中世纪文化复兴的推动作用、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更新、宗教改革运动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崛起和乌托邦理想的深刻影响、西方启蒙思想的发展历程、基督教在当代世界的传播情况,以及当代国际格局的宗教背景等重要问题,*后对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进行了概括性综述。 这些相互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文章,都极力彰显一种大历史观的文化视域,都关涉到西方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基督教与古典文明的文化张力,宗教改革对于塑造西方现代社会面貌的重大作用,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的辩证关系,以及基督教和其他宗教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的现实
人们掌握了生火的技能之后,偶然间发现在优质黏土上烧火,黏土会变得坚硬,这就是陶瓷的起源。当火与土相遇,陶瓷艺术就产生了。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陶器开始,人类的窑烧技术在不断失败中进步,也随着人类的足迹不断传播。 在中国,陶瓷的产生已有三千年的历史,经历了由陶到瓷,再到陶瓷并驾的发展历程,其间诞生了青瓷、白瓷、秘色瓷、三彩瓷、五彩瓷、青花瓷等独特的种类。而在西域的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等地,也发展出具有异域特色的陶瓷工艺,并风靡一时。通过陆上与海上的贸易通道,中国的瓷器吸收了西域的特质,西方人也为中国陶瓷之美所折服,从此陶瓷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千年来,散落在全球各地港口、海岸的瓷片,连接成著名的 海上丝绸之路 。以景德镇为中心的中国陶瓷,是将世界联结为一个整体的里程碑。
《名词中国》一书拣选了60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作为代表,涵盖历史人物、文学典故、饮食器物等中国文化的诸多方面,其中不少词语已经成为现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俗语;作者对这些词汇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考辨,宗镜源流,力图从这些词汇早出现的史料典籍中还原其初的意涵和面貌。因此,本书的写作和出版无疑对人们重新认识中国文化中的一些代表性名词,了解其本初意涵、来源典故及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语义变迁有着重要的价值,让人们在认识日常用语的过程中学习中国历史的博大渊深、濡染中华圣贤的精神风貌、叹美中国生活的物华天宝,提升人文素养和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