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约瑟夫 洛克中国西部的探险经历》是一本以约瑟夫 洛克在中国西部27年的探险经历为主题的书籍,详细讲述了他在云南、四川、甘肃、青海等地的探险历程以及对纳西文化的研究和传播。 约瑟夫 洛克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后加入美国国籍。1922年,他从缅甸进入中国云南,开始为美国农业部采集植物标本,并对中国西部的自然生态、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探索。 在探险过程中,洛克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如土匪的骚扰、军阀的混战、恶劣的自然环境等,但他始终坚持不懈,完成了大量的探险活动和学术研究。在此期间,他为美国《国家地理》书写的文章和拍摄的照片,让西方世界了解到中国西南地区的风貌和文化。后期,他对纳西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深入研究纳西东巴经书和宗教仪式,撰写了相关的学术著作。1949年,洛克因局势变化不得不离开丽
本套丛书集学术、科普、宣传于一体,汇集了几代考古人对良渚文明的全方位解读,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纂小组的努力下,终于付梓,以飨读者。请跟随丛书的指引,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走近良渚,读懂良渚,感知中华大地上曾经闪耀的文明之火;启迪智慧,凝聚力量,唤起我们心底历久弥坚的民族之魂。
封面文案: 人的生产和生活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一代又一代的良渚人生活在这里,又远离了这里。 从良渚文化遗址的环境、动物和植物考古发现,带你勾勒出在环境改变的千年背景下,渚社会的兴衰变革。 内容简介: 随着考良渚考古发掘工作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日益清晰。人的生产和生活都与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由于良渚人长期以来的滥伐森林、开挖沟渠、修筑宫殿,人口的暴增和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加上4200年的全球气候波动事件,加剧了这一地区环境的恶化,河流淤塞、水土流失、垃圾遍野,在洪水来临之时,农田尽毁,巫风盛行的良渚社会食不果腹,再也没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波又一波的良渚人只得背井离乡,离开了这片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直到2000年后的战国时代,新的脚印踏足这里,才
封面文案: 一点二划譬如鸿爪踏雪泥,千头万绪难得仓颉释迷津。 细细玩味良渚人的表情达意,趣味之至。 内容简介: 良渚文化的刻纹工艺,在礼玉重器上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同时,以陶器为主要载体的 刻画符号 也极有趣味。其大量出现在陶器上,玉石器上也有少量发现。由于考古发现的偶然性,很多 刻画符号 出现在破碎的陶片上,导致许多符号信息的缺失。此类刻符的主体图案,也有表意功能,其图案较之具象的图画式图案,有更强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良渚社会进入文明、建立王国,在统一的宇宙观支配下,建设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良渚古城,并作为中心辐射整个环太湖流域。在这如此震撼的超级工程中,如何协调、组织人力、物力资源,稳定社会发展,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一定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除了有统一的信仰作为精神支撑,必要的
封面文案 看似静穆的陶器,其实经过了泥土的锤炼、转台的拉升、胎体的修饰、器表的打磨、烈火的烧灼。以陶器为视角,我们可以看到精彩的良渚世界。 内容简介 器皿所反映的良渚社会,是良渚文明灿烂辉煌的基石。本书以陶器为视角,讲述了良渚陶器的各种特质,阐释了良渚陶器的考古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封面文案:良渚之都,神王之土。先贤营国,百工巧作。数华夏五千年之源头,且看良渚文明之崛起。 内容简介: 汇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们扎根良渚三十多年的努力,本书将以考古事实为依据,从考古一线工作者及专家的视角为读者导览良渚古城遗址的全貌,并简要介绍良渚早期的大型水利工程、良渚古城的等级制度、良渚古城的建设规划等,为大众揭开良渚古城遗址的神秘面纱,还原出一个真实的良渚古城。
在北极圈以北及以南的北极与次北极地区,生活着数十个北极民族。他们在这一地区已经有上万年的历史,并形成了独特的极地文化。本书系统介绍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民族鄂温克族的驯鹿生活习俗和移民搬迁后的生活状态,是一本驯鹿民族文化的普及读物,全面介绍其生计方式、经济策略、社会组织、文化风俗、宗教信仰和艺术表达。
本书以社会学研究中的问卷调查研究方法为主,前期深入田野调查,将文化涵化的各种分析指标量化,尽可能科学合理地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试调查,修改问卷反复论证再开始调查,运用SPSS软件分析调查数据,得出相关统计分析结果。打破民族学、人类学以田野调查为主、问卷调查为辅的研究传统,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全面深入分析皖江城市带安庆回族文化涵化的前提、过程、策略与功能
本书是我社《新疆的生活与文化》丛书中的一种。柔巴依是一种古老的诗歌形式,*初原自波斯,与我国唐代绝句也有着深刻的渊源关系。本书分为五部分:柔巴依之路、柔巴依之乡、柔巴依精选、柔巴依访谈、新柔巴依集。作者用诗歌似的语言介绍柔巴依,创作柔巴依,为读者了解、认识柔巴依打开了一扇大门。
作者李老先生,书香世家,兄弟四人出生于老北京西城区,童年和少年时代居住于当年没收的军阀江朝宗旧宅、兵马司水大院胡同,家里老辈人则住在珍妃故居所在的粉子胡同。李老先生用少年时期的回忆视角,亲手绘制了老北京胡同里历史悠久的四合院到后来大杂院的各种故事。
《哈尼族疾病认知与治疗实践的医学人类学研究》以人类学的视野,对中国云南省境内哈尼族的疾病信仰与治疗实践进行研究。旨在解读这一古老族群的疾病认知体系、治疗体系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宗教信仰生活和宗教仪式治疗,力图展示一个西南古老族群宗教信仰、仪式展演与治疗实践之间相互交错的文化图景。并探讨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哈尼人的疾病信仰与治疗实践乃至社会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该书主要采用 以个人为中心的田野民族志 调查与写作,兼顾相关文献资料的搜寻梳理。数年来,作者跟踪了多位职能各异、角色不同的哈尼族民间草医、土俗医生和仪式专家(师娘莫、莫批、咪谷)。通过大量的接触,记录了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治疗仪式并描画他们的个人生命史和心路历程。
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贵州省18个世居民族之一,全国90%的水族人口聚居于贵州省三都县、荔波县、榕江县等地,都柳江和龙江上游一带是其主要聚居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水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而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本书在充分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贵州省水族节日文化、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工艺、红色文化等进行了较为全面而详尽的民族志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对水族民间文化开展较为深入而系统的分析,以助力水族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展,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启发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鉴于贵州水族主要居住于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本书亦将重点放在三都县及周边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