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礼举要》是李炳南教授从中国古代的三礼 《周礼》《仪礼》《礼记》中摘录的一些日常生活中人们都需要知道的礼节。全文共分十二章,分别为:居家、在校、处世、聚餐、出门、访人、会客、旅行、对衆、馈赠、庆吊、称呼。礼节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一种光荣的徽章!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 礼仪之邦 , 礼 的观念深入人心。《常礼举要》的内容,简明实用,又涵盖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比《弟子规》更详细具体,不仅是童蒙养正的礼仪教育*教材,也是年轻人步入社会的礼仪书,对于成年人来説,此书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是徐醒民老师对《常礼举要》的详细讲解。书中既有对古礼的分析,同时又结合现代人的生活讲解了怎样具体、灵活的运用这些常礼,对现代人生活处事有很大的指导帮助。
赵文彤编*的这本《中国历代家风家训大全》收录中国古今历朝历代近90位名人的教子之论,其中帝王将相、文士大儒不一而足,*择取其中较近于当世生活的内容,根据其训言主旨,分为为人、处世、学习、修身、做事、治家、生活、为官、帝王九类,以通俗简要的文字对每条训言进行评述,力求让每位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能够跨越千年时光,*为直观地目睹各位名人的精神风貌,不仅通过文字内容来提升自己为人处事方面的修为,*借助榜样的力量来激励自己在生活中追求仁善、追求真美。
内容简介 : 本书紧紧围绕吉安17位状元的生平与故里展开。作者一方面尽可能挖掘史料,较详尽地介绍状元的生平事迹;另一方面,他们不辞辛苦深入到状元的故里寻访,描述家乡面貌,记叙状元后裔的生活状况和文化传承,取得田野调查*手资料。除了南唐王克贞和清代刘福姚两位家乡具体地址不清楚外,其他15位状元都是一篇传略,一篇故里游记。
《黑龙江民俗文化系列:黑土萨满》由孙作范、 曲士龙、刘剑锋著。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曾在我国东北地区相当 流行,后逐渐演变为东北地区的萨满文化,并形成了 **特色的民俗活动。 萨满 一词是 巫师 的意 思,是萨满神的替身,是族人的保护者,具有**浓 烈的神秘色彩。萨满通过跳神来祈求健康,保家兴旺 ,超度亡灵,等等。 萨满通神*直接的体现形式就是舞蹈,萨满舞是 萨满进行相关活动时表演的舞蹈。萨满们的服饰和表 演会因族群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萨满表演中所用的 法器主要有神杖、腰铃、铜镜、神鼓等。
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冬去春来,岁月递嬗,时光如流,一个个的中国节在井然有序地轮替着。人们依照时节,付出辛勤的劳作,收获丰稔的果实,感受生活的美好,缅怀逝去的亲人…… 鞭春劝农,新正拜贺,元宵花灯,三月踏青,端午竞渡,七夕乞巧,中秋拜月,三秋尝新,重九登高,冬至馄饨,腊八佛粥,糖瓜祭灶,团年守岁……《图说中国节》叙说了传统中国节日的历史渊源、丰富寓意,展示了中国节日的各种民俗活动。再加上一幅幅形式多样、精美有趣的插图,一个个中国节便形象地再现于我们的面前。 中华民族的每一个节日都是一幅优美的图画,都是一首欢乐的歌。阅读本书,品味节俗,伴随着一个个的节日,我们的生活将更快乐、更美好!
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和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成俗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礼仪的主要功能: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净化社会的风气。
《观音传说》特将群众口头传承的一些观音传说,精选部分,汇集成册,与大家一道分享。千百年来,随着中国老百姓对于观音的尊崇和爱戴,世代流传着许多关于观音的传说。在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在层,当他们面对重重压迫和种种灾难而孤立无援却又企图摆脱厄运时,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以及她那种神奇的幻化和惊人的超凡力量,便成为老百姓希望与期待的寄托。这种寄托,又通过自己的口头创作,演化成动人的观音传说,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观音形象。
祭祀,就是人们用于和神灵沟通的一种常见方法。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民俗系列:中国古代祭祀》从文化视角切入,运用微宏观互渗的方法,从选取典型实例入手,将民俗调查、神话传说、文献记载、出土文物等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对古代社会祭祀现象作了具体分类与描述,拜对其产生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作了深入的探讨,全面展示了现代人们比较陌生的古代祭祀文化。
东北秧歌初起源于插秧、耕田等劳动生活,在其后的发展中,不断吸收民歌、杂技、戏曲等艺术形式,形成了今天广受群众喜爱的一种地域特征极强的民间歌舞艺术。 每逢重大节日,民间会自发地组织各种秧歌表演或比赛。东北秧歌服装的特点是色彩异常艳丽,有的还穿着戏服扮演剧中角色。东北秧歌的表演泼辣夸张、诙谐幽默。其舞步主要分为走、扭、跳、跑几类,其中,以 踩在板上,扭在腰上 为特点,因此,东北秧歌俗称 扭秧歌 。东北秧歌表演时的伴奏乐器主要有锣、鼓、镲、唢呐等,其曲调欢快、节奏感强。
民俗文化因为经济、政治、地域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元性、复合性、阶级性、地域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等特点,它在民间世代传承,有着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乐府诗与民俗的关系错综复杂,以上胪列的内容并不能完全涵盖,但从上所述已足以看出,若要准确把握乐府诗的特点,民俗这一视角不仅是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必须尽可能地将乐府诗放在它赖以产生的民俗环境中加以考察,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文学内部机制的变化。审视乐府诗所涉及的各种民俗事象,揭示它们深刻的内在渊源,有助于解决某些单从文本出发难以破译的问题;从民俗角度关注乐府诗,能够加深对乐府诗文学特征、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拓宽乐府研究的视野;乐府诗既是文学作品,又是民俗的载体之一,发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民俗文化,亦可为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提供研究的资料和有益的借鉴。因此,乐府诗的民俗学研究不仅对乐府研究而言,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对其他文学史和文体史的研究也不无参考意义。
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且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婚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充溢着美好的情感,以及人们对幸福家庭生活的向往。婚姻礼仪作为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现象,在演讲过程中具有传承性和稳定性。好的、合情合理的婚姻礼仪,会受到人们广泛承认而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