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缺少的不是钱,不是被接到一个发达但陌生的世界,而是缺少一个属于自己的、像一个熟悉的家一样的地方。更缺少的是一个长久、稳定、只属于自己或自己班级的、比哥哥更有权威的大人在身边。这个权威需要给他们一个能用上自己的感受的机会。需要让他们与权威共同创建自己的环境和文化。需要的是根据真实感受,而不是根据胡乱发挥的想象而来的创作。这本书想介绍的就是在这方面的一些经历和观察。 卢安克
书海无涯,经典好书读不完,怎么办? 知道读书好,但就是读不进去,怎么办? 读书特别慢,读完又记不住,不能落到实处怎么办? 孩子不爱读书,怎么办? 《得到:速通100本经典》来帮你。刘擎、万维钢、贾行家、李翔等10多位名家老师、专业读书人,精选文学名著、人文社科、商业视野、科学素养、思维工具五大模块100本经典好书,帮你以一本书为钥匙,走进人类文明宝库。用好书武装自己,掌握一整套应对现实世界的知识系统和底层方法。
本书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视角,在分析了国家形象的基本内涵以及当前中国国家形象认知困境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符号尤其是文化符号在传播信息、形成共识、建构身份、塑造形象中的重要作用,具体提出了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建构中文化符号的价值取向、选择原则和传播策略。
本书是全球知名博物馆学研究专家约翰 H.福克(John H. Falk)教授的经典之作。经过多年对博物馆观众的研究,福克教授总结出了观众在博物馆的经历模型。在他看来,这个模型是带有预言性的,其中身份(identity)因素在观众参观中非常重要。在书中,他还区分了5种观众类型,并且分析了驱使他们多次参观博物馆的内在因素。本书对博物馆如何塑造、呈现个人和群体的身份的理解,具有独到见解。无论是对观众还是对博物馆从业人员,本书均具极高的阅读价值。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公共外交”的关注程度急剧提升。所谓“公共外交”,就是关于如何让对方(或者其他国家)理解本国、如何在符合本国利益的前提下,设定和认知世界并引导其言论。它并不局限于何谓外交以及何谓政治的问题,同时还包含如何理解别国或者别国的文化这种更深层次的问题。本书综合诸多敏锐的知名学者近年来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着眼于美国公共外交领域的主要旗手——美国文化中心,探究其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活动理念和活动真实情势的变迁。从文化政治学的角度来考察围绕公共外交的各种言论之争,同时对于美国的国际文化研究和战略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一座博物馆是怎样诞生的?本书以对谈形式,全景式呈现湘博近10年设计、建设过程。陈建明、矶崎新、胡倩、杨晓、黄建成等行业领军人物,从博物馆学、建筑设计、空间展陈设计等专业角度出发,讲述由一个概念到一座场馆的落成,如何做到从一粒沙开始,到建筑、园林、展陈,甚至文创都有着湘博的精神和烙印的一体化设计。本书通过剖析湘博设计建造过程,为专业人士提供生动样本与可操作方案;同时通过国际竞标、辛追夫人的安置、建筑师的奇特遭遇、T形帛画的展现、常设展的紧张筹备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领读者走到神秘有趣的湘博幕后。
\"本书带领我们走进 32位作家、艺术家、设计师和收藏家的书房,听他们讲述藏书背后迷人的历史和故事。其中包括了《我的奋斗》作者卡尔·奥韦·克瑙斯高,设计师品牌3.1?Phillip Lim的创始人林能平,莎士比亚书店经营者西尔维娅·比奇·惠特曼,等等。同时,书中还穿插介绍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19家大大小小、各有千秋的书店和图书馆。 然而,这本书不是关于遥不可及的书房,也不是关于装饰精美的住宅,它展现的是书籍讲故事的力量。家的温暖,来源于被喜爱的事物包围。\"
云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和应用已经成为现代档案管理的新趋势,其中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本书基于信息化系统治理思维、风险管理理论和档案学基础理论,分析了云数字档案馆安全风险的产生、识别、评估和控制的规律,探讨了云数字档案馆风险评估的理论与方法,从组织保障、档案业务管理、信息服务、技术实现四个维度,构建了云数字档案馆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风险评估模型,提出了风险判定标准、风险评估规范和风险防范机制,有助于云数字档案馆的风险防范和运行管控,丰富了档案学理论和方法。
《文品与人品:一个总编辑的读人笔记》是出版家江曾培先生带有个人回忆录性质的散文集,收入五十余篇怀人叙事的散文,记述江曾培先生在半个世纪的出版生涯中与诸多文坛名家的工作交往和个人友谊。全书共分三辑,分别是 前辈:作文为人尽光辉 友人:用生命书写生命 书中人:阅读与行路 。笔下人物包括巴金、王元化、柯灵、赵家璧、徐中玉、陈荒煤、徐迟、金庸、丁景唐、陆文夫等,字里行间饱含智慧与深情。通过这些充满回忆的散文,读者不仅能够体会到一个有眼界、有担当的出版人所具备的文化品格,也可从侧面了解中国文坛以及出版界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长河中的积淀与传承。
《中国目录学史》从中国文化遗产传承、中国学术史、文献传播、知识管理等新的视角对中国近现代以前目录学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重要人物、重要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考证。全书围绕从公元前8世纪到1949年目录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阐述。与以往目录学史著作相比,该书的特点在于:一是改变过去将书目发展史等同于目录学史的做法,从学科出发研究文献、目录与目录学发展的关系,总结目录学发展成就:二是将目录学置于社会背景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揭示目录学对于学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贡献;三是从思想史的角度,重点探讨目录学思想,揭示目录学发展规律。
自2014年起,*总理每年都把 倡导全民阅读 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2016年12月,《全民阅读 十三五 时期发展规划》发布;这说明全民阅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书香中国 全民阅读推广丛书》适时地将倍受人们关注的阅读话题,分解成为家庭阅读指南、校园阅读推广、数字阅读优化、全民阅读导论四个版块,以 书香 为名,依次是《书香传家:家庭阅读指南》《书香满园:校园阅读推广》《书香在线:数字阅读优化》《书香社会:全民阅读导论》,对包括深圳读书月在内的有影响的阅读活动与阅读现象进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阐发、分析。 其中,《书香社会:全民阅读导论》以怎样理解 全民阅读 ,如何具体构建 书香社会 为叙述重点,综述了海内外鼓励读书、推广阅读的重要方略和具体案例,是一部贯彻着全民阅读推广人文理念的指导读物。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清末民国(1898 1937)北京的城市空间变迁史,从城市空间的角度考察近代北京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社会因素与文化表征。本书立足于文化研究的视野,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帝都、国都、故都的身份变化为节点,梳理保守的政治制度、传统的文化观念与现代化两股力量在近代北京的碰撞过程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揭示出传统的政治、文化是抑制北京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因素,也是形成北京传统与现代相交叠的空间形态的主要原因。
为纪念深圳读书月创办20年暨深圳全民阅读发端20年,深圳出版集团全力打造了“全民阅读丛书”系列出版项目,由所属研究机构深圳市全民阅读研究与推广中心负责策划承办,计划持续开展全民阅读理论研究和专著出版,旨在建构阅读理论和阅读学科体系,为我国全民阅读科学化、专业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丛书第一期推出“名家系列”,聚焦我国全民阅读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荣幸地邀请到王京生、朱永新、聂震宁三位作者,分别围绕“阅读与城市发展”“阅读与国民教育”“阅读与时代变革”三大主题编撰思想文集。三位作者高屋建瓴,著述颇丰,历年来关于全民阅读的观点和论述常见于报端,是我国全民阅读事业发展的亲历者、推动者和领航者。 《造就中国人——阅读与国民教育》一书站在教育改革家立场,直面全民阅读现实问题,提出“阅读三问”:阅
本书以 十三五 时期河南文化强省建设研究 为主题,分为总报告、文化事业篇、文化产业篇、专题研究篇、典型案例篇五部分,对河南文化2015~2016年发展情况的总结分析与展望,对河南在 十三五 时期实现文化强省的目标、基础、形式、路径等等问题作了分析预测,并且围绕2015年 文明河南 的建设情况,以及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产业优势进行了研究分析,以城市联盟、陶瓷文化、商埠文化和姓氏文化为案例对河南文化今后文化发展做了展望。
《淮海集笺注》(修訂本)分为上中下三册,对宋代作家秦观(字少游)的《淮海集》四十六卷作精审的校勘和笺注。它以日本内阁文库藏宋刻本为底本,所参校的宋、明、清版本有12种之多;修訂本在輯佚方面比原本 進一步,在系年考辨方面也多有新的突破。此书主体部分是笺注。秦观《淮海集》原为白文,前人无注,原文也不过10万字左右,经过徐培均笺注,已达145万余字。秦观平生博闻多识,因此笺注难度极高。徐培均积多年之力,对交游关系、作品系年、典识、制度等进行了细致的补注,具有推进秦观家世及生平研究的重要意义。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少壮之时理想高远,将身许国,准备为唐王朝的中兴轰轰烈烈地干上一番事业。然而,突如其来的政治打击,顷刻间粉碎了他人生的几乎所有希望。一身去国,万死投荒,从此开始他那如同被抛弃、被拘囚般的谪贬命运,开始了他在遥远空间和漫长时间双重折磨下的无尽等待和煎熬。从“风波一跌逝万里”到“独钓江雪”,从贬谪生涯到儒者情怀,从生命孤独到诗文创作, 学者尚永亮深入讲述柳宗元置身苦难、品味苦难并 苦难的心路历程。 本书深入浅出,通俗好读,有学者的深度、作家的文笔,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人文普及型读物。
永久在线,永久连接 正成为当代社会的 新常态 并且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主要探讨移动终端传播为社会带来的新现象、新问题,为读者全面了解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和影响提供了必要的概念基础,就该问题综述了业界优秀学者的相关观点和理论方法:不仅关注数字传播永久性所产生的外显化行为及社会变革,更是聚焦于其引发的内隐性媒介心理,对这种新媒介生态下的传播范式、数字行为动机、身份建构、社会化过程、政治参与、网络生活与幸福感等不同维度多有关照,为传播学者系统且快速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指导。本书是媒体从业者、传播学者及学生在研究新媒体、媒体效果和传播理论时的书目。
本书以首都城市文化为核心展开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考察,结合北京当前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实践,通过纵向(时间)和横向(空间)两个维度分析首都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问题和实施路径。从纵向维度探究首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当前现状及未来趋势,同时从横向维度将首都文化放在全国中心城市的语境中,在世界著名古都和国际文化城市建设两个层面上凸显首都的文化特色和文化魅力。以此为着眼点,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优化、创意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传播拓展成为首都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问题,正文部分的阐释即是从这四个方面展开。在具体的论述中,结合巴黎、东京、伦敦、纽约等著名国际文化城市的文化建设经验和实践案例,分析首都城市文化建设和软实力提升中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改善提升的方面以及途径
本书一方面借鉴西方传播学成熟的学科分类,即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传播等核心框架,探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文化传播的相关思想、个案或理论分析,另一方面则立足中外传播学 的一些研究领域,着重从舆论传播、说服传播、家庭传播、身体传播、公共传播、修辞传播等观照中国历史与现实情境中的沟通智慧与丰富实践,从而总体上能够建构起中西传播学的对话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