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明帝一夜高卧入梦,见“神入”直飞殿前,大喜。遂派人前往竺圆梦,从而拉开了国人寻佛的序幕……佛教传入中国,似乎以此事件为契机。 事实上,佛教在中国流传的过程,就是佛教中国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南北朝是一个不能不提的时代,梁武帝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作者通过对卷帙浩繁的佛教文献、历史资料的征引、梳理,通俗地为读者讲述了梁武帝萧衍从士族子弟到官场风云人物,从权臣到皇帝的过程。西去东来的主僧、蹒跚西来的佛教、兴佛灭佛的帝王们……渐次登场,佛学对于一个帝王、一个王朝、一个时代乃至千年历史的影响跃然纸上。一段真正的佛学东渐史,如实呈现…… 本书是“佛教往事实录”系列图书的第二部。作者以传记体的叙事风格行文,文笔从容流畅,血肉丰满,是一部既有学术价值又能轻松阅读的好书。
数世纪以来,曹操以中国历 奸诈者的面目示人。另一方面,曹操生于秩序倾颓的汉末乱世,在一定程度上重建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政治秩序。他不仅自身是一位 的诗人,还 了中国早期文学 为灿烂辉煌的时代。在任何文明中,都少有人能有如此才华、取得如此成就,能够在去世后仍如此受关注的 是凤毛麟角。 曹操在历史文献、考古材料以及他自己的作品中给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富的信息。尽管曹操的大部分故事因敌人的诽谤以及数代后的浪漫主义热情而变得混乱不明,但其核心事实仍然可考;很少能有距我们如此遥远但事迹又如此清晰的人物了。张磊夫著的《国之枭雄(曹操传)/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凤凰文库》综合陈寿编撰的官方正史《三国志》及裴松之注释等史料,努力为我们还原一个 为接近历史原貌的曹操。
本书是一部远比的《芥子园画谱》更为全面实用且具更高水准、曾被国画大师黄宾虹高度赞赏、但却被历史长期烟没的珍贵画谱。 本书征集魏、晋、唐、宋、元、明、清及民国初年各大名家的各种画幅、册页、扇面等近千幅原作,集中了历朝名家的绘画笔法,按风格流派和画幅形式进行了分门别类,使初学者很容易掌握到大师的笔法精髓,更便于收藏者进行赏画和藏画。 本书是一部学习和研究历代名家名作的笔法规律的珍贵工具书。民国十三年该书面市后,立即热销于上海滩,倍受美术界专家们的推崇。 本书俯仰古今、寻流溯源,集历代名人画作于一书,汇百家门派笔法于一编。内容之精美,搜罗之宏富,为有目者所共赏。
《论经书诗》摩崖楷书,北魏永平四年(公元五一一年)刻,郑道昭书丹,在山东掖县(今莱州市)。 郑道昭《四五五——五一六》字僖伯,北魏荥伯开封人,为当时官僚郑羲次子,自号中岳先生。少而好学,综览群言,擅长诗赋。其书法成就,史书未曾记载,直到清朝中叶,包世巨、吴熙载、康有为等追述魏碑,皆谓《郑文公》上下碑等为郑道昭所书,遂名著书史。其代表作有《郑文公》上下碑、《论经书诗》、《登云峰山观海童诗》及名山题字等。 该石刻字径六雨,用笔方圆兼备,大起大落,不拘格式。字体雄浑深厚,洗练大言。结体方正舒展,开张洞达,且随字赋形,富于变化。其布局或茂密,或疏朗,依石势自右向左逐渐,具有恽然天成之意趣。康有为《广艺术舟双楫》云:{《去峰石刻》如陈房宫,楼阁绵密
《萧衍评传》是以南朝梁的建立者梁武帝萧衍为叙述对象的专著,书稿在前辈学人评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陈出新,描述南朝梁的建立者梁武帝萧衍一生曲折而丰富的形迹,探讨其一步步“自我得之”的成功之路,剖析其最终“自我失之”的惨痛教训,评论其功过是非、成败得失,尽可能准确地还原萧衍真实的历史面貌。全书体例严谨,表述简洁精准,论述较为平实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