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磊落、爱憎分明、淡泊名利……滕代远留给后辈的是一笔弥足珍贵、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是一个共产党员对理想信念义无反顾的终身追求,也是——位红军战士宁折不弯、顶天立地的革命气节,更是一个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月赂一辈子的满腔热情。
本书解读了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朱德的一生。全书分为七章,内容包括:立志救国、投笔从戎、创建红军、率师抗日、解放人民、建国创业以及晚年峥嵘。
十位军长是一座丰碑,在中国人民心中高耸,是一份记忆,在华夏儿女脑海铭刻,是一份感动,在人民灵魂深处激荡,是一种力量,在子孙后代心中澎湃。他们的奋斗历程已经化为一种精神,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滚烫而炽热,经久而不衰。他们的精神代表的是坚强,是把困难抛在脑后,虽九死而尤未悔的英雄气概。 十位军长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他们生活战斗在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远得已经成了历史;但他们又一刻也不曾离去,近得就在我们心中。 十位军长都很,却又很普通。他们是闻名中外的军事家,得成为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们又是普通人,普通得同样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吴相湘先生是台湾民国史人家,他在本书中所写五十位人物的传记,既是研究著作,也是通俗读物,较大传为小,较小传为大,一编在手,可以尽览民国史上叱咤风云的主要文武角色,既可知史,又可知人。
《名将谱 改变历史的人》内容与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上课学习和课后知识的加强和扩展都十分有帮助。在学科内容上,选取与大众学习、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或知识领域,如文学、历史、艺术、科技等;在条目的选取上,侧重于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基础性、实用性条目;在编纂方法上,为增加可读性,以章节形式整编条目内容,对过专、过深的内容进行删减、改编;在装帧形式上,在保持百科全书基本风格的基础上,封面和版式设计加注重大众的阅读习惯。因此,普及版在充分体现知识性、准确性的前提下,增加了可读性,使其兼具工具书查检功能和大众读物的阅读功能,读者可以尽享阅读带来的愉悦。
《张学良遗稿:幽禁期间自述、日记和信函》收录了张学良被幽禁的数十年间写下的文字。其中《杂忆随感漫录》是张学良在 1957年初用 4个月时间写成的回忆录,约 4万余字。当时张学良渴望恢复自由,因此向蒋介石提出请求,后者要他先写一部书,谈谈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了自由,张学良提起了笔,成文后送交蒋介石,但出书一事如泥牛入海。心灰意冷之下,张学良将稿子扔进了废纸堆。直到上世纪 90年代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张学良口述历史工作小组”的研究者们才意外发现这份文字。当时张学良尚在人世,本欲毁掉它,幸亏众学者据理力争才得保存。 这份回忆录谈及了张学良的家世、成长,以及其在“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中的复杂心境,更披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史实。本书由张学良历史专题研究学者窦应泰编纂而成,即将由作家出版社推出。本
时代在召唤雷锋精神。雷锋精神从何而来,又到哪里去?雷锋用有限的生命谱写青春的赞歌,他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解答了“为谁活着,怎样做人”的人生命题。新时代的我们如何理解雷锋精神,传承雷锋精神,弘扬雷锋精神?江华编著的《雷锋精神读本》大处着眼紧扣时代脉搏,深度解析雷锋精神的内涵;小处人手透过雷锋的一言一行,把雷锋精神落到实处。《雷锋精神读本》读得明白,学得快乐。
本书图文并茂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 刘伯坚,1895年1月生于四川省平昌县。1921年,他与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李富春、李维汉、聂荣臻等人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曾任中共旅比(利时)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总支部书记。1923年,刘伯坚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为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团负责人。1926年刘伯坚回国,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应邀到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即原西北军)总政治部副部长。大革命失败后,冯玉祥投向国民党蒋介石。刘伯坚被迫离开冯部后,先后从武汉到上海,做党的秘密工作。1935年3月4日,刘伯坚率部队转移突围时,在激烈的战斗中身中数弹,不幸负伤被捕。1935年3月21日,刘伯
傅作义、刘峙、顾祝同、何应钦、阎锡山、陈诚、白崇禧、钱大钧,是国民党军中八位赫赫有名的高级将领,史称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他们的人生道路无不受到蒋介石的支配和利用,功与过、荣与辱、成与败,都与蒋介石这个名字密不可分;同样,蒋介石的功败垂咸也与这八个人有着难以忽略的内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