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运用详实的史料,记述了和珅如何从一个普通满族官宦子弟,凭借机敏聪颖被乾隆帝赏识,继而在仕途中一路飞黄腾达,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但又在乾隆故后被嘉庆帝治罪赐死的历史过程。还以大量实例刻画了和珅贪婪无度、心胸狭隘,但又注重亲情、热爱家庭等性格特点。可从中看出他不仅会借取悦君心谋取私利,积累大量财富,但同时也具有较好文化素养、很强办事能力和技巧的一面。通过勾画的一个真实丰满的和珅,也可对清朝乾嘉年间的社会政经生活窥见一斑。
张居正是明朝后期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中国历的改革家之一。他从荆州的一个普通家庭起步,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万历首辅、神宗皇帝老师,以及明朝中兴的奠基人。 张居正对明朝的弊政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颇有建树。但是,为了推行改革措施,张居正也曾经使用过不光彩的手段,其个人生活也难说检点。生前,他位高权重,一言九鼎;死后,却被剥夺谥号,查抄家产,祸及子孙。否定了张居正改革成果的大明帝国,也走向了灭亡之路。 阅读本书,读者会对张居正这位王朝的改革家有更深刻的理解与同情,对传主所置身的那个时代有更清醒的认识与反思。本书不仅有相当突出的学术成就与研究价值,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与实用价值。
房玄龄(579—648),唐初名相。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隋末进士,任隰城尉。唐兵入关后,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后封临淄侯。参与玄武门兵变,助李世民取得帝位。贞观元年为中书令,后任尚书左仆射(宰相),掌管国家大事,兼修国史,制定法律,并主持重修《晋书》。他掌管政务20年,与杜如晦、魏征同为唐太宗的重要助手。被李世民称为“筹谋帷幄,有社稷之功”。其与唐初另一名相杜如晦并称“房、杜”,是为良相的典范。其座右铭是“理国之道,任于公平正直”。
皇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之政治上的代表,其政治上的一切举措、作为,最能反映出封建政治的本质与特征。皇帝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之中,有的睿智有的愚蠢,有的明哲有的昏庸,有的豁达有的狭隘,有的有的渺小……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历史上的功过、得失、是非,往往相去甚远,不可同日而语。 通过他们,不仅可以看清封建社会中皇帝们的种种面貌和旨趣,对他们作恰如其分的评价;同时,还可以从恢廓的视野考察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前进与阻滞、兴盛与衰败之所由来,以丰富人们的历史认识,增益人们的历史智慧。 本书是在史事方面对中国历代皇帝进行综合研究的一个初步尝试。本书收录自秦迄清历代皇帝,按其朝代顺序编次。对每一皇帝均略述其生平梗概、主要事迹、重大举措,评论其为君之道、成败得失、是非功
阎立本(约公元601-673年)唐代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临潼)人,祖籍榆林盛乐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工书法,擅人物、车马、台阁,有“丹青神化”、“ 冠绝古今”之誉。取法张僧繇、郑法士、扬契丹、展子虔,而能“变古象今”,笔力图劲雄浑、尤精肖像、长于刻画性格。传世作《步辇图》、《历代帝王图》、《锁谏图》《萧翼赚蔺亭图》等。 《历代帝王图》,又名《古帝王图》,描绘了西汉至隋的十三个帝王像,每一像均有题名,按顺序如下,“前漠昭帝刘弗陵”、“光武皇帝刘秀”、“魏文帝曹丕”、“吴主孙权”、“蜀主刘备”、“晋武帝司马炎”、“陈宣帝讳顼在位十四年,深崇佛法,日召朝臣讲经”、“陈文帝,在位八年,深崇道教”、“陈废帝伯宗在位二年”、“陈后主叔宝在位七年”、“后周武帝宇文邕,在位十八年,五帝共二十五
本书对晚清著名思想家和杰出外交家薛福成的生平和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采取按传主生平事迹为主线的写实手法,将薛福成的生平事迹及其思想划分为几个主要发展阶段,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进行分章阐述。既论列传主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历史作用和阶段性贡献,更充分揭示其思想发展和变化的脉络。鉴于薛福成系近代中国直接跨出国门、向西方世界寻求救国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故作用用较大的篇福,对传主晚年出使西欧的历史实践及其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对西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考察,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对如何改造中国、使其由贫弱走向富强的探索,都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在具体肯定其开风气的启蒙作用的同时,又如实指出其历史的局限性,力求使读者能具体领悟到:薛福成在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过程中,
全书在翔实史料的基础上,缜密考辨,写出和珅从普通官学生,到权倾朝野的“二皇帝”,最终被缢杀于狱中的一生。和珅是弄权敛财的巨贪,可政治上并非庸才。 和珅在编纂《四库全书》中的作用,在与英国使团谈判中做了哪些事,乾隆内禅期间,乾隆、嘉庆、和珅三者间微妙关系,和珅擅权期间谁是真正反对者,乾死后嘉庆如何追杀和珅,书中都有详细叙述。尤其是,书中指出,和珅擅权,政以贿成,促使“康乾盛世”结束,颇有历史借鉴意义。
本书是《中国范仲淹研究文集》,书中具体收录了:《范仲淹夫人张氏墓志考》、《论范仲淹与范朱两个家庭的关系》、《范仲淹重商的认知与实践》、《范仲淹对传统民本思想的实践及其意义》、《范仲淹的文学思想及其创作实践》等文章。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