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美龄自述》是宋美龄言论、文章的合集。由于特殊的身份和作用,百年来,宋美龄留下许多文稿,文稿发表时期大都集中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中期的20年间,50年代中期以后,国民党在台湾的统治开始进入稳定期,蒋介石开始培养蒋经国接班,开始退居二线,宋美龄文稿相应减少,晚年也有少量文稿出现。 《宋美龄自述》形式有文章、谈话、演讲、书信、电函等。内容包括:留美生活回忆,宗教观念,对南京政府政绩的歌颂,反共宣传,抗战和爱国主义宣传,对思想作风、伦理道德、人格修养的阐述等。为了完整展现宋美龄的整体面貌,本书对上述内容的文稿皆有收录。
《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孙中山》全面介绍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伟大而光辉的一生,以及他在领导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辛亥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捍卫革命成果和推进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孙中山先生具有一种伟大的精神,其伟大之处,首先在于他对真理和光明的不懈追求,和他坚持为谋求中国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而斗争的方向毫不动摇;其次在于他永不被困难与挫折所屈服,反而是愈难愈勇、愈挫愈奋,正是这种坚忍不拔,感动和激励着革命志士与人民大众;其精神的伟大还在于他的无私奉献,不求私利,他把任职或辞职都看做是革命和斗争的需要,而与个人私利无关,因而他可以坦然面对,从容去留 中山精神是孙中山留给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读
民国初政坛上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黎元洪几乎都参与其中:从武昌首义到南北议和,从民国成立到与南京临时政府分庭抗礼,从 二次革命 到袁世凯帝制自为,从民初政争到张勋复辟,从法统重光到小站夺印,从废督裁兵到外交争强等,无不见其政治身影。在民国的政治逻辑下,他拥袁又倒袁,但却位尊而言轻;他从政三起两落,却职高而权弱。他既是封建的卫道士又是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处于政治的旋涡而又时常游离其外寄情于商。历史的风云际会,当人们问及 孰知黎公何许人也 之时,他却对民国政治的演进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章士钊(1881--1973),著名爱国人士,辛亥革命重要活动家之一。字行严,号秋桐,湖南善化(今长沙)人。清宋任上海《苏报》主笔,积极鼓吹反满革命,协同黄兴筹建华兴会,早编译出版专著宣传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迹,颇具影响。辛亥革命后,先后任《民立报》主笔,南北议和南方代表,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曾主编《甲寅》周刊,在学术界引起极大反响。章士钊先生在辛亥革命时期积极著文立说,为现代中国早期的政治理论和司法制度建设做出了贡献,影响深远。 本书详细描写了章士钊辛亥革命及以后各个时期的重要活动,阐述了他对现代中国政治学术的巨大影响,是认识和汲取章士钊思想遗产的较好读本。
《陈其美》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辛亥著名人物传记丛书 的其中之一,对辛亥革命和重要人物的了解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依托丰富史料记载,多方位展现陈其美的传奇一生,介绍了他与孙中山、蒋介石等人的传奇交谊,对学界不同的评价进行的叙述和讨论。
张謇不是革命家,然而却与辛亥革命发生密切联系。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张謇选择了实业与教育,欲以实业与教育救国。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等多家企业,并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南通博物苑、女红传习所等,他所有与政治有关的活动,都从实业和教育救国的前提出发。辛亥革命前,他参与发起立宪运动;辛亥革命后,他任南京临时政府总长;1913年出任袁世凯政府农商总长;袁世凯称帝后辞职南归。1926年病逝,给世人留下一个号称全国模范县的南通。本书详尽描写了这位状元实业家、教育家艰难而不平凡的一生。
被称为 中国帮主 的杜月笙,一生叱咤风云,闯得猛、玩得火、斗得凶,他闯荡上海滩的基本要素是:足智多谋、隐忍薄发、坚韧不屈、蛮橫霸道而又不露声色、杜月笙的口头禅是: 我的箭头指向上海滩,我的疆界要越过十里洋场! 他不但出入黑白两道,游刃于商界、军界和政界,而且将触角伸向金融、工业、新闻报业、教育等多领域,这在当时的中国,都可以说是 *的。 在发迹、晋身过程中,杜月笙如此如鱼得水,除了他过人的投机沾营本领与玩弄权术的狡诈外,真正依赖的的办法,就是 取之于土(烟土),用之如土(粪土) !
这是一部有关孙科的人物传记。军阀混战的黑暗时代,在父辈高扬的旗帜下,向着真理的曙光,坚毅前行。孙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军阀们有枪杆子,有笔杆子,有资金有实力有派系有圈子,孙科游离于军阀派系之间,有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想方法,聚手段,向着目标,拆除挡在前行路途上的栅栏,搬开石头,冲向*。一次又一次失败,没有灰心,没有失志,用心力用智慧,在国民党高层,在国民政府顶层,摇旗呐喊。孙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一次又一次登顶,然而,在*之上,遭遇更大的狂风更强的雷击,人生事业理想信念,一次又一次被洗礼。民国时期的政治官场是如此的险恶,民国时期的政治人物,是如此的命运多舛,后人不禁拍案惊奇。
孙传芳的人生极具传奇色彩:幼年寄人篱下,历尽世间艰苦;中年投军,鼎盛时威震东南;晚年看破红尘,一心向佛。他,聪颖过人,文韬武略;他,好战成性,视战争为消遣。孙传芳的一生,正所谓: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新老版本随机发货)
《大国海图人物志:蓝色波涛里的帝国梦寻(李鸿章与北洋水师)》侧重描写李鸿章海洋观念的逐步形成与发展,他把建立海防、海军的这一理念投射在实业、军队建设中去。他经营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说服朝廷购买引进洋人舰船、聘请洋教官,组建北洋水师。但是整个北洋水师还是沿用封建制度的官僚体系,种种人事、技术问题频繁出现,不过又一一被李鸿章忽视,他在封建体制下的变革是不可能成功了。甲午战争战败后,他作为海洋战场上的主要领袖,签署了《马关条约》,落下遭众人唾弃的骂名。全书以清廷内的海陆之争为中轴,前面探讨李鸿章海洋、海防观念的形成,结尾处把李鸿章作为一个时代的悲剧人物处理。
章太炎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他既是辛亥革命的元老,又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国学大师。他的经历,无论作为英雄豪杰,还是作为文学家学术家,都极其丰赡而有魅力。作者成功地勾勒出大师的形象轮廓,对他的意义也有精彩的论述。
杜月笙是中国近代上海滩青帮中的人物,其原名月生,后由国学大师章太炎引经据典,为其改字镛,号月笙。他生于乡野,家庭寒微,童年便父母双亡,虽有继母与外婆抚养,但生活境况几近孤儿。杜月笙十四岁到上海十六铺鸿元盛水果行当学徒,因无人管教,便于工作之余在上海结识了一些街上的混混、流氓和一些游手好闲之徒,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而沾染赌嫖之习。况且当时的上海滩人事繁杂,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皆有,加上他童年读书甚少,为生存计,便成了这个染缸中的一员。 虽然往事如烟,但知道杜月笙者仍大有其人。而知其人者,皆自书本中获知,且多为小说家言。而言杜月笙者,又皆以丑化其人为能事,道其非嫖即赌,与人勾心斗角,唯利是图。但就实际而言,杜月笙有嫖赌之习是实,然绝非他一生都如此作态。倘若如此,杜
胡耀邦,1915年11月20日出生,1989年4月15日去世,籍贯湖南省浏阳市,曾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中共中央总书记,被誉为“中共民主第一人”。本书主要记述胡耀邦同志从1975年到1982年的政治生涯,着重描写了他主持中央工作的经历。
《向忠发的浮沉人生》一书通过十三章五十一节,运用纪实文学的写作方法,采取时间顺序,详述了向忠发充满矛盾的一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不断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曲折与艰辛。全书语言生动,内容充实,发人深省,既可以作为党史读物,又可以作为普及知识的大众读物。
任弼时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领导人之一,是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有着 人民的骆驼 之称。他出生在偏僻乡村,自幼勤奋自学,博览群书,并富有绘画、音乐才能。他在艰辛生活中磨练了坚韧的意志,培养了吃苦耐劳、勇敢坚强的性格,陶冶了沉静稳重的性情。上中学时受到毛泽东、何叔衡、萧三的影响,为追求真理,获取人生真谛,不顾病痛,历尽艰险,奔赴苏联莫斯科学习。他靠着一天200克黑面包,忍受着各种恶劣的条件,努力学习,把马克思主义的真经带回了祖国。
《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主要笔墨集中于自1976年到胡耀邦去世前的这段时期。该书记述了胡耀邦作为普通人的生动一面,其中附录的许多家庭图片为首次公开出版。 “父亲热爱人民,热爱大自然,也喜爱各种动物。‘文革’初期,不知是哪家的猫,在恐惧的抄家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洗劫京城时,避难来到我家……那是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虽然我们兜里的钱不多,市场的供应也极少,父亲常会突然很有兴致地跟我商量:‘给咱们家的猫买点小鱼吃吧?它要生小猫了,家里没有什么东西喂它。’” 这样家长里短的细微小事,在满妹女性细腻、温婉的叙述中一一道出,这是一个女儿眼中的胡耀邦。“无论世人如何评论我的父亲,在我这个当女儿的眼里,他首先不是领袖,而是一个最慈祥的父亲,一个最善良的益友。他从没打过孩子,甚至都没
《陈布雷回忆录》一书为陈布雷于1936年及1940年所写之回忆录合辑。书中讲述了陈布雷的家世、求学教书以及工作生活的一系列经历,再现了一个真实的陈布雷。陈布雷是民国历史上一位传奇人物,作为典型的旧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