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 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 。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2021年是辛亥革命胜利110周年,也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5周年。为此,以此书奉献给海内外广大读者。
跨越3个世纪的宋美龄,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光芒四射,瑕瑜互见。非仅凭恃其出众的才华和超卓的智能,更重要的是 妻以夫贵 的幸运。蒋宋的结合是二十世纪中外历*突出的一场政治婚姻,权力与财势的结盟。她有与生俱来的聪明、美丽与手腕,加上孔宋家族的强力后援与美国背景,使她在权力、财力和魅力的交织中,成为中国近代百年*有争议与影响力的女人。 她是一个 不世出 的政治人物,具有多重性格和不同行事标准;她知道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为重,却不忘袒护孔宋家族营私误国与外戚干政;她以爱心关照战争军人遗族与孤儿,自己亦乐享锦衣玉食和荣华富贵。 宋美龄的神秘命运一向是华人关心、好奇的对象。本书是宋美龄命运的解密,有百余张首次公开的照片与手绘国画,包括她远离政治中心后的几十年隐居生活,与蒋介石之间的情感, 夫人外交
选取10个左宗棠不为人知的侧面:选择、交友、用人、家风等,全面复盘其人生路径及命运抉择,展现一代名臣的光与影,揭秘左宗棠从问题少年到晚清战神的逆袭之路。
本书是现当代中国史研究专家从事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三十多年的总结之一。内容涉及毛泽东、邓小平、陈云、张闻天、华国锋、胡乔木在历史时期某个侧面;如毛泽东、洛甫(张闻天)合作为核心的中共代领导集体的初格局,毛泽东如何纳谏、如何评价邓小平;邓小平与1975年的整顿,邓小平如何第三次复出,在历史转折中邓小平如何坚持毛泽东 ,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始末;陈云在历史转折中的独特贡献,陈云有口皆碑的几个高招,三代领导人如何赞陈云,陈云名言解读;长征中、西安事变中、庐山风云中、动乱年代中的张闻天,张闻天在中共党史上的十大贡献;华国锋领导粉碎 四人帮 始末,如何评价华国锋等等。本书内容丰富独到,史实清晰真切,文笔老辣流畅,史料价值与文学价值兼顾,不愧为一部具有珍贵历史价值的力作。
亲身前敌,打响南昌*枪; 九月来信 ,支持*领导工农红军;从万隆到亚非拉,和平共处影响世界;杀伐决断,铲除党*危险的特务;组织《东方红》汇演,与文艺工作者酬唱相和;西花厅里的海棠花,见证恩来与小超 只羡鸳鸯 的幸福爱情 周恩来的一生,既有投身革命、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远大抱负,又有相忍为党、甘居幕后的默默奉献;他不仅在军事斗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且在更显诡谲的谍战中,杀伐决断、手操胜券,富有远见的领导开创了无线电侦查事业;他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纵横捭阖,在经纬万端的国家建设中呕心沥血、躬亲筹划。周恩来不单单是体国经野、辅世长民的开国总理,也是思想深邃、高屋建瓴的理论大家 我们敬仰周恩来,更应该了解他,走近他。听身边秘书娓娓道来,看史学名家详细解读,不同寻常的著述方式,多维视角的
本书收录的家书部分,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为蒋介石与他前后几个妻子间的书信,记载了他的家庭婚姻关系。二为西安事变中、抗日战争时期和 1949 年蒋介石与宋美龄之间的书信电函,记录了那段历史时期中国政治、外交的一些场景。三为蒋介石对儿子蒋经国、蒋纬国以及孙儿进行教导的书信,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子孙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家书附录中辑录了蒋经国所撰《我所受的庭训》,比较系统地叙述了他受乃父教导的情况。 本书选录的蒋介石日记,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蒋介石早期日记中有关婚姻家庭情况内容的摘录,以及早期(1919 年 1926 年)政治、军事活动内容的摘录,并附有其记述在永丰舰随侍孙中山经过的《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第二部分收录了民国时期几个重大历史事件,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发生和 1949 年退出大陆时蒋
本书是目前国内关于 共和国勋章 获得者、老英雄张富清的文学传记读本。作者深入陕西洋县、湖北来凤,走访了张富清出生、成长、工作、生活过的所有地方,与张富清老人促膝长谈,从他本人及其身边亲友、同事、战友的口中,获取了他94年人生长河所经历的大量完整丰富的细节素材,从解放战争的硝烟战场到平凡的工作岗位,从旧社会苦难的童年生活到新时代琐碎的家庭日常,作者将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梳理布局、取精用弘,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饱满的创作激情凝结成了这部真实感人的《张富清传》。 全书沿时间脉络,分26个节点,完整细腻地勾勒了张富清95年的本色人生:一辈子的 突击队员 、两种对待公私的坚决态度、三枚军功章背后的出生入死、四次转折的无悔抉择、五次为民造福的笃行实干、六十年深藏功名的谦和风骨、七个岗位的默默奉献。老英
本书是根据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 的出版计划,再从《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和《文史资料选辑》中精选部分文章补充而成,现更名为 百年中国记忆 民国政要 丛书之一。全书按照时间先后把蒋经国的历史过往分为三编 初登仕途:从溪口到南昌;主政赣南:一个人的社会实践;时移运转:走向权力中心与败走台湾。书中收录的49篇文章,皆为蒋氏身边人所亲历、亲见、亲述,事迹鲜活且具较高史料价值,是了解蒋氏生平的重要参看读物。
本书由刘源上将撰写,宋平同志作序。全书13万余字,刊登200余幅图片,融入62段二维码,以图文并茂的视频书vbook形式,分18个大的部分,多维、立体地展现了刘少奇在国防、军事和军队建设方面的丰功伟绩。其中,不乏作者作为家属掌握的史料及补白新解,并以独立视角来评析提问。本书的出版,有助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聚起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为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磅礴力量。
我社2000 年前后曾出版过《我所知道的蒋介石》,不过其中内容较少,本次是在其基础上重新整理,重新查阅了整个文史资料,包括文史资料选辑,文史资料存稿选编,中华文史资料文库等,经过筛选,终确定了50 篇文章,这个篇幅大大超过2000 年版,总字数达到56 万字左右,内容也更加丰富,基本涵盖了蒋介石在大陆政治生涯的各个时期。在基于文史资料的图书中,本书应是对蒋介石有关资料做了全面的整理。
刘瑞龙同志是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经历了建立工农武装、万里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苏皖军政委员会书记、淮北行政公署主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委员、民运部部长、第三野战军后勤司令兼政委等职务,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纪念刘瑞龙同志诞辰100周年,我们特出版《刘瑞龙文集》。《刘瑞龙文集》共五卷:前三卷分别包括四个历史时期的文章。卷: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第二卷: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第三卷: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两卷分别为回忆录和诗词。本书为第1卷。
刘少奇冤案,现在已经成为历史。作为一个政治事件,它已经得到了公正的完满的解决;但作为一个历史现象,它还会继续成为史学家研究的对象,特别是为关心和研究“文化大革命”的人士所重视。 《刘少奇冤案始末》“文化大革命”中的刘少奇一案,是这场动乱中牵涉面最广、受害人职务最高、后果最为严重的案件,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被打成“反革命修 正主义分子”、“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的冤案为世人所重视,本书从准确的史实、可靠的资料中合理分析,给读者以清楚的叙述。
跨过厚厚的大红门,看见的是历史的风雾尘雨,岁月的一页尚未写尽,砚上的墨早已凝干 章士钊之女、乔冠华遗孀章含之,拨开时光的重重云烟,细叙昨日旧事残梦:记忆中的父亲、共和国岁月的悲欢离合、人生的起起伏伏
本书作者回忆她和周总理亲眼目睹或亲身经历的往事。 从常人的角度看周恩来,看到的是一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总理标准像; 从家人的视角再看周恩来,会发现他更为深邃复杂的人格魅力; 这幅真实展现周总理的全景图,对很多细节的记录,读来莫不令人感动、伤怀…… 周恩来总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自幼在总理身边长大,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了他老人家许多鲜为人知、感人至深的事,通过深刻的思考、饱蘸深情的笔触,她将这一切传达出来,成为部亲人回忆总理的作品。
本书完整记述了刘公武先生爱国爱民、追求光明的一生。 1903年,刘公武出生于华容县城的一个商人家庭。青年时代,他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在复旦大学时成为学运先锋,因参与学潮被退学回乡,随即身体力行参加了湖南农民运动,遭反动当局通缉后,他远走南洋谋生,后为探索德意志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恢复重建的奥秘,赴德国留学。 九一八事变后,刘公武从海外毅然回国,任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总司令部上校秘书,辗转塞北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国民党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少将政治部主任,竭尽心力培养抗日军政人才;任武冈县县长,颁布新政,贴近民生,开化民风。 抗战胜利后,刘公武任湖南省政府委员兼秘书长、省民政厅长等职,协助程潜、唐生智、仇鳌等促成湖南和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公武先后任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参事室
《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近代湖南名人既有地方特色,又具全国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抽掉这些湘籍名人,一部中国近代史就会变得不可理解。反之,深入研究湖南近代名人,可以有力地促使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向纵深发展,也有助于宏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研究过程中,我从报刊、图书、档案中搜集到大量的宋教仁资料,仅宋都仁本人的佚文就有50余篇,这不仅大大增强了我研究这个课题的信心,也使《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建立在扎实的资料基础上,还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宋教仁与中国民主宪政》是林增平先生和郭汉民负责的“近代湖湘名人研究”课题的子课题之一。林先生去世后,课题由郭流民先生负责。此书从确定大纲到出版,也渗透着郭汉民先生的心血。
叶剑英(1897—1986)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广东省梅县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毕业,后曾入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特别班学习。早年参加粤军回粤驱逐桂系军阀、讨伐陈炯明、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北伐之役,参与创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领导广州起义。曾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中央苏区东南战区总指挥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参谋长、红军前敌总指挥部参谋长、红军陕甘支队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部参谋长;八路军参谋长、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中央军委参谋长、军事学院副院长;军事调处部中共代表、中共中央后方委员会书记、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兼政治委员、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兼市长、中共中央华南分局书记;广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
何澄(1880~1946),字亚农,自号 两渡村人 ,别号 真山 ,灵石县两渡村人。幼年入私塾。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其兄长资助下,自费赴日本振武学堂学习,两年后被选为批公费留学生,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接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发动留学生剪除头上的辫子以示革命。光绪三十一年(1905)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后,由谷之慎介绍,成为山西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第二年,奉命回国进行革命宣传,在山西大学堂发表演说,鼓动宣传革命,影响很大。回到日本后,被同盟会选为由军事骨干组成的 铁血丈夫团 ,山西还有阎锡山、温寿泉等被入选。宣统元年(1909),毕业后回国,被清政府分配到保定军官学校任教官,在学员中继续宣传革命。后赴上海任职。宣统三年(1911),在上海响应武昌起义,任起义沪军的二十三师参谋长。民国建立后,追随孙中山,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