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开现代艺术启蒙教育之先河。他在国学、诗词、音乐、美术、戏剧、书法、篆刻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造诣,是一位中国20世纪前半叶光耀一时的艺术家和风华才子。后来,他斩断尘缘,又成为一位拔乎其萃的佛门代表人物,被誉为僧德昭昭的云水高僧。 可以说,无论入世还是出世,他都向世人呈现了他凡事认真、勇猛而精进的一生。 作者汪兆骞先生从与李叔同亲友、学生的交往回忆中,从纷繁庞杂诸多史料的考伪辨正中,寻访李叔同鲜为人知的人生踪迹,和隐秘曲折的心路历程,力图还原一个真实、有温度、去神化的弘一大师,呈现了他将丰富、复杂和谐统一于一身的人性特质,摹画出百年中国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的生动侧影。
由贾来生著的《中国历代张天师评传(卷4)》共 写了元明时期第四十二代至第五十一代张显庸的生平 情况、历史迹遇、嗣统履职及社会影响等,客观公允 地展现张天师各具特色的历史风貌。
纳博科夫为俄裔美国小说家、文学批评家,被公认为20世纪杰出的小说家和文体家。小说《洛丽塔》的出版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其他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微暗的火》《普宁》《荣誉》、短篇小说集《菲雅尔塔的春天》、回忆录《说吧,记忆》,文论《文学讲稿》《独抒己见》等。纳博科夫工于写作形式及文体的创新。他就像一个高明的魔术师,用变幻无穷的手法来展示复杂多变的世界。 《独抒己见》为“大师批评译丛”之一,谈及了生活、艺术、教育、政治、电影以及其他种种近现代主题。那些尖锐的、机智的、让人着迷的想法——从俄国大革命到“洛丽塔”的正确读音,所有的一切——都一一体现在这里。
苏慧廉,英国人,传教士,的教育家,欧洲的汉学家。他一生的时光都在中国度过,他的故事,却少有人知。在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这三个字与许多历史大事件、历史名人关联密切。 二十岁出头的他,漂洋过海从英国来到中国,他的未婚妻也追随而来。他的孩子出生在这里,并由此开始了一生与中国的缘分。 他在温州定居二十余载,设立禁烟所,修医院建学堂。学习温州方言,编撰便于外国人学习中文的《四千常用汉字学生袖珍字典》,向西方介绍中文典籍。 由于他在教育方面的杰出才能,被聘为山西大学堂的总教习。随后受聘牛津,成为牛津大学汉学教授。而苏慧廉之后的继任者,正是陈寅恪(因二战未成行)。苏慧廉的女儿,长大之回到中国,创办培华女校,这是林徽因的母校。他是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的英方代表,是让英国庚
《民间神话人物传记:地藏菩萨大传》精彩地描绘了传说中的地藏菩萨过去累生累世利益众生,救度众生的感人事迹,更描述了传说的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及地藏菩萨救济地狱众生,提倡孝道,教人如法超荐祖先,敬信三宝的殊胜功德,展现了“地藏法门”的修行心要。《民间神话人物传记:地藏菩萨大传》同时记述了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的化身金乔觉(新罗王子)出家修行成就的故事。
汉娜?阿伦特与丈夫海茵利希?布鲁希尔的书信同她过去几十年中所出版的众多通信文集[与卡尔?雅斯佩尔斯、马丁?海德格尔等]相比,具有其特殊的地位。没有任何一封信能表现出该书信作者之间这种真诚的信任和理解;所涉猎的话题及人物之广泛,是以往任何书信都难以比拟的。无论是私人话题,还是说艺论道;无论是对大自然的感慨,抑或是对国际政治事件的阐述,字里行间都流露着一种挚友般的至诚真情。 正是由于作者间的亲密关系,使得本通信集成为其他出版物的补充,是阿伦特遗作中能表现女性的敏感、温柔、依恋的文字记载。这些书信记录了
李叔同,20世纪中国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前半生,他学贯东西,才华横溢,堪称中国现代音乐、戏剧、美术之先驱;后半生,他勇猛精进,慈悲度世,修成佛门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被誉为“人天师范”。 他是谁? 出家前,他是三少爷李文涛,风流才子李瘦桐,留日学生李哀,白马会参展画家李岸,俳优戏艺人李惜霜,教书先生李叔同,断食后脱胎换骨的居士李婴……出家后,他是佛门弟子弘一释演音,战乱时立誓殉教的晚晴老人,过化民间、以佛偈与弘法济世的善梦上人。 一人,一名,一辈子,能做好便是不易,而李叔同用了六十三年时间,完成了常人的许多倍人生。 为什么? 因为他的人生是不断体验又不断重造的过程,他有一颗无处安放又渴望得到安宁的心。他设计,并亲身实践了如戏似梦,旁人无法超越的一生。 “我的性格很特别,我只希望我
这本《使徒保罗传》由吴涤申编著,为“丛书”之一,讲述了使徒保罗的生平事迹。全书分为十章,内容包括:传奇人物保罗、保罗入道历程、保罗次传道、保罗第二次传道、保罗第三次传道、传道罗马、最后的日子、保罗书信、保罗的影响、保罗秘事。
她虽然出身寒微,却救人无数。怀着对天主的信仰和对人性的尊重,她确实影响了全世界,使其在许多方面有所改变。虽然她从未治理国家或统领军队,但她不愧为一位世界领袖。她和她的追随者以慈悯的精神,去帮助他人减轻痛苦,重建自尊,并让他们心中对未来燃起希望。 特蕾莎修女的话言犹在耳:“不要管我们做了多少,要问我们投注了多少的爱;不要问我们付出了多少,要问我们付出了多少的爱。在上帝眼中,没有一件事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奉献给上帝的刹那,立刻化为永恒。”
弥勒佛袒胸露腹,喜眉乐眼,笑口常开,这位[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憨态可居者,能够令人一看便顿生亲切之感,在人们的心目中,世俗化了的弥勒佛早已不是高贵的神,而是一个乐观豁达的好朋友。 本书以生动有趣的故事,风趣幽默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了未来佛的弥勒,为什么在印度时其位置不在天王殿,而是在大雄宝殿中间?来到中国后弥勒佛又为什么会与玉皇大帝的儿子金枪太子,五代的后梁时期的布袋和尚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微妙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