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克 布洛赫齐肩的中世纪史学大家 米歇尔 福柯向他致敬 《国王的两个身体》作者康托洛维茨 ***完整传记 忠实还原20世纪一颗杰出的头脑、一个伟大的灵魂 阅读他的一生,我们不仅会了解这个人,而且将缩短与人性的距离。 本书围绕康托洛维茨,以他的代表性作品《腓特烈二世皇帝》和《国王的两个身体》为节点,交织他那个时代的大事件,以及他所交往的德国海德堡、英国牛津和美国伯克利的知识面孔,讲述了这位伟大的中世纪史学家多彩而戏剧性的一生:他摆脱了思想的桎梏,成为世界ji的大师,在行动和思想上投身时代,以及发表他zui受赞誉的惊世之作 《国王的两个身体》。 作者勒纳耗费二十余年,致力于为传主提供一幅全面的画像,不仅深入康托洛维茨的思想,还对他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予以了准确而细致的刻画,不仅使读
《葛维汉在华西》是关于美国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博物学家葛维汉(David Crockett Graham,1884 1961)的自传性作品,由葛维汉在晚年根据所写日记、文章等创作而成。全书以简洁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记录了葛维汉出身贫困家庭,历经贫苦童年、艰辛求学的过程,以及他从1911年到1948年在中国的生活、工作,较为完整地反映了葛维汉从童年、青年到壮年的人生经历,以及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研究、参与三星堆考古发掘等方面取得的学术成就。值得关注的是,葛维汉在中国三十多年的经历,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从辛亥革命到1948年的历史,为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自80年代起,沈公的名字就在出版圈如雷贯耳,他主持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策划 新知文库 现代学术文库 丛书,在知识界、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他任主编的《读书》杂志,被青年读者视为精神启蒙,影响了好几代读书人。 1931年9月26日生于上海。1949年至1951年初,在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院采访系肄业。1951年3月考入人民出版社(北京),任校对员、秘书、编辑等。1986年1月任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出版《宽容》《情爱论》《异端的权利》《随想录》《蔡志忠漫画》《金庸全集》《爱默生集》等影响大时代知识面貌与格局的人文图书,十年后退休。 1980年3月起兼管《读书》杂志编务,任副主编、主编,迄1995年12月。 1997年起,主持自己的 工作室 ,与辽宁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 书趣文丛 新世纪万有文库 两套大型丛书及《欧洲风化史》等上百种
邵洵美(1906 1968),浙江余姚人,现代诗人、作家、翻译家,中国现代出版家。 邵洵美早年曾留学英国,回国后开始参与编辑出版事业,先后创办或参与创办过金屋书店、新月书店、一般书店、上海时代图书公司等,创办出版、编辑过《狮吼》、《新月》、《诗刊》、《论语》、《时代画报》、《时代漫画》、《万象》、《自由谭》等期刊杂志,编辑出版过现代作家 自传丛书 、 新诗库 以及英文版《论持久战》等重要的有影响的著作。他既是出版豪门的才子,又是慷慨助人的 海上孟尝君 ,既有过购买德国*印刷机的壮举,也有过与鲁迅论战的是是非非,他曾组织过影响一时的 花厅 ,也曾在上海的租界开展抗日文化活动。本书从学术的立场出发,以其出版编辑活动与思想为重点,重新观照这位中国现代出版史上重要的出版家的出版活动及其贡献,全面研究并叙述邵
这是一本传记,是一本音乐简史,也是一本文学作品。作者将三条戏剧化的主旋律巧妙地编织在一起:18世纪的巴赫和他遗失组曲手稿的历,1纪末的卡萨尔斯和他发现组曲的始末;21世纪的西布林醉心于组曲并不断寻求的过程。为了创作本书,作者前往巴塞罗那,又来到比利时,采访了许多大提琴家,调查了档案资料,参加了相关会议,甚至亲自拿起大提琴……这一切都是为了揭开围绕大提琴组曲长达三个世纪之久的神秘面纱。
我国回族是由历史上的“回回”穆斯林移民演变而来的。明清之际,正值该民族经历了长期的中国化和本土化后其文化思想和民族意识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期间,该民族中涌现出了一些精通伊斯兰经典和儒家等多种文化并具有回汉双重文化气质的知识分子(“回儒”)。正是他们,在伊斯兰哲学的基础上,同时也在宋明儒家理学的全面影响下,创造了我国一个新的理学体系一一“回回理学”。明清回回理学的创立,不仅是对其本民族的巨大贡献,也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极大贡献,从特殊意义上看,它也证明了回汉两族之间由来已久的密切关系。本书的三位传主,就是曾经为这一理学体系的创造做出过极大贡献的回回理学家。其中,王岱舆是这一学术体系的主要的开拓者,是他创造性地探索了译著(伊斯兰汉文译著是回回理学的具体著述方式)的目的、任务、内容
本书是关于清代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戴震的一部大型评传。全书将能收集到的有关戴震的生平事迹放在其学术思想、科学思想的演进中叙述,夹叙夹议,注意到将这位清代流的学问大家的深奥的学术问题和哲学问题作具体缕析,有较强的可读性。全书以戴震的治学方法和哲学思想的逻辑发展为贯串,评介了戴震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学术文化背景、前后期思想的区分及其转变动因、经学成就、自然科学及其科学哲学成就、史地学成就、人文科学的语言解释哲学成就、新理学道德哲学、经济伦理及其朴素辩证法成就等。
刘宗周是明末的一位著名的儒学大师。 明代中叶以后,以阳明为统领的心学弊陋日显,以至流为空虚,宗周生逢其时,对王学末流之诟病勉力匡挽,思以补偏救弊,其学说远承近接,提清诚意,归约慎独,由阳明会通程朱,并反溯《大学》、《中庸》,而独出义理规模。应当说,王学末流之病,经由宗周的一番着力扭转,学风逐渐趋于健实和客观。 宗周一生。主要是学者的一生,虽然他很早就走上了仕途,但他一生实立朝者却只有四年半,其余大部分时间勤于著述。宗周思想推本于濂溪及程朱,而与程朱又皆有龃龉;得源于阳明,而为说又另立系统;受教于许孚远,而其学非许氏所能范围;切磋于高景逸、陶奭龄,而其思想迥非高、陶所能和同。人们认为,刘宗周是宋明儒学的殿军,此说当不为过。 本书系统地描绘和评述了宗周一生的思想发展,
本书探讨了清朝乾、嘉时期崔述在疑古辨伪、考信求是的学术生涯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论证了崔述在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形成的特有的学术思想、政治主张和对历史、自然的理性思考,以及他的历史局限性;同时也评介了崔述思想的影响及其历史地位。 书中揭示了崔述辨伪考信的精神,对传统的观念不是要必於从,也不是要必於违;而是要从事实出发,先分清虚实真伪,再评论其是非得失。要考问周详,考而後信;要考古必确,析理必精;要为天下的公言,不是一已的私意。同时也指出了崔述既要实事求是地进行辨伪纠谬,却又要尊经崇儒,事事都要以经书为准,都要考信於六艺的矛盾属性。
丘濬是明成化、弘治年间的中央重臣,曾担任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明代史家称他为“中兴贤辅”、“当代通儒”。虽然他是明代深具影响的学者和政治家,但过去有关他的研究却甚为贫乏,致使他的贡献一直湮没无闻。 本书通过对丘濬的生平、著述和从政经历的探讨,以剖释他在成化、弘治两朝政治改革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其中特别指出丘濬在弘治初期对孝宗皇帝的辅佐,从而缔造史家所称颂的弘治“治世”。
阳明后学可谓人才辈出,各种学说思想及概念术语亦互相交错、头绪纷杂。通常以为聂豹、罗洪先是阳明后学中“归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黄宗羲《明儒学案》把他们列入“江右王门学案”,并对罗洪先的思想有较高的评价。聂、罗所提出的“归寂”、“致虚守静”以及“收摄保聚”等学说,在当时的王门当中以及思想界所引起的反响不容忽视。但是历来对他们的研究不可谓多矣。 《聂豹罗洪先评传》作者力图把聂豹和罗洪先放在整个宋明理学以及阳明学及其后学的思想发展过程当中,来考察两者思想的内涵及其与王门其他诸子的思想切磋和意见争辩,以求充分展示两者在阳明后学当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思想风貌,并对其在阳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加以重新审视和厘定。在《聂豹罗洪先评传》的附论和附录中,对于历来重视不够的归寂派的后劲人物——王
扬雄早期以辞赋闻名,晚年对辞赋的看法却有所转变。他评论辞赋创作是欲讽反劝,认为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另外还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看法,把楚辞和汉赋的优劣得失区别开来(《法言·吾子》)。扬雄关于赋的评论,对赋的发展和后世对赋的评价有一定影响。扬雄在《法言》中还主张文学应当宗经、征圣,以儒家经书为典范。对于后来刘勰、韩愈的文论,颇有影响。 扬雄在散文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如《谏不受单于朝书》便是一篇优秀的政论文,笔力劲练,语言朴茂,气势流畅,说理透辟。他的《法言》刻意模仿《论语》,在文学技巧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一些优点,语约义丰,对唐代古文家发生过积极影响,如韩愈“所敬者,司马迁、扬雄”(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此外,他是“连
赵翼是清代乾、嘉时期颇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他文史兼擅,为“乾隆三大家”之一。在近一个世纪的生涯中,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而且亦有不少历史研究著述传世,其思想包蕴丰富、宏阔博深,很有代表性。本书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丰赡翔实的历史资料,生动描述出赵翼一生的业绩,同时。又采用夹叙夹议、传评结合的方法,鲜明地勾勒出其思想演化的轨迹。本书对赵翼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治史思想及创作追求的独特风貌与文化渊源,逐一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剖析与论述,终确立其在史学研究与文学发展中的特殊地位。
陈亮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其学说以当时理学的高度繁荣与国势之疲弊赢弱这一现实矛盾之体认为基本前提,以社会之现实政治事务的恰当措置为核心,要求实施各项制度之改革,促进民主之实际利益的普遍增进,以实现中原恢复之大业。其功利主义思想的一般倡导,虽与理学思潮不相和谐,却代表了欲使宋朝走出其时代困境的卓越努力,并提供了一种有异乎儒学“从圣之道”的价值判断模型,从而拓展了人们的思维领域。本书是一部研究陈亮之生平事迹及其思想学说的专门性著作。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作者重新考订了陈亮的生平,匡正了有关记载之误;系统地研究了其史学、政治、哲学、军事、文学等方面的思想内涵,并论述了陈亮之学的历史渊源及其与朱学、婺学及永嘉之学的相互关系,在许多理论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见解。
本书传主是西汉著名学者,易学家京房。鉴于历来对他作系统研究的较少,本书主要从京房著述的残存资料直接切人.力图从他的著述中介绍和评述京房的时代和他的学术影响。京房在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氛围下探讨了易学与社会、与自然界的多方面的联系。他企图建立起易学的宇宙模式、天人模式,企图建立起宇宙或天地间一切事物相互关联的模式,并企图从其可能建立的模式中解释和预测一些事件的发生和趋向。京房未能完成他的探讨,就在宫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中丧生。所以他留下的著述是不完整的,多半是引述者摘录的片断。本书努力通过这些资料的探讨,建构出京房学术的可能的系统和说明他对后世的影响。
陈献章是广东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兼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于一身。他上承周敦颐的濂溪之学,又糅合二程朱陆张载等诸家之学说,提出了“以道为本”、“心具万理”,且又“天地一气”、“道通于物”的虚实互参的新哲学体系,创立了“江门学派”,其学影响到王阳明和王夫之。本书在扼要考辨其治学和人生道路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陈氏“以道为本”且又“道通于物”本体论主张,同时又分析了他“心具万理”、“学贵自得 ”的心学理论,进而分析了他的入世进取与自然超脱的理想人格、“用则行”“舍则藏”的处世态度和“半醒半醉”的人生态度,以及爱国恤民的政治思想、有教无类启发自得的教育思想、以道为诗以涛为教的诗学理论。后又介绍和评价了陈氏弟子湛若水的“体用一原”论和“随处体认天理”的主张。进一步厘清了陈献章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