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理性”正在从心理上加强中国人的思维力合,使这力量不仅如古代那样表现在技艺发用中,而且也能表现在极巴抽象的符号思考中。传统经过挽战而革葡,恰好符合“实用理性”并非先验性而是“经验合理性”的概括提升的“本任”。 情本体是乐史文化的核心。所谓“情本体”,是以“情”为人生的最终实在、根本。但很少从从哲学上这么说,困之个问回便是,讲“情本体”还算不算哲学?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作者发表过的有关哲学诸问题的旧作,另一部是新作《论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虽是以往观点的再次重申,但依作者所言,是“圆心未动,扩而充之”,更加充实和丰满,提供了哲学上的基本观点、视角、问题。
本书是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书中具体包括了:徐爱录(至十四条)、又(五五至一六七条)、答罗整庵少宰书(七二至一七七条)、黄修易录(第二三七至二四七条)、传习录拾遗(至五一条)等内容。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龚自珍是清末道光年间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近代位、浪漫主义诗人。他以巨大的思想勇气,继承了古代的传统思想,又以今文经学微言大义的手法,揭示封建主义的腐败黑暗,呼吁社会的改革更法,宣传了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掀开了近代思想史新的一页。本书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评述了龚自珍的哲学、政治、历史、经济、伦理和言语学思想,评论了龚自珍的诗、词、散文创作,充分肯定了龚自珍在中国古代、近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所占有的地位,指出龚自珍的思想和创作对近代社会的重大影响。本书凝聚了作者对龚自珍多年研究的心得,反映了国内龚自珍研究的现有水平。
罗洪先(1504—1564),字达夫,号念庵,江右王学的重要代表。本书是研究他生平、思想的专著,打破了以往就概念范畴进行分析的单面的哲学方法,结合罗念庵个人的特点,回到历史世界,把握其思想与生活际遇、时代背景之间的互动。在义理分析上,以体知、工夫为脉络把握念庵之学的活的精神。 笔者将念庵之学置于相关的生活一历史脉络和工夫一体知脉络中加以把握,这样的脉络、语境(context)正是哲学研究所容易缺失的层面。因此,在篇章结构上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罗念庵的生活一历史世界中勾勒其思想之演变、心灵之变动,其理论学说在实际生活中的落实,及其对历史事件、时代问题的回应;下篇则从工夫一体知的角度分析其言说与其工夫进境所具有的“切己”关联和逐步推进,进而本体一工夫一境界相互推进,走出了一条致良知的渐修进路。同时
清代的西北边疆史地学十分兴盛,是清代学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也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书以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发展的进程为线索,把有清一代西北边疆史地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研究。并将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划分为四个阶段,初步将清代边疆史地学联结为一个不断演进的整体。首先从宏观上探讨了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研究的历史条件、发展阶段、主要成就和特点,然后再从微观的角度,以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人物和代表性著作为个案,进一步探讨了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巨大成就。 本书不但研究清代私家在西北边疆史地学上的成就,而且重点考察了清朝官修《西域图志》、乾隆、嘉庆《大清一统志》之“西域新疆统部”和《新疆图志》的学术成就,最后得出“清朝官修《西域图志》的
《日本的思想》是丸山真男的经典名篇。它对日本近代思想史上的各种重大问题,如天皇制、思想的杂居性、传统与现代化、革命……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放到整个日本思想史的广阔视野下来讨论,概括出日本思想的一些结构性特征,对我们了解日本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本书包含了五篇演讲稿,编排上比较完整,篇是《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第2篇是《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第3篇是数理读经,第4篇讲英文读经,第5篇讲成人读经。书名用第二篇演讲稿的名字“读经教育的全程规划”。作者从胎教讲起,那意思就是,早期接受(婴儿与小童)是储存灌输涵养型的,要避免理解型的,不要要求他懂,避免以大人的接受过程进行儿童教育。这就是读经教育的基本原理。在幼儿、少儿期,反复阅读一个东西,就打下深深的烙印,那么反复阅读什么呢?作者认为应该读经典,即“经”,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精华。在此原理指导下,还讨论了数理读经、英文读经、成人读经,可谓作了全盘规划。
《蔡元培传》作为“国学大师丛书”之一,出版已有十四年。今夏,作者张晓唯对这部写于1992年的书稿进行修改和增订。此次增、改的主要内容涉及:蔡元培主持北大的六年一章增加“辞离北大以后”一节:元老参政和学界领袖一章,增加蔡氏晚年政治活动及在中央研究院的若干细节:增写交游一章,详述传主不同时期与各类人物的交往,借以展现不同侧面和场景。此外,最后的岁月及其他一章增加适量内容;附后的生平学术年表,略微增加北大时期和晚年从政时段的若干活动。
新闻业不必然创造民主,民主也不必然制造出新闻业,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正是当今世界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媒体研究学者迈克尔·舒德森在本书中所要论述的核心问题。以美国媒体为研究对象。但辅之以比较研究的文本背景,作者把新闻理解为既是故事讲述又是事实指向的操作模式,正是在这样的新闻报道规范与框架下,作者围绕今天的公共知识是什么和应当是什么这二者之间所产生的诸多争辩进行了阐释。本书为舒德森近年来最有代表性的论述文集。
本书系统、、完整地介绍了20世位的教育家、清华大学已故校长梅贻琦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实践和人格精神。梅先生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中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北京和新竹的两个清华大学。梅先生的“大师论”、“通才教育”、“学术自由”、“教授治校”等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忠诚无私”、“寡言沉稳”、“刚毅仁爱”的人格精神,不正是照亮中国教育走出迷途的时代灯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