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吧,生活》为摇滚界大腕基思·理查兹的目前自传。通过《滚吧,生活》,基思·理查兹毫无保留地讲述自己的童年、创作、恋情等,重现他由无名小卒到呼风唤雨的风云人生。 基思·理查兹自小受外祖父加斯耳濡目染爱上音乐;在母亲影响下听摇滚乐;在斯图牵头下创立滚石乐队;为做音乐、为生存而偷酒瓶;遇上心爱的女子;像偷窥狂那样为写歌找灵感;一连九天不睡觉录歌;在美国巡演,和警察过招;逃离英国;成家;结识圈内各色人士;遭遇亲朋故去;遭到队友米克的背叛…… 《滚吧,生活》记下了基思·理查兹的名言:这就是我的摇滚人生。信不信由你,我没有忘记这之中的一丝一毫。谢谢夸奖。
众多令人仰慕的作曲家都曾被卷入动荡的历史大潮中。莫扎特、贝多芬、威尔第、德彪西、肖斯塔科维奇 只要聆听他们的音乐,几百年的历史浮沉就会再现眼前:我们似乎可以闻到法国大革命的气息,看到一个统治时期的辉煌与衰落,甚至感受到旧时独裁政权的冰冷。一个又一个音符划过耳畔,我们仿佛又经历了他们当年所经历的,连他们的时代也变得熟悉起来。音乐里蕴藏着令人意想不到的能量。当然,我们可以单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这些作品,但我们无法否认:音乐家们也在乐谱中讲述着自己的信念,勾勒着周遭的社会百态,描绘着心中的理想世界。
克劳迪奥 阿巴多(1933-2014),意大利指挥家,音乐艺术家。对中国的爱乐者来说,阿巴多是一个响亮的名字,可谓耳熟能详。早在1973年,他就率维也纳爱乐乐团来北京演出。2009年,阿巴多率琉森节日乐团在国家大剧院为北京的爱乐者奉献了四场高水平的音乐会。 阿巴多是我们这个时代伟大的音乐艺术家之一,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音乐,担任过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伦敦交响、芝加哥交响等世界闻名的交响乐团指挥,以及斯卡拉歌剧院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等世界*歌剧院的音乐总监。伟大的柏林爱乐正是因为有了阿巴多,开启了艺术生命中的全新篇章。阿巴多一生录制过几百部音乐作品,为音乐的普及做出了很大努力。 本书以时间为轴,从阿巴多儿时的家庭音乐氛围,到他在米兰音乐学院和维也纳的求学历程;从他连续获得两项国际指挥大奖,到步入伟大的
《贝多芬传》是罗曼 罗兰的代表作《名人传》中的一部传记。在贝多芬、米开朗基罗与托尔斯泰三位文艺巨人的传记当中,罗曼 罗兰冠以贝多芬首席地位,足可见这位饱受命运摧残却依旧热爱真理的旷世奇才的影响力。古典主义后的旗手与浪漫主义的先驱的人格魅力给予罗曼 罗兰心灵的震撼与感动,如其交响乐中人同命运的对抗与和解一般,崇高而壮丽。仅仅聆听过贝多芬的音乐的人,会为其作品中极富感染力的旋律如痴如醉;而那些翻阅过贝多芬生平的人,再听贝多芬,则会领略到不同以往的风景:听那寂寥的月光下,一个孤单却绝不媚俗的高贵灵魂,时而怒吼,时而悲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本书由傅雷先生翻译,语言精湛,文辞雅致,实为外文名著的中文译作中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品。
本书是一部我国著名作曲家刘炽先生的个人传记。全书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了刘炽先生一家在北京、沈阳、盘锦等地的工作与生活,通过点滴细节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家形象,披露了《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英雄赞歌 》等经典旋律的创作历程,展现了刘炽先生乐观幽默、正直豁达、尊贤爱才的性格特点及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执著与探索。 全书以刘炽小女儿的视角讲述了 我的父亲刘炽 的生活往事及艺术人生。在作者笔下,刘炽先生既是一个普通人,有着自己的坚持和喜怒哀乐;也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用卓越的音乐才华谱写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又是一位慈爱的父亲,对子女言传身教;同时也是一位良师益友,与其他艺术家们一道为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殚精竭虑。文笔细腻真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宏观处见时代背景,微观处见细节亮点,是一部
......
马卢雅文忆述了儿子马友友童年及少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带领读者一起经历这位传奇大提琴家由出生到入读哈佛大学这一时期的成长过程 他惊人的音乐天分如何被父母发掘与培养,他与家人相处的片段、小时候淘气的事迹、父母亲对他个性发展的影响,还有他如何克服成长时必须经历的困难、怎样面对文化冲击和危机,后如何踏上成功之路,成为古典音乐界璀璨的明星 生命是艰苦的奋斗,而痛苦是成长过程的一部分。 马卢雅文讲述儿子早年的故事,是希望其他父母亲及年轻人读了这本书以后,会受到激励。这是一本关于马友友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奋斗与成长,关于家庭的爱与关怀的书。
刘炽,被誉为 新中国代表性的人民音乐家 ,他以六十年的创作生涯,创作了包括《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等众多经久传唱的音乐作品。评价他的作品 很有中国气派 ;周总理曾说刘炽是 我们延安长大的孩子 ,创作的《祖国颂》 有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本书以刘炽在延安时期、抗战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为祖国、为人民谱写时代乐曲为主线,讲述了刘炽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弘扬了这些经典音乐作品传递出的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是一本能够丰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现实题材文学作品。
本书是叶永烈先生为*名作曲家、小提琴家马思聪所作的传记,记录了马思聪完整的一生。马思聪是驰*中外的作曲家、小提琴家,曾以一曲感情深沉的《思乡曲》牵动着无数海内外赤子之心。但在 文革 中遭受迫害,被定以莫须有的罪名。叶永烈为了破解马思聪的身世之谜,曾先后多番走访搜集资料,并查阅公安部档案室里有关马思聪一案的档案文件,更获得马思聪本人及其家人提供的宝贵意见和私人照片。叶永烈以充满感情的笔触,翔实记述了这位大师从童年时代初登音乐之殿,至抱憾客死异邦的一生历程,真实完整地记录了马思聪在 文革 中受到的迫害,又生动地描绘了他在遭遇厄运时仍以一颗赤子之心情牵祖国的心境,读来让人唏嘘不已。
不管迪伦还有多少其他身份,他终归是一个明星 带着偶像的光环,散发着无穷魅力,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神秘莫测,本书重新强调了迪伦的摇滚明星身份。作者既是流行音乐的研究者,又是鲍勃 迪伦的粉丝。从自己亲历鲍勃 迪伦演唱会的体验写起,以时间为节点,在空间叙事中,以新的视角洞察迪伦的职业生涯,探讨了他在民谣复兴运动中以明星身份的亮相(作为 一代人的代言人 ),以及他在创造一种全新的音乐类型 摇滚 和一种全新的明星类型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作者还重新阐释了迪伦后来的职业生涯,如何受其早期明星形象的影响,如何在他挣脱明星身份限制和责任的各种尝试中得到重塑,这些内容无疑使本书愈加贴近当下,而毫不过时。
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中国现代音乐目前杰出的作曲家。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包括《黄河大合唱》《太行山上》《二月里来》等500多首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为中国的新音乐运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赞誉他为“人民的音乐家”。本书结合冼星海的书信、日记以及学生、故旧的追忆评述,以生动的文字、翔实的史料呈现出冼星海执着于音乐和理想的一生。
美术史家陈传席对现代中国画坛名家与大家的点评,由近年在《江苏画刊》等杂志上的同名专栏结集而成,其中很多篇目在发表后曾引起震动。著者对长期为人所忽略的大家进行挖掘,并在进行印象式批评的同时,结合讨论中国画的一些现象的和问题。散文化的笔法具足文人性情,显示了著者力倡的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每当你沉醉于肖邦的夜曲,亦或流连于短小精悍却包罗万千情感的序曲,听着无拘无束的情感从指间流露的即兴曲,在风情万种的圆舞曲中摇摆,在犹如童话剧般的叙事曲中畅想,在铿锵有力的波兰舞曲和马祖卡中感受战斗的英雄赞美诗和灵魂之舞时,是否想过要去了解这位音乐家的生活,他这一生经历了什么?是什么成就了他?这是一本全面而详尽的肖邦传记及乐评,讲述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分析了肖邦的经典音乐作品。通过此书,你可以了解到肖邦所处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等一系列不为公众所知的史实和轶事。
这是一本集人物传奇和作品于一体的独特传记。 弘一大师,李叔同。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 凡尘 39 年翩翩公子,佛堂 24 年得道高僧; 他是我国首位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他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的恩师; 他是著名画家潘天寿的引路人; 他是*早将话剧引入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先驱; 他主编了我国*本本音乐期刊,代表作《送别》感动数代人; 他英年出家潜心修佛,以 弘一法师 名冠天下。
全书共分为九章,记述了陆启铿各个时代的经历,分别是:*章,启蒙。叙述他童年不幸染疴及战乱中求学的经历。第二章,大学时代。讲述他在中山大学完成学业的经历。第三章,走进数学所。回顾他在华罗庚拔擢下进入数学所及师从华罗庚的经历。第四章,成果初现。复现他专攻多复变函数论并开始崭露头角的经历。第五章,“陆启铿猜想”。论述他奠定了今后学术地位的巨大成就。第六章,跨越学科。记录他在理论物理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第七章,多事之秋的苦乐。回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第八章,承担更多责任。记述他出任数学所常务副所长的付出、收获与遗憾。第九章,夕阳无限好。描写他晚年的学术和社会活动。
伟人的力量在于改变了人类的命运,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周愿同编撰《莫扎特》一书的目的是希冀青少年读者追寻历史足迹,传承伟人精神,点亮梦想之光。 1756年1月27日,在奥地利的萨尔斯堡,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出生,他是欧洲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莫扎特》一书从日常生活曲折有趣、多姿多彩、富有启发性的小故事中传达莫扎特不同的特质及取得成功、成就的道理,把传主不平凡的一生经历,全面、立体、多彩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于愉快轻松阅读中吸取养分,得到启示。而优美的文字对青少年的提升写作能力有一定熏染。
保罗在书中简要梳理了莫扎特的生平,包括作为神童的青少年时期、作为宫廷乐师的萨尔茨堡时期以及作为自由职业音乐家的维也纳时期;他还结合莫扎特音乐作品的主要体裁,包括宗教音乐、室内乐、歌剧、协奏曲和交响曲等,列举了其中的重要作品及他的个人最爱作品。对于一些历史聚讼,保罗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关于莫扎特的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他的财务状况(包括那些让许多莫扎特热爱者感到难堪的借信)。由丹尼尔·约翰逊撰写的附录则讨论了莫扎特岁时在伦敦居留15 个月的经历,并假想了这样一个问题:要是莫扎特当初选择定居伦敦,音乐史又将是怎样一副模样?
对古斯塔夫·马勒而言,音乐并非抽象和逃避现实。他始终坚持“交响曲必须像世界一样包囊万物”。他壮观地实现了这一理想,创作了此类情感范畴的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的作品,以至于每部作品本身都像一个世界。马勒独树一帜地把自己变成一个棱镜,从中折射出丰富的经验。史蒂芬·约翰逊著的这本《马勒传》跟随马勒作为一个男人和作曲家的成长路线,陈述了他的经历——个人的喜悦和忧伤以及广泛的文化力量——让他成为整个古典音乐界受到广泛爱戴和令人钦佩的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