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人物传记。梅兰芳作为 四大名旦 之首,以雍容华贵的表演和行云流水的唱腔将京剧艺术提升到一个空前高度。作者在对大量的史料进行挖掘与考证的基础上,以平实的笔风细腻客观地记录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努力勤奋的成长经历、孜孜以求的艺术之路,翔实地展现了梅兰芳慷慨拒敌的民族气节、与人为善的道德品质以及真挚细腻的情感生活,同时对其丰富微妙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写出了大师风范及其多姿多彩的一生,可谓是梅兰芳生平、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陈本豪编*的《京剧谭门(卷1一代宗师谭鑫培)( 精)》介绍了,京剧一代宗师谭鑫培出生于武汉江夏 ,学艺于天津,唱红于古都,成名于上海。谭鑫培以 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民族传统的 戏曲艺术,从他开始,老生艺术进一步规范化、体系 化了,基本确立了京剧的格局;他在60余年的演艺生 活中,上至宫廷王府,下至乡镇村野,风靡当时中国 各种样式的舞台,赢得了各种层次观众的喜爱。他创 造的谭派艺术多方面地代表了我国戏曲的传统风范, 使京剧逐渐趋入精美的境界,是流传*广、对后世影 响*大、枝叶*为繁茂的一个艺术流派。行内有 无 腔不学谭 之说,在京剧历史上,谭派始终被认定为 老生行当中的主流派,谭鑫培也被公认为一代宗师。
程砚秋先生是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程派艺术的创始人,影响深远。本书没有着意表现他在京剧艺术方面的成就,而更看重他以一个苦孩子的出身,如何一步步跨入艺术殿堂。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生活,坚韧而执著,一如他在舞台上幽咽凝重的唱腔。
《曲圣魏良辅》由杨瑞庆编著。魏良辅是中国戏曲史中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其祖籍江西南昌,后寓居江苏昆山,进行昆山腔的改良,使昆曲成为“百戏之祖”,厥功至伟。《曲圣魏良辅》在历代文人的评介中,寻觅其一生在昆山、太仓、苏州的改腔足迹;并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构写原则,将曲圣魏良辅的形象生动地呈现给读者,以此铭记昆曲的来之不易。
“同光十三绝”指同治、光绪时期十三名昆曲、 京剧演员,分别为老生:程长庚、卢胜奎、张胜 奎、杨月楼;旦角:梅巧玲、时小福、余紫云、朱莲 芬;武生:谭鑫培,老旦:郝兰田;丑角刘赶三、杨 鸣玉;小生:徐小香。张永和先生创作的《皮黄初兴 菊芳谱(同光十三绝合传)》叙述各自的艺术经历及成 就,分析其艺术特色,兼谈逸闻趣事;并讨论京剧形 成时期的诸多问题,多有新论。“同光十三绝”中, 除程长庚、谭鑫培有传记问世外,其余十一位均少有 论及,值得期待。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的自传。《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完整回顾了王文娟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从解放前的艰难谋生到解放后的潜心创作,从团队合作打磨精品的成功经验到响应文化体制改革的有益探索,以及关于婚姻家庭的种种真情……文风质朴自然,气韵沉郁隽永。书中近两百幅配图,很多都是首次披露的手资料,图文并茂地立体呈现了一代越剧艺术大师的艺术追求和人生缩影。王文娟的传记为上海乃至中国的戏剧史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记忆,作者的艺术生命、个人命运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记。作者对其艺术人生的娓娓道来,能为读者提供一种解读上海文化进展、文化生态的别样视角。
梁谷音,上海昆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当代昆曲表演艺术家。工六旦(花旦),兼擅正旦、闺门旦,戏路宽广,嗓音甜润,表演细腻动人,善于刻画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画梁软语梅谷清音(梁谷音评传)》以时间为经,剧目为纬,详细描述梁谷音丰富而细腻的一生经历,深入剖析其代表剧目,如《思凡》、《西厢记》、《烂柯山》、《借茶活捉》、《潘金莲》、《牡丹亭》、《琵琶行》、《蝴蝶梦》、《琵琶记》等,穿插大量珍贵历史资料,并着重分析其表演艺术心得,将一代艺术大家的心路历程,剖析给读者,在注重可读性的基础上,强调学术性与艺术性的兼顾。
《舞古今长袖演中外剧诗·欧阳予倩评传》的内容提要如下:欧阳予倩所推崇的“真戏剧”在二十世纪初期的舞台上,完成了中国戏剧在戏剧本质特性和格式作法上由传统的叙事性向现代戏剧性的转化。这个转化的背景和各种要素当然非常复杂和广阔,但春柳戏剧人的贡献功不可没。欧阳予倩由于历史和命定成为其中硕果仅存的人物,其提倡的“真戏剧”在戏剧本质特性和剧本格式作法上承继和发展了早期戏剧人的艺术追求,并进一步开创和发展,由此奠定了他作为中国话剧“开山祖”的地位。早期欧阳予倩的“真戏剧”主要关注剧本创作和舞台实现。剧本创作问题、结构问题、剧本的舞台实现问题等;被他总括为“格式作法”,是当时中国戏剧舞台实践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戏剧草创之初的首要问题。西方戏剧的具体规则在欧阳予倩“真戏剧”的格式作法上虽然
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的传记,分为“艺术访谈”和“艺术传评”两部分,对艺术大师的从艺经历、艺术成就、艺术特点进行了重点采写。对艺术家在王派艺术的形成方面所做的探索、创新,进行了深入点化。特别是对于“王派”艺术的表演、唱念特色的总结,是本书一大特色和亮点。
这辈子,我没什么爱好,就只一件,唱戏。粗略说来是唱了65年的戏,地算一算,共有23725天,假定每天12个小时是白天,而每个白天我有10个小时的时间干着与戏沾边的事,那么我这一辈子应该有237250个小时在做戏--背词、吊嗓、练功、排演、登台、思考与总结。
王瑶卿(1881-1954),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14岁登台,20岁即为“福寿班”主演,26岁入“同庆班”,为谭鑫培所赏识。王瑶卿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将青衣、花旦、武旦融为一体,创造了“花衫”行当,改变了以往京剧舞台上以老生领衔的局面,形成独树一帜的“王派”。王派代表剧目有:《儿女英雄传》、《雁门关》、《混元盒》、《汾河湾》、《南天门》、《牧羊卷》、《珠帘寨》、《十三妹》、《福寿镜》、《荀灌娘》、《木兰从军》等。王瑶卿46岁时因“塌中”而离开舞台,致力于戏曲教育事业,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芙蓉草(赵桐珊)、筱翠花(于连泉)、荣蝶仙、徐碧云等旦角名家均都受其教益。此书记录了王瑶卿的生平及艺术经历,资料详实,且时有深入分析,全面展示了京剧鼎盛时期旦角艺术的
本书叙述了程砚秋一生中走过的坎坷道路,其对京剧旦角表演艺术的革新、发展,以及脍炙人口的“程腔”的创作过程。书中汇集了程夫人果素瑛和程先生生前挚友、合作者、戏曲界名人撰写的回忆文章二十二篇,内容丰富翔实,感情真挚,对研究中国近代现代戏曲史和学习戏曲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6年4月3日,在第16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晚会上,85岁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获得了设立的“白玉兰表演艺术终身成就奖”。100年的越剧史 袁雪芬走过的就有74年,她自然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