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是著名作家叶文玲历时多年,精心创作的常书鸿传,可谓目前市面上详尽、完整、可信的常书鸿传记。为写作此书,叶文玲六次前往敦煌,与常书鸿先生及其家人、友人建立了非常好友谊,收集了大量*手资料。 著名艺术家常书鸿,与张大千、徐悲鸿同时代的著名画家。本书讲述了常书鸿在时局动荡的政治背景下,守护敦煌的坎坷一生。全书30章,从常书鸿的少年开始讲述,娓娓道来,直至常书鸿病榻前的人生回顾。 常书鸿的一生,是极不平凡的一生,是为敦煌献身的一生。1936年,常书鸿毅然放弃了安定的生活和创作环境,回到面临抗日战争严峻局势的祖国。1943年,常书鸿几经转折抵达敦煌莫高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极其匮乏的物质条件下,筹备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有此开始了对莫高窟有组织、有系统的
本书记录了汪友农先生痴迷诗与画的一生。 汪友农出生于人杰地灵的安徽芜湖南陵,自幼即因家庭的培育和熏染,形成良好的艺术感觉与文化基础。绘画创作早期以人物画为主,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转向山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对新安画派优良传统的挖掘,做出了积极贡献。其所作诗歌与绘画关注现实生活,反映时代风貌。其在美术教育领域耕耘数十年,曾师从著名女词人丁宁和著名国画大师黄叶村,在两位恩师身后为他们的作品出版和展览奔忙。其退休后寓居深圳,2015年因病辞世。
《神思陌路:叶锦添的创意美学》内容简介:叶锦添以一种自传性的方式,历数了他创业以来所做的各种工作,以及他的心路历程,一直到《赤壁》的设计。在这本他的“自传体”随笔创作中,叶锦添提出“告别文字、图像胜出”的图像时代宣言,他在跨国展览、设计的经验中指出,未来世界里,“图像”才是全球共通的语言,他并找出背后的时代理路。另一方面,他在回忆中细数成名前的心路历程。孤独、被忽略的童年,文化失根的香港,欧洲流浪,为了创作来到,曾经三餐不继、住在木板隔问出租公寓里,但坚持高度、坚持视野,终于走出贫乏,跃上国际。
冯雪松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纪录频道副总监, 南开大学硕士。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电视艺 术家协会会员。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客座教授,河北大 学兼职教授,范长江新闻学院兼职教授,温州医科大学 客座教授,新华通讯社穆青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曾任 中央电视台办公室综合处长及澳门记者站首席记者。 1 999年底开启寻找战地记者方大曾之旅,拍摄纪 录片《寻找方大曾》,18年来,曾多次前往保定、石家庄、 太原、大同、蠡县寻访,查询大量史料,采访百余人,数易 其稿,完成了反映七七事变现场报道**人的专著 《方大曾:消失与重现》,填补了中国新闻史和摄影史的 空白。 代表作品:纪录片《寻找方大曾》《二十世纪中国 女性史》等,专著《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方大曾: 遗落与重拾》《解读方大曾》等。倡建方大曾纪念室, 发起
《沈周六记/知趣》分六个专题,通过居、游、观、友、隐、忧六个面向的深入解读,呈现沈周生活、艺术、心灵的丰富细节。透过遗存的诗文绘画,还原一位生活在明代中叶、居住在苏州乡下、终生不远游的文士的所见、所思、所感,展示沈周如何在应对生活中获得艺术的灵感与心灵的力量:对乐趣的发掘,对忧患的阔达。《沈周六记/知趣》的六位写作者,都是在沈周研究领域不断耕耘的青年学者。就今日学科体系划分而言,三位来自美术史界,三位来自文学史界。对于六位写作者来说,此书的写作,既是对日常学术写作范围及写作方式的一次打破,也是一次深入沈周心灵的旅行与对话。
《诺阿·诺阿:芳香的土地》所描述的就是高更第壹次在塔希提度过的长达两年的生活。在此期间,作者选择了与土著人相同的生活方式,并与邻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过着一个普通“野蛮人”的生活。在一次短暂的探险中,他找到他的塔希提新娘,他沉醉在爱情的狂喜中。但作为一个艺术家,作者从未停止过对生活的思考。塔希提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女性滋养着高更的生命、艺术和灵感。
本书是我国部从整体上认真审视和研究马勒音乐的尝试,它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这部著作研究的重心侧重在马勒音乐的精神内涵方面,性质上偏重于社会学的视角和纬度。这个选题取向和论域是恰当的。作者紧紧抓住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奥社会的特殊情势、艺术思潮及传统文化特征,特别是作曲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在这人基础上悉心地阐述马勒音乐深层的精神内涵。这也是西方大量的马勒研究文献中,相对比较薄弱的方面。作者在研读了相当丰富的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勒音乐本身的实际感受、领悟和分析、阐述了他对马勒音乐中所蕴涵的内在精神和意蕴的理解。应该说,这部著作弥补了西方相关著作中在这方面的薄弱和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马勒音乐实质的领悟和认识,这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
本书从前期策划、整体运思、拟定篇目、细定条款、申报选题等,经历了一段漫长而又快乐的过程。尤其是季羡林先生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特别高兴,热情勉励我们。同样,当本人与就读北大期间的老师登门拜望张岱先生的时候,张老也热情鼓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士精深,其符号文化亦丰富深邃,自成系统。本书旨在利用符号(文字)去言说第二符号(图象),阐发第三符号(意象),以雅俗共赏的方式达成真正意义上符号敞开,使大家从中得到中华文化精深的深切感悟。 符号文化一经浓缩了生命情调,便起到一种鬼斧神工的作用,无形中构成了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因。这或许就是我们每每在面对自己或文化的杰作时,惊叹其为“上帝的杰作”之深层原因?
《一生 一刻:木口木刻家张忠信传》是一部人物传记。 本书提到的木口木刻是一种使用木头的横截面进行雕刻的艺术,是木刻版画艺术中的一种。木口木刻与传统木刻的差异在于木材的取材方向:木口木刻的板材为横向式的切割,即与木纹垂直的方式。这样的木头表面质地紧密坚硬,可刻出极为细密的线条,表现的形象因此更为精致和清晰。18世纪后半叶,木口木刻发源于英国。位从事木口木刻艺术的是木雕刻版大师是托马斯 比伊克(1753 1828)。清末,木口木刻传入中国。但自鲁迅、刘岘等先生之后,参与这门艺术的人一直较少。而现存早的藏书票是1470年德国青年画家伊格勒的作品。木口木刻技术诞生以后,不知何时起,与藏书票 走 到了一起,使之得到了更为迅猛的发展。 本书的传主张忠信投入木口木刻的学习和创作时,已经七十岁高龄。 投入木口木刻
本书是著名作家叶文玲历时多年,精心创作的常书鸿传,为写作此书,叶文玲六次前往敦煌。著名艺术家常书鸿,与张大千、徐悲鸿同时代的著名画家。常书鸿作为第一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守护敦煌近40年,敦煌融入了他的生命,他视莫高窟为“家”。“敦煌守护神”这5个字永远地镌刻在了敦煌莫高窟对面的常书鸿先生的墓碑上。本书讲述了常书鸿这个早年留学法国的杭州人,只因为在异乡偶然见到伯希和整理的一本关于敦煌壁画的图录,惊叹之余,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来到敦煌,守护敦煌的故事。
出现于后朋克时期纽约的“音速青年”,是美国音乐目前很具影响力的乐队之一,同样有名的,还有女主唱金·戈登与同为乐队主创的瑟斯顿·摩尔的婚姻,他们抢先发售缔造了男女双方在乐队中的平等创作关系,成为诸多乐迷的理想。 2011年,两人在二十七年的婚姻之后分手,并由此导致了“音速青年”的解散,公众对此震惊异常。戈登写下这本回忆录,检视自己之前所走过的路途。 戈登追溯了自己在垮掉派氛围的加州所度过的童年。也记述了二十世纪末的纽约景象。那座曾属于安迪·沃霍尔、帕蒂史密斯和卢·里德的城市已经消亡,金钱大量涌入艺术领域,为“音速青年”传奇的登台埋下伏笔。未来,这支乐队又会成为“涅槃”等乐队爆炸性成功的先声。 很后,戈登更以专辑为线索,逐一向启发过她的作家、音乐家和艺术家致敬,为乐迷们提供了无价的细节。 金
《野生动物 我的父亲廖冰兄》52篇文章,写作跨度长达23年(1991-2014)。从初记录父亲的日常言行趣事的《冷巷斋》,到《“我要回家”——爸爸后的日子》对生命的反思,廖陵儿越写越情深隽永,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味。她着意还原一个真实的廖冰兄,没有美化,没有去神化父亲,因此她的笔下的廖老是一个思想活跃、言语风趣、没有距离感的老人。
有人说郭德纲相声是非主流相声,与主流相声形成一个对垒,自己不是很愿意承认这一点。为什么呢,其实相声也并不分主流和非主流,它就是一个相声。有人说那谁和谁之间可能有些矛盾有些对立,亲兄弟还有打架的呢,父子爷俩还有动菜刀的呢。何况相声界? 人们都说这说相声,是家传,父一辈子一辈,如果出生于这样的相声世家,那可能学起来也会方便一些。这首先就是艺术上有那个氛围,父辈会给你讲。其次,你还有个背景,有个靠山,那样江湖上就没有人敢欺负你。这两点在我身上,一点都体会不到。郭德刚家里面没人干这行的,上数多少辈都数不出来,都是正经人出身——当然,说相声其实也是件很正经的事——没有做相声这行的。我父亲是警察,在他心目当中,其实并不希望我做这一行,因为很多演员都有犯罪史。他是中国传统曲艺的一个偶然
本书为您介绍的六位写实画家是:徐芒耀、袁正阳、龙力游、李贵君、张义波和朱春林。他们都有自己独到的绘画语言,纯粹的美学追求,而他们的性格更是千姿百态,让人玩味。
《艺术研究文集:方召麐》主要内容包括的大地之母——献给尊敬的方召麐女士、凝聚魂魄而书写的文字、方召麐的艺术追求、生命有限爱心长存、大巧若拙风格、“天真浪漫是吾师”——方召摩先生的山水情怀、中国画坛的女中豪杰、中华神韵海外奇葩——方召摩水墨画的艺术精神与语言特征等。
北欧挪威出生的表现主义绘画天才爱德华·蒙克(1863一1944年),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和独特风格的艺术家。他从十七岁立志从事艺术创作,到1944年1月以八十岁高龄去世的六十三年间,创作了一千七百多件油画作品、大量的素描和速写习作,以及八百件不同主题的版画,多彩的技法,洋溢强韧精力。 蒙克的艺术作品,给我们感受烈的特征,是他透过风景。劳动者、肖像和自画像,深刻地表现了从生的不安到爱的焦虑,以及死的恐惧到生的受容。他的绘画同样具有丹麦剧作家易卜生的冷峻和透入人心的影响力;而他执意刻画生命的爱欲痛苦与死亡恐惧,反映北欧人对生命的焦虑感。我们从蒙克的绘画中,可以感受到人面对无法抵挡的性的力量时之无助,生命的神秘、性的焦虑替代美学上的浪漫式的恐惧。
这本书与以往出版的马得画册有所不同,是一本人物自传。它不仅让读者了解到马得艺术人生中各个时期所创作的不同作品,更让读者了解到马得其人。大凡喜爱马得艺术的人,在品味马得先生作品的同时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先生的画看似简单,却百看不厌,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越看越有“味儿”,这其中的奥妙到底是什么?读了这本书,您就会由衷感叹:却原来,寥寥数笔功夫深,梅花香自苦寒来啊。 有天趣的人就是天才,人幼稚时个个是天才,长大后天才就少了。但一个人的天趣亦非不可以长久保持,天趣是可以长生的。 所有的大师就是使天趣可以长
河南叫响全国的经典名剧《朝阳沟》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剧中主人公那个憨厚朴实的拴宝和一蹦三尺高的银环妈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正是这两个剧中人物的成功塑造,才使观众记住了他们的名字王善朴和杨华瑞。王善朴、杨华瑞两位老师是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伉俪,几十年来对豫剧现代戏做过诸多贡献,当之无愧地被誉为豫剧现代戏奠基人。 《王善朴 杨华瑞传/中原戏剧名家传记系列丛书》详细介绍了两位艺术家一路走来的鲜花与掌声,当然免不了还有挫折与磨难。两位老师的成长史、奋斗史,生活轨迹再现出来,让大家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从中让人们受到教育和正能量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