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功勋泽人间》一书以纪实文学形式生动详实记录了邓稼先的爱国奋斗故事。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邓稼先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Z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去世后,人们才知道他的事迹。本书通过邓稼先感人至深的鲜活事迹,有力诠释了什么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也全面地呈现了他勇于担当重任,直至奋斗到生命Z后一刻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高尚情操与优秀品格。
谷超豪是我国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国际高等学校科学院院士,于2009年获国家科技奖。谷超豪院士长期在教学、科研线辛勤耕耘,曾任复旦大学数学系 主任、数学研究所所长、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温州大学校长等职。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 数学人才。 谷超豪院士青少年时代即投身革命,194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期间积极从事学生运动,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1949 年以后,在科研教学岗位上多次因国家的需要而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从微分几何到偏微分方程,再到数学物理,他的学术生涯与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谷超豪还曾当选第三、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九届政协常委。本书展现了谷超豪个人学术成长经历的这种独特性及其与一般科学
吴树利、朱钰华编著的《情系太空--中国导弹卫星运载火箭和飞船的开拓者任新民》主要内容: 任新民,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技术著名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是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是我国航天事业重要的奠基者之一。 《情系太空--中国导弹卫星运载火箭和飞船的开拓者任新民》,是任新民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任老虽已98岁高龄,但他仍和航天人一起,在向太空的征程上继续努力攀登。让我们更好地传承一丝不苟、忘我的航天精神,以创造中国航天事业更加辉煌的明天。
钱学森院士是 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 位传奇式的人物。他出身华丽 ,家学深厚,于1935念横渡太 洋,成为美国航空 冯 卡门的高足。他在美国从事火箭研究,参与国 机要。中华 共和国成立后,他准备回祖国效力,突然遭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 调查 ,甚 因 间谍罪 被逮捕入狱。美国千方百计阻止他回国,因为他们深知钱学森 抵得上五个师 ! 经过五年谋划与抗争,在直接过问下,钱学森在1955年回到祖国。 切接见了他,称他为 火箭 。钱学森运筹帷幄,对 的 两弹 星 以及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的 性贡献,为 的现代化进程和大国地位的提升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本书深度解密钱学森的传奇人生,没有不实赞美,也不回避迷茫和困境,真实而完整地呈现了他的 生。书中 先发 公布了钱学森诸多鲜为人知的照片,其中 括钱学森本
海森伯是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提出的“测不准原理”,曾获得193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本书重点介绍了海森伯的生平和学术成就,给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和资料,追溯了他的成长和发展,展示了有关的历史背景和人际关系,不仅是人物传记,还是一部重要的科学史方面的资料书。
王大珩(1915-2011)是我国著名的应用光学专家, 两院 院士、 两弹一星 元勋、中国现代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导者。本书是*部关于王大珩先生全面学术成长与系统研究的传记,包括王大珩的家世、受教育经历、光学事业初起步、回国办学的历程、在长春光机所工作、经历 风暴、关注中国科学事业发展、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等十六章。作者以翔实、客观、生动的笔触,记录了王大珩先生波澜壮阔、爱国奉献、成就卓著的一生,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放眼全球、前瞻未来的胆识谋略,激励和感召后人以先生为榜样,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同时,该书也是一部 中国现代光学事业史 ,记录中国光学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奋斗历程。
《奇异之美:盖尔曼传》是部详细描述盖尔曼生平的传记,也是2000年度美国西部笔会中心文学奖和2001年度埃文蒂斯科学著作奖的入围作品。《奇异之美:盖尔曼传》以翔实的资料、客观的态度、优美的笔调,让读者充分感受盖尔曼的博学多才与特立独行,并领略盖尔曼的种种发现所带来的“奇异之美”。
张衡是东汉中叶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和文学家。他不拘于汉代经学的门户之见和浓重的神学困扰,能以自己的人格与方式处世治学,既博且精,在哲学、政治学、天文学、地震学、气象学以及机械制造、诗赋创作诸方面均作出卓越的贡献,成为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罕见的“通才”。本书改变昔人偏于一隅(科学或文学)之研究方法,而是着眼于东汉史实与张衡人生,通过对他在科学、文学等多方面所取得之成就的全面考察,作既综合融通、又擘肌人理的探讨,以透视其思想特色,并厘定其历史地位。本书具体论述戒矜躁,以避免对张衡学术成就褒贬失衡;研究视角求新创,以阐发张衡处经学与玄学之间所表现的新思想、新精神。
本书是中国古代五位数学家(刘徽、李治、秦九韶、杨辉、朱世杰)的合传。书中对这五位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及数学成就作了比较全面的介绍,编者周瀚光、孔国平还对其科学成就的思想基础作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述。
本书以纪实文学的形式生动翔实地讲述了战略科学家王大珩的爱国奋斗故事,从建立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到主持研制中国*台激光器,从建议设立 863 计划项目到参与创建中国工程院 通过他波澜壮阔、爱国奉献、成就卓著的一生,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放眼全球、前瞻未来的胆识谋略,激励和感召后人以先生为榜样,投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本书通过王大珩的鲜明事迹,有力诠释了什么是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斯人已逝,光芒长存,他的爱国情怀和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的精神依然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继往开来,不懈奋斗。
这是一部以介绍中国近、现代科技人物为主线,反映中国科技发展进程的史实性文献。其目的是为中国著名科技专家立传,记载他们的生平及其对祖国乃至对人类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为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提供史实,并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因此,它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方可形成一部反映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实的综合的、系统的、具有权威性的文献。它的编纂方针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翔实可靠的材料、通俗生动的文字,准确简练地介绍我国近、现代著名科技专家,力求文献性、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的统一。主要读者对象为科技领导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史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 这是一部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持下,组织数以千
本书共分十章,主要以时间为序。部分内容,如人才培养、创建产学研一体化公司等,因时间跨度较大、内容连贯性强,故单独成章。第一章介绍了毛二可的家庭情况,主要厘清了毛二可父亲毛韶青人生经历中的重要阶段,介绍毛二可兄妹四人的基本情况;第二章和第三章讲述了毛二可的青少年时光,父亲和哥哥对他的影响,南开中学的教育,大学时期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走上科学研究道路;第四章到第六章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毛二可从大学毕业留校工作,到改革开放后开展科学研究的艰难历程;第七章到第九章讲述了毛二可在人才培养、创建产学研一体化公司、团队建设等方面所做的工作;Z后一章对毛二可的家庭生活和对孩子的教育进行了介绍。
......
从伽利略到 的业余天文观测者,科学家们都有反叛精神,戴森如是说。在追求大自然真理时,他们受理性 受想象力的指引,他们 的理论就具有伟大艺术作品的独特性与美感。 弗里曼·戴森再在《反叛的科学家》以生动优美的语言讲述了科学家在工作中的故事,从牛顿专心致志于物理学、炼金术、神学和政治,到卢瑟福发现原子结构,再到爱因斯坦固执地反对黑洞观念。他还以切身经历回忆了他的老师和朋友特勒与费曼等聪明 顶的科学家。《反叛的科学家》里充满了有趣的逸事和对人心的深刻体察,反映了作者的怀疑精神。 这组文章出自 的科学家同时也是文笔生动的作家之手,展现出对科学史的深刻洞察,以及当代人探讨科学、伦理和信仰时的新视角
《论中国古代数学家》汇集了郭书春先生对张苍、刘徽、王孝通、贾宪、秦九韶、李冶等中国古代六位重要数学家的研究成果,既反映了郭书春不同于清中叶以来学界的某些看法,带有拨乱反正的性质,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研究数学史的某些方法。例如秦九韶,自余嘉锡依据刘克庄和周密对秦九韶的指责,于1946年发表《南宋算学家秦九韶事迹考》之后,秦九韶成就大而人品坏的观点在学术界一直占据主导地位。郭书春将刘、周与秦的言行放到南宋末年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并征引秦九韶的长期被学术界忽视的九段 系 文,认为秦九韶是一位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的数学家,同时是一位主张施行仁政,支持抗金、抗蒙战争的正直官吏,刘克庄、周密对他的指责是颠倒黑白。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是一位学者兢兢业业,数十年如一日的中国数学史
《有话可说丁石孙访谈录》是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向东、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郭金海,继《徐利治访谈录》(2009)之后又合作访问整理的一部关于数学家的口述史著作。该书是《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樊洪业主编)丛书的一部,于2013年7月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丁石孙生于1927年,是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原北京大学校长(19841989年)。他是一位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步入我国数学界,饱受政治运动冲击,亲历1952至1993年这41年北京大学数学系和北京大学变迁、发展的数学家和校级领导。《有话可说丁石孙访谈录》一书以力图避免夹杂个人好恶,尊重历史真实为原则,以细密的口述史料、生动的问答形式和较为丰富的插图,系统展现了2005年之前丁石孙的人生轨迹,是丁石孙的全景式传记
做一辈子研究生”是林为干院士的口头禅,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活到老,学到老,研究到老,从不停息,永无止境。做一辈子研究生,是做学术研究的态度,也是做人的态度,更是勉励和教诲。 林为干的学术成长经历,是他那个历史时期诸多科学家的缩影。中学时代的快乐,大学生活的无奈,攻读博士学位的艰辛,取得成功的喜悦,在他人生轨迹上留下了闪光的足迹。战火让他的大学学业在颠沛流离中完成,生活所逼让他不得不中断了研究生学习,政治动荡让他放慢了科学研究的步伐,但他从未放弃理想与追求,厚积薄发,在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研究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作者以史为据,立体展现了林为干院士的学术成长经历、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史料,以“做一辈子研究生”为主线,诠释了林为干院士的精彩人
徐利治,人称“徐天真”,一位自20世纪30年代起亲历我国数学发展的数学家,谈他80多年起伏跌宕的学术人生:“书包翻身”,逃亡跋涉,奋读联大,秘密入党,留学英伦,支援东北,“追加”右派,转战大连,环球之旅。 告诉你——当年在学术重镇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的读书、教学与日常生活,亲聆华罗庚、陈省身、许宝鸷三位著名数学家的教诲,还有他人生旅途中相知、相识或相遇、相闻的钟开莱、段学复、杨武之、闵嗣鹤、王湘浩、关肇直、苏步青、陈建功、屈伯川、朱九思、吴有训、周培源、茅以升、何东昌、吴征镒、唐敖庆、邹承鲁、李约瑟、王铃、陆家羲…… 专章追忆华罗庚与陈省身,他们的治学风格和学术之外的故事。书末附有与华罗庚、陈省身、段学复、钟开莱等私人通信30封,多为首次公开发表。 徐利治的数学研究领域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