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钟健画传》向读者讲述追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老的成长过程,追忆杨老一代科学巨匠筚路蓝缕、艰辛创业的感人史诗。本书通过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原始资料,特别是作者之一任葆薏女士(杨钟健先生儿媳)提供的珍贵照片、手迹等,将杨老一生神奇的经历,置于中国二十世纪所经历的重大历史变革的框架中。本书图文并茂,和单纯的文字传记相比,更为逼真、更为形象地表现杨老走过的人生历程,让读者得以了解杨老世事沧桑的独特阅历和杨老在时局变迁大环境中的内心感受。
本书分前、中、后篇,将考古学家苏秉琦的学术和心路历程分为起步、积蓄、爆发三个阶段。对他青年家庭富足,中年经历沧桑,晚年学术成熟的人生脉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和记录。他幼年时,祖上和李士曾家颇有交往,家中富饶,父亲对他这个老儿子寄予厚望;青年时北上求学,师从徐旭生,走上了考古之路;中年随北平研究院迁到昆明,开始了学术上的储备;“文革”时期,家中变故,师长和朋友们相继离去,思考却未停止;老年时,厚积而薄发,科研和教育成果丰硕,《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集学术大成之作。苏公一生的经历过往,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书中描写的重大事件、涉及的和苏公同一时期各个学科的代表人物,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集中体现了他们的学术情怀和精神风骨。
伯林一生交游甚广,且是一位无可比拟的多产书信作家,他存世的书信达数千封,时间跨度近七十年。这些书信既展示了他 魅力的人格风貌,亦呈现出他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以及对文学、音乐和艺术的情有独钟。作为伯林四卷本书信集的首卷,《伯林书信集》(卷一)的时间跨度自1928年至1946年近二十年,这是伯林个性和事业成长和绽放的关键时期,涉及求学、学术生涯早期及政治外交活动等。“飞扬年华”一词不仅适合伯林的战时经历, 适合他整个早年生活,其多方面的趣味性在此得到了生动展示。
2011—2012年度,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勘探和开发成果显著,广大的青海石油科技工作者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卷3)》总结汇集他们的丰富经验成册,足过去工作的总结,更是今后工作的指导。《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卷3)》涉及地质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等方而内容。 《柴达木盆地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卷3)》适合从事石油勘探、开发工作的科研及管理人员阅读、参考使用。
《古礼足征:礼制文化的考古学研究》是高崇文对考古学礼制文化研究的主要收获,共分四部分内容,1.以考古新发现来研究我国古代礼与礼制的产生、形成和发展;2.我国古代都城礼制文化的形成;3.先秦两汉丧葬礼制研究;4.礼器类型学及使用制度研究。
本手册由12篇77章组成,内容包括有关工程地质的基础地质理论和基本概念,水电工程地质勘察的各种方法及其使用条件,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及其方法,以及水电工程建设中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勘察与评价方法等
《古礼足征:礼制文化的考古学研究》是高崇文对考古学礼制文化研究的主要收获,共分四部分内容,1.以考古新发现来研究我国古代礼与礼制的产生、形成和发展;2.我国古代都城礼制文化的形成;3.先秦两汉丧葬礼制研究;4.礼器类型学及使用制度研究。
《丁文江卷》所收,主要包括三方面:丁文江先生科学方面的文章、政论以及游记。科学方面的文章,主要侧重于普通读者易懂的部分,专门的地质学论文(多数用英语撰写)尽量不收。政论方面,有代表性的文章基本都收入了。为便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丁文江先生的思想与学术成就,本编未将科学文章、政论分类编排。丁文江有文学天才,他的古文、白话文俱佳。读其《漫游散记》《苏俄旅行记》,不仅能为其优美的文笔打动,还能得到多种知识滋养:里面既有地质旅行的记载,又有地理、人种、边地民族语言以及风土人情等引人入胜的描绘。
《李四光和他的时代》收录了李四光先生自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与学界、政界、社会各界重要人士的往来书函及其手稿,其中许多名家手迹都是首次面世,史料价值弥足珍贵。从李四光与各个时期名人胡适、蔡元培、徐志摩、鲁迅、梁启超、李约瑟、傅斯年、周恩来、郭沫若、钱学森、马寅初等名人的鸿雁往来,读者可以感受到,无论是军阀混战、民族危难、国共纷争的年代,还是在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岁月,作为为一名科学家,李四光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以追求科学真理为使命,秉乘科学报国之志,坚贞不渝地将学术活动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事业紧紧相连,为祖国建设和地球科学作出了卓越贡献。这些文字和手稿反映出李四光的治学精神、高尚人格和艺术修养,是他留给人们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
这本书对地震学理论作了入门的、简明的介绍。对地震学所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做了清晰的解释,与冗长的推导比较,这本书着重于直观的理解。 《地震学引论》涵盖的内容包括了地震学基本课程的全部知识:应力一应变理论、地震波方程、射线理论、层析成像、反射地震学、面波、震源理论、各向异性和地震预报。每章后面都给出了详细的练习,便于学生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计算感兴趣的结果和解释一些地震特性。在某些例子中,还给出了与这些练习有关的计算的子程序。在正文中附了许多插图,包括地震图的实例和全球地震波场图像。 这本教科书是在读的高年级大学生和一年级研究生学习地震学引论的理想课本,特别适合于一个为期半学年的地震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