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铮是中国著名的电子学家。他1927年出生于江苏南通, 1953年毕业于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4 1992年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长期从事雷达与信号处理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本传记介绍了保铮院士成长、求学、科研、培养人才的经历,以展现他的学术成长历程为核心,其中不只描述保铮院士的人生和学术经历,还试图展现他丰富的精神世界。
王选是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第三世界科学院 三院院士 。本书以时间为叙事主线,通过大量图片(部分珍贵图片属首次发布)并辅以王选的成长、拼搏奋斗故事,以小见大,回忆了王选一路走来的历程,尤其是对我国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技术的卓越贡献,展现了王选作为一位科学家、教育家、企业领导者、社会活动家以及国家领导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艰苦攻关、锲而不舍、顶天立地、甘为人梯的初心和精神。
\"黄仁勋的故事是关于梦想、决心与创新精神的典范。他出生于中国,后随家人移民到美国。在经历了文化冲击和语言障碍后,黄仁勋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技术的疯狂热爱,在商业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本书讲述了黄仁勋从出生至今六十余年的人生历程:初到美国,他如何适应环境,突破自我,考入俄勒冈州立大学;创业之初,举步维艰,他如何解决包括资金短缺、市场竞争与技术挑战等一系列困难;他如何激励团队,推动创新,并且与商业对手进行智慧的较量:历时三十余年,他如何将英伟达从一个小型的图形处理器公司发展成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自动驾驶等前沿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本书不仅是一部科技企业家的传记, 是一部关于如何在 科技舞台上取得成功的指南。通过黄仁勋的故事,读者可以了解到科技行业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在快速变化的
以细腻笔触回溯了刘昌明院士的传奇一生。刘昌明生于战乱年代,辗转求学,矢志于水文探索。在学术征程中,他于西北铁路沿线精准构建水文计算模型,为工程筑牢根基;深度钻研南水北调工程,科学权衡利弊,精心规划水资源配置;全力攻克华北节水难题,创新理论与技术,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率先倡导生态水文前沿理念,为水生态和谐发展保驾护航。本书生动呈现其辉煌成就、创新理念及坚韧不拔精神,为读者开启领略水文大家风范、汲取智慧力量的精彩之旅。
本书为采集工程丛书。传主徐旭常,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年来从事热能工程、锅炉、燃烧及污染控制的工程技术研究和教学工作。曾创立煤粉火焰稳定的三高区原理,解决用华罗庚-王元数论方法求解辐射传热多重积分方程的关键问题等方面有显著成果。结合我国的能源工业的实际需要,研究改进了煤粉燃烧和流化床燃烧设备,发明创造了煤粉预燃室和带火焰稳定船的直流煤粉燃烧器,分别获得了国家发明奖三等奖和国家发明奖二等奖。近年来研究与煤燃烧有关的大气污染的治理,承担了国家科技攀登计划研究项目 煤和石油的高效率低污染燃烧过程的基础研究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 燃煤污染防治的基础研究 和 燃煤污染物干法联合脱除的基础研究 中煤粉燃烧有害产物的生成机理及其控制的研究。
本书为翟光明学术成长传记,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一种。传主翟光明,1926年出生于湖北宜昌,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地质学家,钻井工程技术专家,为我国油气勘探和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本书详细叙述了翟光明院士的学术成长历程,史料丰富,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戴立信,1924年11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句容。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47年戴立信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曾工作于上海钢铁公司、华东冶金局等单位。1953年技术归队调至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上海有机所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理事、副秘书长、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以及第19届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国际金属有机化学会议和第七届IUPAC国际杂原子化学会议主席。戴立信共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中英文著作11本,授权中国专利13项,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0余名。曾获得两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励。本书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一种,对传主一生的学术成长、学术成就、学术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情系山河:张光斗传》旨在通过访谈、实物采集、录音录像等方法,把反映老科学家张光斗学术成长历程的关键事件、重要节点、师承关系等方面的资料保存下来。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丛书 情系山河:张光斗传》是以此为根据,由科学史领域的学者经过严谨的考证写成。张光斗先生自1950年起,曾先后被黄河水利委员会和长江水利委员会,以及成都、中南、西北、贵阳、昆明等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聘为技术顾问。为了表彰张光斗先生在各项工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国内外相关学术机构和单位先后授予他多项奖励和荣誉。1981年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曾授予他 哈兹国际奖 、1985年由他参与领导的科研工作成果曾获国家科学技
本书是电力行业继续培训教材,涵盖了现代大型火力发电厂锅炉运行技术各个方面的问题。在运行技术方面的内容有锅炉运行特性,锅炉的启动、正常运行和停炉,负荷调节和调峰运行,并包括了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和辅助设备的运行。本书另设专题章节,包括燃烧调整、炉内结渣和防治、过热器及再热器的超温、炉内高温腐蚀和低温腐蚀、受热面磨损和故障诊断。理论方面包括汽包热应力及低周疲劳寿命、钢材的高温特性。 本书注重于理论的提高,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拓宽。本书适合大型火力发电厂中,具有大本或专科水平的锅炉技术工作人员。
尼古拉特斯拉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场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电气革命的一位主要开创者。他的发明、专利和理论工作奠定了现代交流电的基础,并为无线电和电视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就像他的竞争对手托马斯爱迪生,特斯拉是美国最早一批明星科学家之一,频繁出入于纽约上层社会,用自己的电气演示令马克吐温之辈叹为观止。作为一名精明的自我推销者和颇具天赋的表演家,他把自己的公共形象打造成了一位个性古怪的天才。甚至在他穷困潦倒的人生晚期,他仍吸引了不少记者参加自己的生日发布会,并通过声称发明了一种能把敌人飞机打下来的粒子束武器让他们兴奋不已。 之前的特斯拉传记多以赞颂为主。本书则力求在褒贬之间取得某种平衡,恰当拼凑出特斯拉的一生,让其惊人的崛起(1884—1894)与同样惊人的陨落(1895—1905)都说得通。之前的传记大多关
太沙基(Karl Terzaghi, 1883—1963)是现代土力学的创始人,“土力学之父”,他的杰出不单在于奠定了土力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更在于他这个人,他对工程、理论、实践的态度,以及他传奇的经历。 本书作者理查德?古德曼经过五年的研究,阅读和翻译了 82 卷太沙基的日记,采访了太沙基的亲朋好友,并阅读了15000封信件、大量的文章、出版物以及报告之后,创作了这部关于太沙基的传记。从太沙基留下的文件与信件中,作者见微知著,如同抽丝剥茧一般,去探索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师的人生观。
黄万里,清华大学教授,水利专家,出身名门,其父黄炎培是同盟会会员,是民国时的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黄万里毕业于唐山交大桥梁工程专业,有感于父亲的那句“中国历史以来,从来没有农民对不起统治者,只有统治者对不起农民”,遂决意“以拯农为己志”并赴美国改学水利,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爱荷华大学、伊利诺大学专攻水利,获硕士,博士学位。黄万里非常重视实地考察和科学办事,回国后曾在西南、西北、东北从事水利建设。1953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他曾多次在三门峡和三峡建立水利工程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虽均未被采纳,并被长期剥夺了科学研究的权利,但他提出的很多见解现在证明是有价值并具有前瞻性的。 《长河孤旅:黄万里九十年人生沧桑》记述了黄万里沧桑磨难而又极富个性魅力的一生,笔触之下,是其敢说真话
本书根据近年来我国发电机在运行中发生的各种事故,特别是一些具有典型意义、具有代表性的事故,叙述并分析了事故的原因,而且对事故的检查、分析及预防作了较详尽的论述。 本书主要内容有:定子绕组故事,定子铁心故障,转子绕组常见故障,直接冷却转子绕组故障,负序电流引起的转子损坏,转子护环损坏及强度计算,机组磁化与退磁,轴电压及转轴的合理接地方式,发电机的振动,大型发电机的运行监测和诊断等。 本书可供从事发电机设计、制造、运行、试验及检修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供电机专业的师生阅读。
暂时没有内容
本书分为3卷13章,对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航局”)120年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多维度的考察。卷“世纪回眸”,以纵向视野简明扼要地梳理了天航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第二卷“不懈求索”,以专题形式对天航局的技术创新、经营发展、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等进行深度研究;第三卷“利在千秋”,呈现了天航局在天津、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贡献,并通过天航局的历史展现了跨越三个世纪的疏浚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本书一方面注重全面地整理研究卷帙浩繁的企业档案;另一方面注重实地调研访谈,并邀请天航局专家担任顾问并多次审阅本书。本书对从微观层面利用国企档案进行国企发展史研究,也具有的理论方法价值。在编著过程中,本书力求性与政治性兼备,理论性与可读性并重。
CAN作为现场总线家族中希望的现场总线之一,在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力求全面地将CAN总线的技术特点、技术规范、应用方法等内容展示给读者。本书首先对控制器局域网的产生、发展、应用领域以及CAN的前景展望进行了全面的叙述;接着又详细介绍了CAN的技术规范以及支持CAN技术规范的一些典型器件;然后论述一个智能控制的设计方案,包括智能节点和智能控制器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设计,并含有源程序代码;给出了两个CAN多主机制的应用实例,分别是在测控中和AUV智能机器人中的应用。 本书图文并茂,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详细介绍了CAN应用的方案规划、软硬件设计和调试,尽量做到加深读者对CAN总线技术的理解,并给读者在CAN的具体应用方面以实际的帮助。本书适合电子信息、通信、自动化的教师和学生,以及CAN总线设计的技术人员作为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