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摘了1898 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上百封书信, 信中梁启超 笔端饱含感情 ,没有严厉的呵斥,也不做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喷薄而出的慈父之爱。这种爱完全是一位父亲情感的宣泄,赤裸奔放、情真意切。在孩子们面前,梁启超既是一位父亲,又是一位导师,还是一个知心朋友。他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全面发展,同他们谈人生理想,国家大事,婚姻感情。他这种趣味式陪伴式的教育理念,对当下父母的家庭教育,仍有弥足珍贵的借鉴意义。
本书主要收录了1898-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夫人和孩子们的一百多封书信,每一封信都饱含着对妻儿的真切关怀。梁启超在写给子女的信中,没有居高临下的威严、不苟言笑的古板,或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以平和的笔调、开明的思想、像朋友一样的方式,将毫不掩饰的慈父之爱表达出来,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在不经意之间表露出立身处世的原则和淳朴清正的家风。 读者通过本书将全面了解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从中借鉴大师的育人智慧,汲取优秀的教育理念,让子女受益终身、成人成材。
《钱穆传》以丰赡翔实的史料,层层剥去历史的尘垢、文本的遮蔽,以历史学家、教育家钱穆先生的人生阅历为主线,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成长经历、创作《国史大纲》等诸多著作的历程及学术成就等融入其中,鲜明地勾勒出其思想演化的轨迹,不仅总结了先生在中国历史和儒学上的不凡成就,分析其重要著述的特点和写作背景、史学研究的特色,还努力展现出传主最本真、最人情化与生活化的历史面目。 本书作者史学功底深厚,文笔生动,立足于知人论世的人物传记体创作,客观描述了大学问家卓荦不凡的一生,全面再现了钱穆作为历史人物的真实性、立体化的影像;通过描述与钱穆相关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也让读者得以一窥清末民初直至八九十年代的时代变迁的历史风云。本书既叙事严谨又文采盎然,史学视野与文学表现相互融合,史料性和可读性
章太炎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卓有影响的人物,素有 革命先驱,国学泰斗 之称,本书以宏畅老成的笔调,紧扣主线,不枝不蔓,概述了章太炎曲折跌宕的人生历程,凸显了章太炎作为一位极具使命感的爱国主义革命家令人钦仰的形象,对其思想、功业、学问等亦有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是一本向一般读者介绍先哲章太炎的优秀读物。
林散之的书法之所以每一笔都动人心魄、沉郁勃发,秘密全在一颗诗的心里,在一个每天都沉吟和沉思的人心里。这便是林散之成为林散之的秘密,或一个平常人成为草圣的秘密。 《不俗即仙骨:草圣林散之评传》是一部研究和评论林散之的传记性作品,它深入林散之鲜为人知的精神生活,深度解读林散之的诗书画,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时代印记深刻、内心历程丰富的林散之。作者依据严格梳理、筛选的林散之生活的各种可靠史料,从日常生活到艺术追求,充分打开了林散之鲜为人知的精神世界,深入阐释了林散之各阶段艺术意识的微妙转变。 林散之的特别之处并不在所谓 当代草圣 的称号,而在于他自觉地置身于真正的中国文化传统之中,华夏文明之所以向来如此壮丽,如此充满不竭的创造力,秘密也在这里。这部 评传 是空前的,这是一个诗人为另一个诗人写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反映了梁漱溟先生入学读书、任教北大、参与乡村建设运动、参加抗战、为民主建国奔走等经历,从中我们可以了解梁漱溟先生在 中国问题 和 人生问题 两者支配下的人生。从梁先生为中国、为人生而思考和活动的实践中,理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对读者应也是有较大帮助的。全书共九个部分,前七个部分是各个阶段人生经历的记述;后两个部分分别是梁漱溟先生对于自己思想历程的总结以及在接受采访时对自己的个人评价。
季羡林(1911~2009年)。山东临清人。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终身教授。本书由季羡林的弟子胡光利、梁志刚撰写。他们遵循季羡林先生 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实事求是 的要求,述而不论。以时间为序,将季羡林的一生的主要经历进行了客观全面的介绍,同时深入浅出地叙述了传主的主要学术成就和学术观点。全书七十余万字,分上下两册。上册讲述传主在山东度过的少年时期,上世纪30年代在清华大学学习,其后赴德国留学十年的经历。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组建北大东方语文学系,开启我国东方学学术研究和教学,在印度学、佛教学等方面的成就以及出访印度、缅甸,中亚、西亚,非洲一些国家开展文化交流,以及遭遇挫折,走入人生低谷,在逆境中翻译印度古代史诗《罗摩衍那》的曲折经历。一言以蔽之,就是上下求索。下册是讲述中共十一届三中
本书以梁启超一生中的学术活动为中心线索,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他的学术发展道路,以及家学渊源、师友关系、学术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巨大贡献与局限等,充分肯定了他作为近代学术的创始人与奠基者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在近代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等众多领域中的成就。
本书是一部从思想学术角度描述康有为一生的传记。作者将康有为放在风雷激荡的时代思潮交汇点上,从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的冲突与融合中把握其一生的思想和学术主张的演变与建树,从而给读者勾画出康有为不同于以往的新形象——一个悲剧式的启蒙思想家。本书结构严谨,行文凝练,不重蹈前人之辙,不作无据之推测,实为康有为研究的脱俗之作。
《汤用彤评传》内容简介 本书以汤用彤思想发展的路线为经,追溯其文化观念形成的轨迹,旁征博引,纵论汤氏从“昌明国故,理学救国”到“博采中西,融化新知”而至“中西互补,因革损益”的文化系统工程建设,以及对其学术思想的催化与导引而开创的学术黄金时代,从而再现了一代学术大师以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宏阔的学术襟怀及其开创一代学术风气的学术成就。
《冯友兰评传》内容简介 本书以冯友兰一生的学术活动为基本线索,按照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对冯友兰早期活动、留学生涯、教书生涯、著述生涯,进行了客观详实的介绍和评价,从而揭示出冯友兰作为一位学贯中西、融通新旧的学者,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作出的不朽贡献。本书文字晓畅,持论公允。作者怀着对历史的温情敬意和广阔的胸怀,拨云见日自然而然的接近了读者与传主及其所处的时代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本书具有独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廖平评传》透过廖平一生学经六变的内在逻辑,详尽的论述了廖平经不学六变是如何由史到论,其论又如何以现实向空幻堕落的变化过程,揭示了廖平经学所体现的中国经学在近代终结的历史必然性
本书旨在以翔实的材料,说明顾颉刚学说产生的背景,他研究古史的独特方法以及对中国现代史学的贡献。同时还评述他一生涉足的民俗学、历史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重要学术活动的方方面面。
首套以近代国学大师为撰述对象的大型学术丛书,引“国学热”风气之先。全面评价和把握国学大师的学术成就及其传承脉络,助读者认清中华学术的发展道路,了悟世界文化的大趋势。
本书以林语堂一生的主要经历为经,以他的国学研究活动为中心内容,将他的社会批评活动和文学活动穿插其中,全面评述了他在语言学、文艺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观点和著述,阐述了他向西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贡献。本书材料广博翔实,用新的观点评价复杂现象,敢于推翻一些传统的看法,实为近年来林语堂研究的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