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摘了1898 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上百封书信, 信中梁启超 笔端饱含感情 ,没有严厉的呵斥,也不做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喷薄而出的慈父之爱。这种爱完全是一位父亲情感的宣泄,赤裸奔放、情真意切。在孩子们面前,梁启超既是一位父亲,又是一位导师,还是一个知心朋友。他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全面发展,同他们谈人生理想,国家大事,婚姻感情。他这种趣味式陪伴式的教育理念,对当下父母的家庭教育,仍有弥足珍贵的借鉴意义。
本书全面深入的介绍了国学大师张君劢的文化理念与学术生涯,展示了张君劢的文化理念与政治之间往复游移的一生,评述了他卓尔不群的哲学理念、中西文化比较观、人生观及政治思想,尤其是宪政思想。作者以中国传统思想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创造性转化为经,以张君劢纵横捭阖于哲学、文化、法学、政治等领域为纬,突现了一代学人在风云变幻的中国现代史上的风范。
本书以大量手资料记述罗振玉的家世与学术活动。他毕生殚力国学,致力于搜求、整理、刊布古代史料。其中甲骨、简牍、敦煌文书等经其倡导研究,于今俱成显学。他们与王国维共同开创的“罗王之学”打开了国学研究新天地。从“罗王之学”的形成过程,展现了一代学人的成长、交往与感情经历。
《贺麟评传》追踪考察了贺麟一生的学术生涯和心路历程,对其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着力进行深发掘和准确评析,旨在如实展现其纵横现代中国六十余年的重大学术建树,并揭示其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立论新颖,持论公允,材料丰富,理明辞达,为近年来贺麟研究的鲜有佳著。
本书以林语堂一生的主要经历为经,以他的国学研究活动为中心内容,将他的社会批评活动和文学活动穿插其中,全面评述了他在语言学、文艺学、文化学、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观点和著述,阐述了他向西方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贡献。本书材料广博翔实,用新的观点评价复杂现象,敢于推翻一些传统的看法,实为近年来林语堂研究的新成果
本书系统叙述了自具特色的章太炎学说形成、成熟、嬗变的历史过程,在充分肯定章太炎在革命史上业绩的同时,结合其生平,重点突出了他的学术活动与学术成就,说明他如何来自旧学营垒,适应时代潮流而一步步成为 20 世纪中国思想史上、学术史的一位巨人,展现了近代中国国学的新的内涵及章太炎为中国国学贡献一块卓越的瑰宝和根源。
《钱玄同评传》将钱玄同置于近现代这样一个需要巨人并产生了巨人的广阔时代,追溯了钱玄同从一个崇拜皇权、笃信经学的儒学转变为一个激进的启蒙思想家的历程,系统评价了钱氏在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国语运动、古史辨运动、音韵学、经学、国民启蒙教育等诸多方面的贡献,勾画出一位“术业专业而识解宏通,议论激昂而持躬谨介”(黎锦熙先生评语)、学术与道德完满结合、既对学术界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国学大师的形象。
首套以近代国学大师为撰述对象的大型学术丛书,引“国学热”风气之先。全面评价和把握国学大师的学术成就及其传承脉络,助读者认清中华学术的发展道路,了悟世界文化的大趋势。
《王国维评传》内容简介 在中国文化转型的近代,王国维作为书香世家的后代,从一位感情浓烈的诗人和西方学术文化的介绍者,天才的成长为现代中国诗学、中国戏曲史、甲骨学、敦煌学、古器物学、古文字学、中国上古史、西北历史地理和蒙古史、元史等众多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从而成为获得广泛国际声誉的一代学术宗师。本书重在总结王国维贯中西、兼通古今的特点,阐明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不回避有争议的问题,真实的展现他的友朋交往与生活情趣。
《廖平评传》透过廖平一生学经六变的内在逻辑,详尽的论述了廖平经不学六变是如何由史到论,其论又如何以现实向空幻堕落的变化过程,揭示了廖平经学所体现的中国经学在近代终结的历史必然性
《蔡元培评传》以求实求信的科学态度及平实晓畅的文字,对蔡元培先生作为中国新文化、新学风、新学府的开拓者,作为“戊戌”与“五四”两代学人的沟通者,作为中国现代伦理学的奠基者,以及作为近代中国学术文化史上学贯中西的“通人”的杰出代表,进行了全面、深入而独到的描述和评价。读后使人对蔡元培这位“国学大师”“人世楷模”将有更为深切的认识,也使人对中国近代思想文化转捩盛况有一个基本了解。
《梁漱溟评传》以梁漱溟多姿多彩的人生经历为基本线索,着重叙述了其学术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揭示了作为国学大师的梁氏对 20 世纪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创造性发挥和独特的贡献。作为“行动的儒者”,梁漱溟不仅是卓而不群的思想家,而且也是勇敢的社会探险者。《梁漱溟评传》亦从学术的角度,指证了他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的理论意义和留给后人的无穷思索
《熊十力评传》内容简介 熊十力先生是一位富有独创精神,不喜好傍门户的哲学家、思想家,并非株守任何一部古典著作的专门家或某一学派的“经师”,更不是那种只会咬文嚼字的所谓“学究”。他很有抱负,很有气魄,非常自信,但并不是通常所说的“骄傲”,作学问的态度又非常严肃认真。本书以流畅、凝炼的笔调叙写评述了“新儒学”的主将——熊十力先生的人生道路、思想体系,学术传承。其资料详实,持论公允,使读者能充分领略熊氏精神风貌及其独创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的精要,堪称传神之作。
本书以梁启超一生中的学术活动为中心线索,比较全面地揭示了他的学术发展道路,以及家学渊源、师友关系、学术研究方法、主要成果、巨大贡献与局限等,充分肯定了他作为近代学术的创始人与奠基者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在近代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学等众多领域中的成就。
本书是一部从思想学术角度描述康有为一生的传记。作者将康有为放在风雷激荡的时代思潮交汇点上,从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的冲突与融合中把握其一生的思想和学术主张的演变与建树,从而给读者勾画出康有为不同于以往的新形象——一个悲剧式的启蒙思想家。本书结构严谨,行文凝练,不重蹈前人之辙,不作无据之推测,实为康有为研究的脱俗之作。
《汤用彤评传》内容简介 本书以汤用彤思想发展的路线为经,追溯其文化观念形成的轨迹,旁征博引,纵论汤氏从“昌明国故,理学救国”到“博采中西,融化新知”而至“中西互补,因革损益”的文化系统工程建设,以及对其学术思想的催化与导引而开创的学术黄金时代,从而再现了一代学术大师以其严谨的治学精神,宏阔的学术襟怀及其开创一代学术风气的学术成就。
张元济评传 这些论述反映出张元济站在近代民族主义立场上对国家主权问题的重视。当时在国民意识日趋强烈之际,许多知识分子已将国家理解为民众的公有财产,因而当外来扩张侵略趋于急迫时,民族主义的倡导者便越来越注意到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有一位美国学者曾对《清季外交史料》中“主权”二字的出现概率作过统计,指出这一名词在 1875 — 1894 年里每一百页仅出现一次,在 1895 — 1899 年间为 2.5 次, 1900 — 1901 年增加到 8.8 次,而在 1902 — 1910 年里,每一百页已多达 22 次。②这一统计数字清楚地显示出清末在外交上日趋重视国家主权的倾向,而《外交报》则在这方面起了领导潮流的作用。 比较而言,张元济当时对民族国家的经济大权尤为关注。西方列强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对外扩张的要求日益膨胀,尤其暴露出想把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原
重点讨论了严复的维新变法思想、政治主张、教育思想、教案观及文化观,多维度地探寻其心路历程与思想底蕴,检讨其眼光心计的高远深邃与毁誉得失。并通过对《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的实证性研究,揭示出严译名著的特色与价值,以及严复在西学东渐进程中的独特地位。